浅论云南烟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2006-08-23来源:云南烟叶科技信息网 作者:云南烟草玉溪市公司 朱光宏
      中央提出的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全国各行业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尊重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流。要实现烟叶生产的平稳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笔者结合多年来云南烟叶发展的实际,就如何实现烟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稳定、协调、健康发展阐述几点看法。
 
  一、云南烟叶生产的现状与困扰。
 
  云南是全国烟叶大省,年产量一度占到和超过全国总产量的1/3。2005年,全省共收购烟叶76036万kg,其中出口备货7300万kg,同比增长10.6℅,共实现农特税及附加18.12亿元,烤烟为全省农民创收82亿多元,为地方财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云南烟叶生产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烟叶生产要实施产业化发展,还有较长的路的要走。主要体现在:
 
  1、管理层次多,扶持成本高。
 
  烟草所实行的现有财税政策和对广大农村、山区农民增收的保障,使得全省各个地、州(市)政府在抓好烟叶种植上都做足了文章,从政策扶持奖励和各项指标考核上都出台了若干的措施规定。在主抓烟叶生产获得财政增税的同时,出路较少的农民也有了一项稳定的收入。地方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的介入为烟叶生产计划的实施与完成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通道,但扶持和奖励政策的资金大都要直接计入烟草公司的投入成本,兑现的扶持奖励资金除农资等补贴外,还有受灾、田地烟保险、育苗几项、政府各级部门、烟叶生产多级管理形式、不可杜绝的浪费、农资产品涨价、工商分设运作成本等,逐步抬高了烟叶的生产管理成本。云南烟叶在与国外巴西、津巴布韦等的价格竞争中优势在逐步下滑。
 
  2、烤烟种植相对分散,不便于集中管理。
 
  云南多山,土地资源分散,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等,实施统一种植和连片种植的难度较大,一些地方年年种植烤烟,年年都靠政府协调解决集中连片的问题,即使是连到一起的田块,也因各户种植管理水平差异等,一定程度影响烟叶生产平衡发展和烟叶上等级、质量比较困难;坝区经济和相对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民,因烤烟种植工序多、技术复杂而部分放弃烟叶种植,改种蔬菜、花卉等作物;山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坝区从烤烟种植上获取的收益提高不大,有的甚至出现下滑。为确保中上等烟比例的增长,有些地方农户超面积种植,多种少收以量保质的不科学做法,形成了广种薄收的不良倾向。从某地区2006年部分山区烤烟合同执行抽查情况看,合同签订严格,手续完整,并都发放到了烟农手中,并也得到了烟叶农的一致认可,但受旱灾、涝灾、病虫害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农户实栽种面积超过合同面积的情形比较普遍,形成了烟草公司只能靠合同执行收购,能引导科学栽烟,但不能依靠合同管住实际种植,政策标准与实际存在较突出矛盾。
 
  3、烟叶种植的适宜区、不适宜区问题依然存在。
 
  烟叶种植要讲究适宜的光、水、气候和土壤条件。云南烟叶全国出名,靠的正是其独特的自然、气候与地理条件。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近年来滇产烟叶的持续紧俏和烟叶种植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烟叶生产中要特别注意烤烟种植向高海、低海拔、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发展的现象。
 
  根据云南处于低纬度高原,立体气候明显,烤烟成熟期平均气温偏低的实际,一些专家学者以烟叶成熟期的平均气温为主要指标,并结合自然、海拔高度、年降雨量等,确定了全省烤烟种植的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海拔、日照、雨量等对应指标。其中,最适宜区的海拔高度应该在1400—1800m之间,年降雨量为700—1000mm,年日照为2000—2300小时,成熟期月平均气温在19.6—21.8℃之间。
 
  从全省情况看,烤烟种植绝大部分集中在了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内,但也有部分作为适宜区的县(区),因立体气候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少部分在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栽种烤烟的情况。这些地方因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和经济贫困,政府和农民对烤烟种植的热情及期望值较高,如果规划引导不好,因产业结构调整和轮作需要,从坝区调整出的种植指标可能有向不适宜区内漫延的趋势,从而改变了烤烟种植的适宜区与不适宜区比例,进而影响云南烟叶的总体质量。
 
   二、烟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注重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谐关系。
 
  自然和土地资源的局限性与有限性,决定了烟叶生产的发展前景。过去对一个地方的资源开发,往往只看到充足的水源、光照、土地资源等等,而没有看到支撑和维系这些条件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过度的开发、过多的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其它化学产品,也会让优势资源变为劣势资源,良田变为贫脊的碱性田、酸性田。
 
  云南省内主要烟区自然生态环境较为优良,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总体协调。较好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对烟叶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烟叶病虫害和农药残留及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促使我们要大力发展低害农药和生物治虫技术;坝区田烟因过量施用化肥带来的土壤板结、盐碱化促进了对科学施肥、合理前作、轮作的研究;土地资源的紧张和森林植被仍存在的蚕食现象,加速了对提高烟叶烘烤水平、单位土地利用率等的应用步伐。
 
