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烟叶科研水平

2006-08-17来源:云南烟草信息网作者: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 中国烟草育种研究南方中心
      “十五”期间,特别是2004年工商分设以来,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中国烟草育种研究南方中心(以下简称我所)在省局(公司)领导下,在各州市公司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帮助下,根据构建“中式卷烟”原料体系和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需要,狠抓内部管理,强化科技创新,围绕烟草品种、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技问题,大力开展科技研发攻关,在项目立项和科研成果、新品种选育、种子产业化、配套生产技术、成果转化、分析测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增强了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了科技支撑水平,为促进云南烟叶生产的发展做重要贡献。
   一、 “十五”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项目立项和获奖科研成果取得明显突破
  “十五”期间,共申请立项承担的各级科研项目共124项,其中,国家局18项、省科技厅5项,是各个五年计划最多的一个时期。有2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是我所建所以来第一次获国家级资助的项目。以我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参加单位的获奖成果共有46项(比“九五”的24项增加22项),其中:获省局(公司)科技成果35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8项);获省部级及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1项)。获授权专利2项,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36篇(比“九五”的187篇增加149篇)。成果、专利和发表论文等是建所以来各时期档次较高,数量最多的时期,表明我所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升。
  (二)新品种选育取得明显突破
  在“九五”育成云烟85、云烟87、云烟317等一批优质抗病品种进行推广的基础上,“十五”期间又相继育成云烟97、云烟98、云烟201、云烟202、云烟203等烤烟品种通过云南省审定,其中云烟202、云烟201通过全国审定,使云南烤烟生产上可供种植的品种达到16个。至2004年,自育品种约占全省烤烟种植面积的65%。其中云烟85和云烟87以较广的适应性和优良的品质得到全省、全国各烟区的认可和推广,明显改善了我国烤烟生产长期依赖国外引进品种的被动局面。YH05、云烟96等后备品种(组合)即将进入全国区试,为云南、乃至全国的烟叶生产提供了后劲。分别选育出并通过全国审(认)定的白肋烟和香料烟品种各1个。针对我省烟区生态、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的实际,加大了新品种示范力度,仅2005年分别在全省12个州(市)安排了8个烤烟新品种、1个香料新品种的示范,示范面积达93727亩,成效显著,加快了新品种选育的步伐。
  与此同时,加强了生物技术在烟草育种上的应用研究,利用体细胞杂交获得N. alata与K326的杂种植株,通过形态学、细胞学观察和RAPD分析进行了证实。开展了烟草性状的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构建出了烤烟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进行了部分产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已构建了4个烟草抗病性状相关的cDNA文库和1个BAC文库,在NCBI公开发表5000余条EST序列,为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三)烟草种子产业化取得明显突破
  为了适应和满足烟叶生产的发展需要,加速了烟草种子产业化发展步伐,成立了玉溪中烟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取消了云南省7个良种繁殖基地,开发了临沧、思茅、西双版纳三个烟草种子冬繁基地。加强技术创新,规范繁种程序,提升了烟草种子质量及科技含量,每年为省内外800多万亩烤烟生产提供优质种子。开发了常规包衣种和催芽包衣种等包衣种子类型,2005年云南省的催芽包衣种应用推广达20%。K326、云烟85、云烟87等主栽烤烟品种成功转育成不育系,2005年在全省实现了100%推广种植。
  (四)烟叶生产配套技术研发取得明显突破
  着眼云南烟叶可持续发展,研究明确了连作对烟叶质量和植烟土壤的不良影响,为全省烤烟实施轮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应用卫星遥感(RS)技术对目前种烟的12个州市进行了烤烟轮作规划,提出了云南规划轮作面积1200万亩,年均烤烟种植规模为600万亩左右,年均生产收购烟叶1500~1800万担的规划;研究制定应用了漂浮育苗基质标准、基质草炭替代技术;测土配方与施肥技术得到广泛实施,有效地提高了烟叶品质和肥料利用率;配合保山香料烟公司、宾川白肋烟公司研究集成了晾晒烟综合技术,为云南香料烟、白肋烟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完善了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网建设,开展了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有效地降低了烟草主要病虫的危害程度,为优质烟叶生产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全省设立1个二级测报站、14个三级测报站和69个测报点,并建立了200个病虫普查点。在烟草病虫分子生物学、生物防治、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微生物研究应用、重大危险性病虫害的病原诊断和控制技术上取得较大进展。
  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成熟度烟叶的农艺特征和品质特点;开展了烤烟新品种烘烤特性研究、不同烤房和烘烤工艺与烤后烟叶香吃味及烟草特有亚硝胺含量的关系研究;按照烟叶烘烤“集约化、自动化、专业化”发展方向,进行了云烟2000型烤房、卧式密集自动烤房等类型烤房的研发和试验示范工作,为推进云南烤烟集约化自动化烘烤设备建设、提高烟叶烘烤质量积累了经验。
  (五)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明显突破
  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加速成果转化、促进全省烟叶生产科技进步,是我所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十五”期间,我所每年派出科技人员到主产烟区的生产第一线驻点,进行了20余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及示范推广工作。特别是2004年以来,每年派出20余名科技人员到文山、思茅、临沧、保山、丽江等新烟区指导烟叶生产,针对当地烟叶生产中存在的科技问题,综合应用现有先进科技成果,集成先进实用技术,对烟农和基层科技干部进行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当地培养了人才,促进了烟叶生产的科技进步。
  同时,为提高烟叶生产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普及先进实用的烟草新技术,根据省局(公司)的安排,我所组织精干力量,认真编写教材,根据不同人员的需求,对云南省各分公司分管烟叶生产的副经理、生产科长、烟科所所长,各县公司经理、副经理、生产科长等进行了五期系统的烟叶生产基础理论和技术培训。创办了“云南烟叶科技信息网”,“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烟农”宣传普及烟草科技;成功申办、编辑出版了我所主办的科技期刊《烟草农业科学》,得到了各级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六)分析检测工作取得明显突破
  2004年以来,集中了原分散在各研究室的科研仪器设备,重点充实了农残检测等方面先进实用的分析测试仪器,组建了分析检测中心,建立了质量技术体系,通过了云南省技术监督局主持的计量认证,面向科研、生产开展了有关土壤、肥料、基质、转基因成份、烟叶化学成份及烟草种子等的检验分析工作。初步开展了烟草基因工程项目研究。收集分析了云南省各烟区1998-2004年的烟叶化学成分数据编印成书,为全国重点卷烟生产企业、云南省烟叶产区及有关领导提供了决策科学依据。
