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烟叶规模 力戒过热倾向

2005-12-21来源:烟草市场作者:吕玉敏
     1997年那场烟叶产大于销的灾难还未来得及被人们从脑海中抹去,保持了8年平稳发展的烟叶形势又一次“严峻”起来。
 
      2005年10月召开的全国烟叶工作座谈会上,国家局局长姜成康着重强调:“‘防止过热、稳定规模’,已经成为当前烟叶工作最为突出的任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明年的烟叶生产极有可能出现失控,重复1997年大起大落的局面。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极有可能发生!”
 
  形势严峻不容置疑。人们似乎又嗅到了1996年末弥漫在空气中那股烟叶过热的味道。灾难的教训与惨痛的代价让人至今没法放松。此次烟叶工作会上,国家局领导明确指出:明年的烟叶工作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行业上下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如果说1996年至1997年是烟叶发展跌入谷底的时期,那么当前由于面临新的形势,烟叶工作又再次处于紧要关头。
 
外部环境更加“复杂”
 
  近两年以来,粮价涨涨落落,化肥、煤炭等价格都在变化,种种不确定的因素长期存在
 
  烟叶属于农业的范畴,烟叶生产与农业大环境密切相关。不夸张地说,每一次诸如农业政策的出台,粮食、经济作物及农用物资价格的变动,乃至老天爷的“阴”与“晴”都会牵动着每一个与烟叶相关的人的神经。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民总是会在种粮食与种烟叶之间做一个利益权衡,而被他们掂量最多的还是烟粮的比较收益:是种粮划算,还是种烟划算?甚至在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烟经(经济作物)比价”也直接影响着农民种烟的积极性。
 
  因此,烟叶政策的制定与农业大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其中,根据烟粮比价确定烟叶收购价格是我国烟叶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局按照烟粮比价6∶1的水平制定烤烟收购价。这对于稳定烟农的种烟积极性,稳定烟叶生产起到明显的作用。
 
  从历史上看,每当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出现变动,如果烟叶收购价格调整及时,则烟叶生产往往能够保持平稳发展;反之,若烟叶收购价格调整滞后,烟农的收益受到直接影响,往往就会出现烟叶不是多了就是少了的状况。可见,每一次农业形势的变化不仅考验着烟草行业决策者的反应能力和决断能力,也考验着烟草行业的组织运转效率和令行禁止的执行能力。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破解“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宏观形势的变化对烟叶生产提出了新的挑战,给烟草行业主管部门也带来新的考验。
 
  由于2003年粮食减产造成的供需失衡,使得粮价从当年下半年到2004年初快速上涨,烟用物资从2004年也随之开始涨价。
 
  为加强农业生产,2004年2月9日党中央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农产品的农业特产税,对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这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政策措施提高了粮食价格,增加了种粮收益,增强了种粮的吸引力。
 
  相对而言,烟叶比较效益下降,程序繁、技术难、成本大、用工多等因素对烟农有较大影响,粮食主产区、经济富裕地区、交通发达地区、平原地区的部分烟农种烟的热情开始下降。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给烟叶生产安排和种植面积的落实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和压力,烟叶生产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受到了较大的挑战。
 
  “稳得住”成为2004年烟叶生产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为保护农民的种烟积极性,国家局在当年适当调整了烟叶收购政策,把烟叶收购价格总水平上调了10%。此举对于防止烟叶生产下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年初,煤炭、化肥等农资价格继续高位运行。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南方一些省份烟区农民种烟积极性较高,而黄淮和北方烟区一些省份由于种烟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种烟积极性不高。
 
  “控得住”与“稳得住”的矛盾在烟叶生产中同时存在。既要防止烟叶生产失控,又要防止烟叶产量下滑,这对国家局的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国家局要求实行分类指导,一方面把稳定规模始终摆在烟叶工作的首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烟叶生产的措施,例如调整烟叶收购价格,提高烟叶扶持费标准,特别是针对煤炭大幅涨价,及时出台煤炭专项补贴。同时,把实行合同制作为落实计划的关键措施,所有产区在烟叶种植前,要按计划全面完成与烟农的产购合同签订工作,并针对合同签订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加以解决。
 
  今年8月以来,粮价在保持相对平稳的基础上出现下降的趋势;煤炭市场价格在连续上涨近3年后首次出现下降,煤炭价格平均下降了5%;化肥价格停止快速上涨的势头,但仍保持高位。有关专家预计,煤炭价格将继续保持稳中小幅回落的走势,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2006年化肥价格不会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上升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将被压缩。
 
  在目前粮食价格相对稳定、烟农对烟叶政策基本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如何“控得住”又成为烟叶工作的主要任务。日前,国家局明确表示,明年的烟叶扶持政策保持今年的水平不变,各个烟叶产区要严格执行国家局制定的价格,不再擅自出台各种补贴,超出国家政策范围的必须向国家局报告。
 
