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铺路奠基

——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座谈会综述

2006-01-22来源:《中国烟草》作者:刘海文
    “要加强区划研究,夯实原料基础,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10月14日~16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的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座谈会上,对于烟草区划工作,国家局副局长张保振这样强调说。

    2003年,全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以郑州烟草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作为技术牵头单位,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正式启动,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全面展开;并在云南、贵州、四川、山东、河南、福建和湖南7个省开展以深入挖掘烟叶主产省份的品质特征为主的典型区划研究,形成了全国种植区划研究加7个省典型区划研究的“1+7”运作模式。

    两年的时间,工作进展如何?到底什么地方适宜种烟?什么地方适宜种优质烟?主产区烟叶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特征?会上,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寻求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行业调整时期,区划之变势在必行

    “烟草种植区划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它是关系到烟叶生产今后发展的基础。”这句话,也许是记者在会上听到代表们说的最多的一句感受。

    对于烟草来讲,种植区划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农业部门就组织了第一轮种植区划;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青州烟草研究所牵头,联合一些省农业大学根据烟草的生态适宜性,对烟草种植的区域和适宜性进行了全国区划,提出了各种类型区域划分的指标系统。可以说,这两次区划研究对加快我国烟叶生产布局调整,指导烟叶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周而复始耕作的农业来讲,区划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对于一般农作物,每隔10年~15年,就应该进行新一轮的区划。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烟草种植区划研究成果显然已经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前烟叶产区的生产实际,开展新一轮烟草种植区划研究工作成为必然。

    而对于处在调整时期的中国烟草,开展新的烟草种植区划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就业空间增多,加之烟叶种植成本增加,种烟比较效益下降,烟农种烟积极性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受烟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烟叶价格、生产投入、灾害保险等保障机制不健全,水利、烤房、基层烟站等基础设施薄弱等限制,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烟叶是行业发展的基础。要保证烟农适度的种烟比较效益优势和300多万户烟农的持续增收,保持烟叶总量供需平衡,实现烟叶生产的稳定、优质、生态、安全,就必须搞好生产规划和布局调整,合理开发、集约利用、有效保护烟区资源。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必须清楚在中国什么地方适宜种烟,什么地方适宜种优质烟,主产区烟叶应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特征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而这些正是种植区划所要回答的问题。

    不仅如此,2003年,国家局在充分酝酿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式卷烟的概念,明确了中式卷烟是中国卷烟发展的方向。中式卷烟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以国产烟叶为主配方原料,另一方面,中式卷烟所要求的特色香味、独特风格也给深入挖掘烟叶产区的质量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全国烟叶生产技术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容否认,多年来,相同的品种、烟叶产区生产技术措施雷同和烟叶质量目标的趋同化,使得国产烟叶可用性较低,特别是产区区域性的质量风格特征不明显,究其原因,是不能因地制宜地明确产区的质量目标。而要改变这些,在分析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种植区划势在必行。

    “烟草种植区划是构建中式卷烟原料体系的基础,是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烟叶原料基地建设的基础,是解决烟草行业‘三农’问题的基础。”在座谈会上,张保振副局长一再强调对区划工作的认识,更让与会代表们充分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做普查、建体系、推应用,在渐进中见成效

    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布、绿肥掩青地烟样与空白对照地烟样化学成分分析……会场的背投设备上不断变换着各种专业词汇、数据以及数据分析,专家深入扎实的研究报告深深吸引了与会代表。

    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也许认为种植区划只是简单地收集一些土壤、气候等自然原始资料。实际上,中国烟草种植区划是要对我国烟叶主产区的生态环境、烟叶品质、工业可用性评价及烟叶生产相关因素等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普查和典型样品的分析评价,建立烟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植烟土壤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气候适生性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中国烟草种植区划以及建立融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模型技术及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中国烟草种植区划信息系统”,其工作涉及面之广,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正如许多代表所说的,种植区划虽说是一个研究项目,但实际上它更像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从会议上记者了解到,2004年全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烟叶和土壤样品的取样完成了方案要求的90%以上。同时,气候资料的搜集,烟草生产技术调查、烟农收入调查、烟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烟草工业可用性调查等也在按照方案的要求顺利进行。 

