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夯实贵州烟叶生产基础

2006-01-12来源:贵州日报作者:罗仲亨 朱诗恒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重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切实解决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为落实中央决策,贵州烟叶产区将用5年左右时间,投入资金80多亿元,切实解决600万亩基本烟地的灌溉问题(其中烟水配套工程50亿元以上),同时配套解决烤房新建改建、作业便道、烟用小农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举措必将推动贵州烟区“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贵州烟叶长期受到旱灾的制约,在春旱易发地区,烟农靠肩挑人拉,浇水移栽;在伏旱地区,中、上部叶片因缺水,营养不能输送,烟株停止发育,叶片不能开张,因碱含量高,单产很低,品质下降,伏旱严重时甚至片烟无收。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贵州烟叶生产“大而不强”的困局。600万亩旱涝保收基本烟地的建成,意味着全省1200万农业人口(占全省农业人口三分之一强)将人均有半亩旱涝保收田。而烤烟每年只种300万亩(一季),另外300万亩和当年烟地的茬口则可种植别的作物。在保障烟叶正常生长的同时,也为其他农作物增强抵御旱灾的能力创造条件。不仅如此,还一并解决了烟区农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
 
  搞好以烟水配套工程为主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精心规划。一是调整烟叶种植布局,即把那些光热、温湿、土壤等条件都属于烟叶最适宜的种植区,规划到基本烟地圈内,同时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就近利用,以尽量降低工程造价。二是以务求实效为前提,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资源。缺水有两种类型,即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就总体而言,贵州水资源丰富,不存在资源性缺水问题。但由于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沟壑纵横,地块破碎,河谷切割深,不可能采取北方平原打井取水形式。贵州烟区大多分布在山腰坡和冲积平坝以及高原丘陵地带。这些地理因素造成季节性缺水的表象不同,取水抗旱的形式也应因地而异:在高原丘陵地带,最大威胁是春旱,其取水形式应以集雨蓄灌————即小水窖、小水池为主,做到冬蓄春灌。而在石灰岩山区,集雨面积有限,小水窖无力抵御较大伏旱,应采取提、引、蓄的形式为主,充分开发利用江河溪沟、山塘水库的水资源,即将山下之水提到山上,再通过高位水池,用管网连接引入烟地,做到冬蓄春灌或春蓄夏灌,或随需随灌。对此,各地应结合烟区布局和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好区划和规划,切不可盲目地一哄而起,乱铺摊子而导致巨额投入“打水漂”。三是建立基本烟地保护机制。烟水配套工程是为了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投入决策,这就需要事先解决一个巨额投入之后烟农不种烟的问题。行业的投入前提是烟农自愿种烟,只有那些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愿意继续种烟而接受工程补贴的烟农通过工程合同的形式确定后,才能投入。同时要把基本烟田保障机制报当地政府批准并提请同级人大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当地产业健康发展的社会职能,把投资主体(烟草企业)与工程建设主体(烟农)融合起来,形成烟草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我们要以大农业的思维,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问题,以大手笔搞好以烟水配套工程为主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在“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的“三小水利”基础上,调整原有的思维定式,从根本上解决烟区的缺水问题,以规避烟农的旱灾风险,逐步做到“无风险种烟”(市场风险因有计划种植的专卖体制已经化解,雹灾和水灾风险不难化解,病虫害风险也可通过推行轮作、生物技术等逐步化解),使烟农的生产力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充分调动有关涉农部门的积极性,实行人、财、物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后向烟区倾斜。
 
  在实施过程中,各级烟草部门必须以五年规划为前提,年度计划打基础,重视工程质量、资金安全,以烟农为项目主体、补贴合同为凭据、管理监督作保证,规范运作,从而避免“豆腐渣”工程,减少小失误,杜绝大失误,预防腐败和犯罪,把惠及千家万户的好事办好,实事做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