  毫无疑问,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农业大环境,要想保持烟叶生产的平稳、健康发展,除了国家局及时、有效的宏观决策外,还必须有一支执行坚决、纪律严明的队伍不可。
 
  “现在就像打仗一样,指挥棒指向哪儿,大家都要向那个方向攻,这样才能真正把仗打好”,何泽华副局长在今年的烟叶会上说,“这支队伍要攻能攻得上、守能守得住、控能控得了、稳能稳得好。”
 
  可以说,在这种粮价涨涨落落,煤炭、化肥等农用物资价格不断波动,自然灾害的不可遇见性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长期存在的情况下,烟叶生产的平稳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烟叶生产普遍“热”
 
  虚火旺、浮躁重、烟叶需要降温——总量控制、稳定规模已经成为行业烟叶发展的当务之急
 
  “企业热、政府热、烟农有冷有热……”,“热”似乎成为今年全国烟叶工作座谈会上提及率最多的一个词。
 
  尽管从1998年至今,烟叶工作保持了连续8年的稳定发展,烟叶经营走出困境,效益明显提高,这段时间被行业普遍认为是我国烟叶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然而,国家局已经感觉到在烟叶生产总体形势良好的背后存在着“虚火旺、浮躁重”的现象。今年的烟叶工作座谈会上,姜成康局长更是把“防止过热、稳定规模”提到当前烟叶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并把目前的形势和1996年相提并论。
 
  先看看数据。截至今年6月30日,工业库存、商业库存合计折合片烟5620万担。按去年烟叶使用水平讲,目前烟叶库存可以使用24个月。今年预计收购烟叶4083万担,而工业企业提报的需求是4484万担。按去年实际耗用量,今后每年烟叶消耗原烟3200万担左右。今年的收购量扣除出口备货366万担,还剩3710多万担,另外有160万担进口烟叶,明年的库存还将增加。
 
  单从今年的烟叶产量上看,4000万担左右的年收购量似乎并不很“热”。但正如有关人士分析的,“如果明年达到4500万担,工厂也消化得了,但是后年呢,大后年呢,到时候就不得不往回收了”。
 
  而且近年来,每年的烟叶收购量都在增加,但为什么从表面上看,烟叶的供求关系依然紧张?从作为需求方的工业企业角度看,一是他们对品牌整合期望值高;二是烟叶作为战略资源,他们认为谁抓住了烟叶,谁就占领了市场;三是工业企业对烟叶价格不敏感,想多买好烟叶,因此工业企业认为烟叶储藏量越大越好,储存时间越长越好。
 
  很明显,目前国家局担忧的恰恰是行业里这种越来越浮躁的心态、过热的势头。今年1~9月烟叶收购量达3200万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00万担。而这个数量比近几年中全年的烟叶收购总量都多。
 
  只有剔除当前烟叶工作中的一些不健康因素,烟叶生产才能保持平稳发展。
 
  从总体上讲,“稳住”烟叶可以依靠行业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物质利益的杠杆加以解决;而“控住”烟叶难度则要大得多,需要多方的合力,1997年那场惨痛的教训很有力地说明了这点。
 
  可以说,目前“过热”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始出现——
 
  部分烟叶产区计划观念明显减弱,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据了解,今年约有十几个省向国家局提出扩大产量计划的要求;有些产区把国家局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当作“把盘子搞大”的机会,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作是要钱的机会。
 
  工业企业要货量越来越大,并且买涨不买落,相互攀比,有几个企业烟叶库存甚至能满足30个月的需要量。烟叶库存由商业企业转至工业企业,烟叶的市场需求被虚假放大,这使得烟贩、商业企业、地方政府甚至烟农也开始“热”起来。
 
  据了解,目前烟贩活动频繁,有些省出现了烟草公司、烟站跨区域收购的现象;不少商业企业提高了烟叶调拨价,而烟叶等级合格率却降低了,上等烟比例高得不正常,竟然超过了40%;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出台一些违反国家局规定的税收返还政策;一些地方农民种烟的积极性也渐渐高涨起来……
 
  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无论是烟叶生产面临的外部环境还是行业内过热的势头都与1997年危机暴发前有些许相似。
 
当前烟叶生产显然需要“降温”!
 
  形势决定任务。目前,国家局要求把控制总量、稳定规模摆在烟叶工作的首要位置,把合同种植作为保持烟叶生产的关键措施,把稳定质量、提高质量作为烟叶工作的中心环节,把统一价格作为烟叶生产的纪律保证。
 
  “要坚决执行国家对烟叶收购量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明年凡是超计划收购的必须严肃处理。该撤职的撤职,该处理的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在10月召开的全国烟叶座谈会上,姜成康局长面对台下各省级局分管烟叶工作的领导、各重点烟区地市公司的经理们措辞严厉。
 
  诚然,在烟叶发展的紧要关头也唯有如此。
 
来源:《中国烟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