  不可否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烟草种植业受客观环境和人为利益的制约,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细不严,生产形式简单粗放的现象。为了向土地索取更大的产出与效益,往往忽略了土壤轮作保护的重要性,田间连年栽种烤烟,化肥过量施,地膜泛滥使用并且不注重后期清理,在云南省内的一些老烟区,土地肥力退化和轻度污染呈蔓延滋生的趋势,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警觉;为了减少与防治烤烟田间病虫害的发生,喷施各种专用农药仍是当前的主流治理办法。低害农药的研究使用,生物治虫技术的普及受制于科技发展和成本经费的影响,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为统一规划而出现的强制土地连片与农户自主种植选择的矛盾,借开发新烟区而占用蚕食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的现象的时有发生,都迫使我们要建立起土地利用与保护的有效制度,提高对土地等有限资源的综合利用与长效管理。
 
  自然生态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要不断加强影响烤烟生长与质量均衡的光、热、水、土、肥和气候、气象、病害、虫害等的分析研究,找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操作制度,长期坚持贯彻实施,强化对已经为实践证明既有利于烤烟生产又有利于生态维护的技术方法、措施的普及和规范,强调生产生态的协调发展,强调烤烟种植的可持续性。我们坚信,
 
  只要顺应了自然发展的普遍规律,掌握了烟草种植的技巧与方法,云南的烟叶栽培也能象哈尼梯田的水稻一样,历经百年、千年而依然昌盛!
 
  三、烟叶的种植经营模式必须要有新的理念与突破
 
  中国农业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方式为主,包产到户和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在保障农民根本利益的同时,也制约着规模化农业和现代产业化农业经营的发展。烟叶种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滇中率先产生了“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在烟叶越来越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式卷烟发展的基础资源的时候,云南的烟草农业,特别是烟叶种植怎样突破、怎样实施品牌管理和实现产业化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难题。
 
  借鉴国内外发展烟叶生产的经验与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对现有行政管理模式的突破。
 
  传统的烟叶经营管理模式仍然是以上级烟草公司下达种植收购指标计划,各级政府参与生产管理协调的半计划、半市场性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烟叶市场化经营和降低经营成本。
 
  二是生产经营方式的突破。
 
  烟叶种植经营要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方向,这是云南烟叶稳产提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实施产业化发展的根本。
 
  三是生产科技上的突破。
 
  针对烟叶品种结构比较单一、烟叶种植轮作率不高,烟叶后期烘烤技术难度较大的突出矛盾,加快加强烤烟选、育种、烘烤技术攻关步伐和健全、完善以基本烟田规划建设为重点的轮作、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可喜玉溪市的“红大”品种区域性集中管理种植、育苗中心经营建设、以卧式烤房为代表的集约化烤房群推广运用等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具体实施上,现在各地所采取和可能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尽一致,概括起来,可归为四类。
 
  一是不突破大的行政管理层次的政府协调,烟草科技介入的科技推动模式。 玉溪市红塔区的赵桅村,通过与红塔集团、烟草公司和各级烟草科研单位的长期有效合作,取得了连续十余年全市烤烟上等烟比例、单产与亩收入名列前列的较高水平,烤烟科技的推广与普及始终保持了全区、全市的较高水平。2004年赵桅村共种植烤烟112.8公顷,收购33万kg,中上等烟占收购量的近95%,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平均亩收入2825元(未含价外补贴)。 2005年该村共种植烤烟122.62公顷,收购37.95755万kg,其中上等烟叶占收购量的65.79%,中上等烟占收购量的近86%,烤烟平均单产3558 kg/公顷,收购单价11.97元,实现平均亩收入2839.74元(未含价外补贴),烟农实现交烟收入近460万元,人均3533多元。
 
  二是发展烟农协会、烟草农庄,鼓励扶持种植大户参与经营的自发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是以湖南浏阳地区的烟叶生产协会为代表的片区化经营模式。云南省内各烟区受种种因素和条件制约,还未真正形成培植种植大户的市场环境,已经出现的少量种植大户,因缺少相应的管理约束与配套激励机制,大多数仍处于多包种一点土地,多占有几份合同交售总量的低水平、低层次运作阶段,不能形成气候。
 
  三是以合作开发,共同受益为代表的烟叶基地投资建设模式。 文山州与上海烟厂的合作就是以工业企业提供开发资金,当地烟草部门经营种植,烟叶收购后按合同购销的基地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目前在一些以前很少种植烟叶的新烟区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工商分设之后,烟草工业与商业的烟叶营销对口衔接模式并不完善与成熟,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反哺需要进一步改革探索。投资基地建设,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新型模式值得各方借鉴和学习。未来的工商经营模式应是顺应市场规律的,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代表了各方利益的体现。
 
  四是烟草公司通过租赁等方式,从农民手中把有限和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管理栽种,实施有偿使用。 这种经营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实现规模化和统一化技术管理,有利于烟叶种植从育种、移栽、施肥到后期成熟采摘与烘烤环节的质量和产量跟踪与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大面积科技实验的推广。所租赁的土地可以是数百亩大小,也可以是上千亩面积,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租赁土地的大小和田块的多少。付出土地的农民在获得稳定租赁费用的同时,还可再受雇于承租方,参与烟叶的实际种植工作。但这种经营方式因受制于地方政府与烟农、烟草公司等的多重利益纠葛,目前实施的难度还较大,但笔者认为这是最切合云南烟草未来发展的经营模式,值得相关战略研究部门加以关注。
 
  归纳以上四种模式,其共同点之一就是要通过实施对耕地资源的集中科学管理,提高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提高抗御风险和自然、病虫灾害的能力,最终实现烟叶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和稳产提质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