  二、主要工作体会
  我所“十五”科技创新工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局(公司)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级各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对我所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省局(公司)李万兴局长和各位领导对我所的发展极为关心,在人、财、物、职工待遇等方面给予了建所以来最大的支持。从我所自身工作情况来说,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始终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的宗旨
  我所是烟草行业内专门从事烟草育种、栽培、植保、调制研究的科研单位,没有行业的发展,就没有自身的发展。自身发展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也要被淘汰。因此,准确定位、把握方向,是我们在不同的烟叶生产发展阶段始终坚持的根本。长期以来,我所始终坚持“科研来源于生产、科研必须为生产服务”的宗旨;始终“针对当前烟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和今后发展中的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推广相结合”,周密策划、精心组织,开展烟草科技研发和攻关,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发展上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工商分设后,根据我所的定位和方向任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烟草科研工作,保障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对分工和有机结合,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各部门职责明确,相互协调,充分体现了烟草科研单位科研、开发、推广三位一体的组织功能,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注重创新文化建设,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十五”以来,应对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发展“中式卷烟”的要求,为构建“中式卷烟”原料体系,确保中式卷烟烟叶数量和质量安全,急需烟叶科技如烟草新品种选育及推广等有大的突破,发挥强大支撑作用。云南烟叶市场需求量增加,年生产量在全国烟叶生产中占35%~40%,云南烟叶的质和量,直接关系到“中式卷烟”的原料安全。2004年烟草工商分设后,国家局、省政府和局省(公司)领导针对构建中式卷烟原料体系和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要求,多次到我所检查指导工作,对我所长期以来在科技兴烟工作中做出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指出,云南是烟草大省,也必须是烟草科技强省。必须做大做强省烟科所,使之与云南烟草大省相匹配,更好地为全省、全国烟草生产服务。明确了我所“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把所(中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烟草科研单位”的奋斗目标。
  在国家局、省局(公司)领导下,我所结合自身实际,冷静思考,抓住烟叶生产对烟草农业科技的紧迫需求和省局(公司)对我所工作的大力支持这两大机遇,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强化“科研源于生产,科研必须为生产服务”的宗旨,践行“有为才有位”、“团结、务实、拚搏、创新”、“严、细、实、责”科技创新文化,认真落省局(公司)各项工作要求,与时俱进,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自身发展,为提升我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具体做法:
  一是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行业的各项制度和有关会议精神,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养。
  二是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为契机,围绕单位的科研开发工作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以建设和谐烟科所,增强职工“所兴我荣,所衰我辱”的荣辱观;经常性地开展“烟科所在我心中”、“讲理想、讲信念、讲奉献”演讲比赛等文体活动,加强了职工的交流沟通,强化了职工的集体观念;积极组织扶贫帮困、捐款捐物活动,增强了职工的社会公德意识;组织全所职工学习《没有任何借口》、《所(中心)管理制度汇编》等,并进行考试,规范职工行为,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通过学习和教育,使我所职工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社会公德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努力为科技兴烟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五”期间,我所被评为玉溪市文明单位,党总支被评为省局(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完善规章制度、实行三化管理
  建立以制度规范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的管理机制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我所长期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建章立制。工商分设后,为进一步确保各级政策法规在我所的严格落实,不断对原有制度进行甄别筛选,对行之有效的制度继续保留,对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制度进行修订,同时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补充制定了新的制度。为保证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我们将《管理制度》汇编成书,人手一册。通过学习、考试等方式要求全所职工熟记于心,照章行事,有据可依。对不按规定办事,违反制度的行为,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和处罚。2004年,我所还将企业生产管理理念引入内部管理,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从制度上提升了我所的管理水平,实现了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力保障了我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强化绩效考核、提高科研效率
  作为烟草行业的科研单位,我所的工作条件和职工待遇都较好,职工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严重影响科研效率和单位的发展。为使职工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彻底打破旧的分配体制,我所制定实施了《所(中心)职工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所(中心)职工年度绩效考核办法》突出科研业绩考核,根据省局(公司)的要求,将职工年终责任目标奖的50%提出用于量化考核、分配(提取比例逐年增加,最终达到100%)。根据我所工作实际,将全所岗位工作划分为三个系列,即科研系列、科技服务系列和行政后勤系列。科研系列岗位考核主要以科研课题、经费、成果、专利、著作、论文、科技培训为主进行考核。每个系列考核指标最大限度实行量化,保证考核的公正和公平。《所(中心)职工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每年根据实行情况进行修改完善。通过近几年的探索试行,初步取得了一定得成效,并得到省局(公司)的肯定,逐步加大了考核力度。
