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十五”烟叶生产的主旋律

2006-01-13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东方烟草报评论员
    2005年的烟叶生产,在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通过行业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烟农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好的收成,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十五”期间的烟叶生产写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科学有效的调控至关重要
 
    整个“十五”期间,烟叶生产呈现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避免了历史上周期性的大起大落,这是国家局善于把握烟叶生产全局、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和全行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局指示精神的结果。
 
    2001年,是“十五”开局之年,全国的烟叶生产连续4年保持稳定发展,走出了1997年超种超收带来的被动局面。
 
    2002年,烟叶战线一举甩掉了多年亏损帽子,当年实现利润超过30亿元,大部分产区摆脱了亏损状况,烟叶生产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003年,烟叶生产是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进行的。烟叶产区各级烟草部门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生产经营,防治“非典”的有关措施和控制烟叶种植面积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烟叶收购量控制在了国家计划以内。
 
    2004年,面对烟叶生产形势的变化,国家局及时调整和提高烟叶收购价格,调动了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对当年烟叶生产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是,目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烟叶生产又呈现出过热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一是计划观念严重削弱,超种超收问题突出;二是烟叶生产合同流于形式,违规违纪收购的行为时有发生;三是片面理解发展烟叶生产,盲目追求规摸扩张的现象普遍存在。全行业必须认真落实国家局前不久在烟叶生产工作汇报会上的要求,迅速刹住超种超收的苗头,防止过热,坚决维护计划的严肃性。
 
    围绕市场种烟叶
 
    随着工业企业品牌的扩张,卷烟工业对国产优质烟叶的需求日渐增大,对稳定烟叶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姜成康局长曾说:“实现品牌扩张,关键在于质量。”烟叶作为原料,直接影响着卷烟质量。
 
    “十五”期间,工业企业更加关注烟叶生产,工商联办烟叶基地已成为不少烟区发展烟叶生产的好形式。从烟叶数量特别是质量上保证品牌扩张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烟叶生产布局,优化烟叶等级结构,提高烟叶科技含量,成为“十五”期间烟叶生产的一大亮点。
 
    烟叶产区转变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树立了营销观念,主动研究市场,及时与工业企业沟通,了解工业卷烟配方对烟叶的需求,积极改变产品无明确定位、质量风格不突出的状况,根据工业企业的订单安排烟叶生产收购计划。一些烟叶产区还建立了完备的客户档案和客户分析系统,将完整的客户关系管理引入传统的烟叶产业链。以工业企业对烟叶的需求总量和对等级结构、烟叶香气风格的需求,作为制定烟叶生产收购计划的依据。
 
    国家局对烟叶质量差、缺乏市场前景的烟叶产区坚决压缩生产规模,调整了零星分散地区的种植面积,使烟叶种植向真正适宜地区和栽培水平、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转移;对烟叶质量好、市场需求量大的烟叶产区适当增加计划,保证了工业企业的需求。
 
    夯实烟叶生产基础
 
    “十五”期间,国家局突出强调烟叶生产在全行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夯实烟叶生产的基础。
 
    加大烟叶技术创新的力度。全行业围绕“提高质量、改善结构”的目标,突出解决烟草育种、烘烤和烟叶有效利用等问题,推广了漂浮育苗、平衡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集约化烘烤等关键技术,提高了烟叶的可用性。工商双方共同建立烟叶质量保证体系,为改进烟叶质量提供了平台。
 
    加强基层烟站建设。各地按照国家局的部署分期分批对烟叶基层站进行了改造,改善了基层站的工作条件;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等办法,改善了人员结构;通过反复培训,提高了烟站工作人员的素质。
 
    烟水配套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各烟叶产区通过建蓄水池、小型水库、小水窖、修引水渠等方式,增强了烟田抗旱、抗侵蚀能力。一些产区还根据当地的生态类型,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方法,满足烟叶生长需要。
 
    基本烟田制度得以实行。一些烟叶产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对烟叶影响的基础上,确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处理好烟粮争地的矛盾,实现烟叶生产的轮作休耕,确保了基本烟田不被挤占。
 
    各烟叶产区还创新组织方式,提高烟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水平。烟叶产区基本上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育苗,统一供苗,集中移栽。一些烟叶产区对烟田实行统一机耕、统一施肥、统一植保,有的烟区还实现了专业化烘烤。
 
    规范烟叶流通秩序
 
    大力整顿烟叶流通秩序,是“十五”期间“烟叶稳”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家局坚持把烟叶流通秩序整顿工作推向深入,从卷烟工业企业、打叶复烤厂到烟叶经营单位、烟农等各个环节,实施全程管理,彻底清查烟叶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
 
    严格签订烟叶生产收购合同。合同制是落实和控制烟叶面积的有效手段,签订烟叶收购合同是分解国家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烟叶移栽结束后,各烟叶产区利用烟叶信息管理系统,对重点烟区烟叶种植收购合同进行抽查,重点核实烟叶种植农户、种植面积、种植田块、烟叶生产农用扶持物资的使用等。“十五”期间,依靠合同制,有效保证了生产规模的稳定。
 
    严格执行收购价格和国家标准。烟叶的收购价格和国家标准都属于国家的政策性规定。“十五”期间,这些政策规定在各烟区得到了有效执行。在烟叶收购中,基本杜绝了压级压价、抬级抬价、给烟农打“白条”、超计划收购等现象。
 
    加快烟叶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十五”期间,逐步取消县级烟草公司和烟叶复烤厂的烟叶经营权,由地市级公司经营;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局《关于推行原烟交接、委托加工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行原烟交接,就地委托加工,保证烟叶工商交接登记合格率和片烟加工质量,减少了中间环节和烟叶损耗,提高了烟叶利用率;大力推行工商共建烟叶基地,形成相对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规范了经营秩序。
 
    “十五”期间,全行业在国家局的领导下,坚持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看待烟叶生产,保证了“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优化结构”的工作重点的落实。今后,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把思想真正统一到国家局决策上来,严格按照国家局下达的烟叶生产计划组织生产,坚持控制总量,防止大起大落,确保烟叶生产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