    正是在这些宝贵的资料基础上,专家全面分析评价了我国烟叶质量状况、烟区植烟土壤状况和气候条件,初步确定了烟草种植区划的指标体系,即烟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植烟土壤适宜性评价体系、烟叶气候适生性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当前我国烤烟化学成分含量及相关成分的比值已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地区化学成分不协调仍是困扰我国烟叶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在土壤方面,50%地区的烤烟土壤适宜性没有变化,34%的土壤适宜性恶化,土壤适宜性有所改善的只有16%。在气候方面,气温呈现出明显升高趋势,而光照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这很可能改变我国烟草气候适宜性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所有这些数据、分析和初步结论,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烟叶生产的状况,也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种植区划工作的初步成效。

    更为可贵的是,一些种植区划工作走在前面的地区已经开始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工作交流中,记者注意到,早在2001~2003年就完成了烟区种植区划研究的山东临沂,在确立烟区种植区划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烟区划分为4个生态区,建立了各区域烟叶质量目标及生产技术体系,调整了生产布局,制定出了可持续发展规划。在实践中,他们采取“研究与应用相结合,工业与农业相结合,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进行了质量定位和种植区域划分,建立了适应各类型区特点的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区域定位生产,走出了一条“种植区划-定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也正是通过优质烤烟种植区划,建立区域定位生产体系,临沂提高了生产、烟叶资源的综合配置利用效率,实现了烟叶生产的合理化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供应,达到了生产资源的科学、持续利用,加快了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推广步伐,增加了烟草农业生产效益,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培养了鲜明的烟叶特色,较好地满足了卷烟工业需求,实现了烟农、政府、烟厂、企业多赢的良好格局,生产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烤烟生产步入了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

    强化技术创新,实现重点突破

    可以说,中国烟草种植区划项目实施以来,总体思路是清晰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实施方案是可行的,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应该看到,还有很多资料收集和样品取样完成进度并不尽如人意。会上记者了解到,全国采样点地形地貌描述资料和县级气象资料仅完成了一半,烟草生产技术调查只完成方案要求的41.7%;而关于烟农收入调查和烟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完成还不足方案要求的三分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认识不够统一,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作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种植区划工作为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的是技术支撑,而烟草种植区划研究工作则是为了提高本地区烟叶质量,挖掘烟区品质特征,加快烟区布局调整,同样是实现烟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当前的种植区划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大量的数据信息收集上来,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代表性?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规律?这些都是区划研究工作的关键。显然,对于烟草区划工作,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烟草种植区划的“1+7”模式是全国区划和典型区划的有机统一,但从目前看,全国烟草种植区划与典型区划、典型区划平台构建与7个典型省份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结合显然是不够的。烟草种植区划既然是“1+7”的运行模式,就要加强协调,走联合攻关的路子,要严格落实统一方法、统一评价和统一平台的“三统一”工作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项工作规范化,确保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最终达到使用方便、资源共享、结论可比的目的。

    在会上记者看到,烟草工业企业参加的人员并不多。表面上看,烟草种植区划是研究烟叶生产的课题,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卷烟工业企业的原料需求。所以说,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卷烟企业要主动配合农业部门的工作,因为卷烟企业既是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又可以把区划的研究结果作为选择烟叶原料、搞好厂办基地建设的依据。同时还可以选择不同产地和风格的烟叶改进卷烟配方,提高卷烟配方水平,提高卷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真正达到工商互动、互惠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效果。

    种植区划内容丰富,既有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区划方法、环境因素与品质形成关系、烟叶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又包括基本烟田的规划和保护,配套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应用是紧密结合为一体的,不能单纯为了完成项目来做区划研究工作,重要的是要把区划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植烟耕地质量不均衡,缺乏基本烟田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不科学,耕作制度不合理,轮作措施不到位,没有形成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缺少行之有效的基本烟田保护措施。而种植区划方面的应用研究恰恰能够为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要利用种植区划研究的成果,及时做好布局调整和品种定位,完善配套技术。

    更为重要的一点,开展种植区划工作,还应该带出一支队伍和储备一些技术,带动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产、学、研的联合,尤其是技术依托单位专家的传、帮、带,提高产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技术素养,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如果说培养一支队伍是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那么技术储备则是烟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天的会很快就结束了。带着几本厚厚的交流材料,满怀信心的代表们纷纷踏上归程。可以说,这次会议从技术、思路、方法等方面为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中国烟草区划工作的一步步深入,必将会在今后的烟叶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