  通过绩效考核,我所科技产出如科技论文数量大幅上升,论文影响因子有所提高,2005年共发表论文103篇,其中,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3篇,有影响因子的81篇,影响因子最高一篇为1.0224,平均为0.3398,与2004年相比,论文总数增加8篇,有影响因子的论文增加23篇,最高影响因子增加0.1732,平均影响因子增加0.0500;使多干事、干实事、有业绩的同志获得了较高的报酬,有效地拉开了收入分配差距,调动了全所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素质
  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乐于奉献的烟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是保障我所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我所一直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方式加强人才工作。工商分设后,我所认真贯彻各级人才会议精神,在省局(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取得了实效。“十五”期间,我所1人次获得“全国烟草系统劳模”称号,1人次获得“中国西部突出贡献青年科学家奖”,1人次获得“青年科学家红河奖”,3人次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对象,10余人次在TSRC(烟草科学研究会议)、CORESTA(烟草科学研究合作中心)等国际重要烟草科学大会进行学术交流,体现了我所的人才工作的成效。
  一是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层干部是我所保证政令畅通,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的重要环节,具有对上负责、对下服务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按照干部管理有关规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在广大干部职工中以竞争上岗的形式实行公开选拔中层干部。经过民主推荐、竞争演讲、组织考察,把一批思想素质好、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学历高的青年技术骨干选拔担任中层领导干部;加强了干部培养、监督和年度述职考核工作。通过这项改革,2005年,新选拔任用中层干部8人,考核淘汰4人,体现了中层干部能上能下的原则,有力推动了我所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步伐。计划今后几年将我所具有博士学历、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才培养、引进20人以上,每年引进3-5名,并在人头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发给博士和研究员每人每月1000元津贴,从根本上改变我所人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可能出现研究人员断层的问题。
  三是将未下过乡的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科研人员安排到基点从事一段时间的科技服务和推广工作,对新引进的高学历人才一律安排到基层锻炼一年以上。
  四是通过与西安交大、云南农大、湖南农大进行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的方式,为提高我省科研人员的学历层次,提高业务素质提供有利条件。
  五是加强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先后派出了6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积极鼓励支持中青年专家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目前,我所的科技人才队伍状况已有较大的改善,现有在职职工87人,有科研人员71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0人,博士10人,硕士34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15人,硕士生导师2人,校外硕士生导师10人。
  三、下步工作的初步思路
  近几年来,我所在探索建设创新型烟草科研所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省局(公司)的要求还很远。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云南及全国烟叶生产形势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进一步加快我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有效支撑烟叶生产科技水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将在省局(公司)领导下,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全国烟草行业科技大会精神,按照省公司科技大会的布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新时期科技方针,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紧密结合烟草生产实际,努力做好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工作,努力把我所建设成为创新型的一流烟草科研院所。
  一是坚持科技自主创新为本,提高烟草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水平。以“自主创新”主导我所各项工作,按照“中式卷烟”对烟叶原料的要求,针对烟草生产中的重大领域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充分发挥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组织,周密策划,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推广相结合,加大科技攻关和研发力度。根据行业科技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优质抗病品种攻关,加强烟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品种和关键技术,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是抓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以人才兴所,以人才强所,以人才强烟!要结合国家局和省局(公司)的烟草科技发展规划和重点方向,培养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烟草农业科技发展潮流、在关键技术和领域具有开创意识的烟草农业专家;着力构建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育才机制,将我所人才队伍打造成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团队。
  三是积极探索现代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开放办所、开放科研,加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力度,形成科技合力,着眼创新,资源共享,实现烟草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建立人才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体现岗位绩效、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的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兴所能力。
  四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的宗旨,不断创新机制和管理方式,践行“严、细、实”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为烟叶生产、为科研人员、为烟农、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思想;增强科技人员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意识,在科研立项和成果应用上充分提高研究成果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度,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脚踏实地、做出实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