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式“卷烟与烟叶生产

2005-12-15来源:烟草市场
      最近一个时期,在《中国烟草》、《东方烟草报》和《中国烟草在线》等媒体上,开展了烟草科技大讨论,对发展“中式卷烟”发表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其中涉及到什么是优质烟叶?应该种植什么品种和烤烟国家标准怎样修订等重大技术问题。
 
  结合多年来我国烟叶的生产与实践,就“中式卷烟”与烟叶生产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烟叶质量在实践中演变
 
  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术语,它将随时间、地点和人们的不同而变化。烟叶的质量体现出某个产品中那些必要性状的均衡,以迎合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特定消费者群体的爱好。因此,质量也可以被认为是合意性或可用性。由于不同时期我国烟叶生产水平和卷烟结构的不断变化。烤烟的质量观念经历了几个变化过程?BR>
  50年代,根据当时的烟叶生产水平和烤烟产区分布情况,科技工作者曾将烤烟的质量香气风格划分为清香型、浓香型、中间香型。清香型指香味飘溢,幽雅而愉快,远扬而留暂,香味比较突出,而欠丰浓的烤烟;浓香型指香味沉溢,丰浓而优美,多而芬芳,厚而留长的烤烟;而中间香型则介于两者之间。这种烤烟香型的划分方法,很难用感官鉴别清楚,因此,老一辈烟草科技工作者在以后的烤烟质量香型划分时,也不再主张使用上述香型划分办法,而改为调香型、调味型、填充型。烟草的“型”,是指同一类烟草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某些质量特征的不同,予以再区分。这样就有利于工业对原料的选料,又利于某一生态产区的烟叶生产发展,在质量观念上是一个飞跃。
 
  60年代以后,由于追求烟叶高产,而种植劣杂品种,高密度、不打顶,致使一些主要烟叶产区香气风格走形,质量不同程度降低。烤烟生产普遍出现了叶小片薄,颜色浅淡,烟碱含量低,成熟度差,叶片平滑,油分差,香气少,吸味平淡的“黄鲜净”质量观念。这种质量状况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未,烤烟生产总体水平处于“营养不良、发育不全、采收不熟、烘烤不当”的阶段。
 
    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后,面对当时全国烟叶品种“多、乱、杂”和烟叶品质下降的状况,大力推行烤烟“种植区域化,品种良种化,生产规范化”的三化生产措施,对优质烟叶的基本要求是:外观质量,内在质量,主要化学成分等,要尽量达到较好状态。鉴于我国烤烟种植区域不断扩大,新烟区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辨别烟叶香气风格方面的难度和不准确性,从此不再提及香型的划分了。
 
  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烟叶产区对优质烟叶的质量观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优质烟叶外观质量要求:颜色桔黄,成熟度好,叶片厚薄适中,结构疏松,油分丰满,光泽强,弹性好。内在质量要求:香气质量好,香气浓度足,吸味醇和舒适,杂气少,刺激性小,生理强度适中,同时要有好的燃烧性,填充力,吸湿性等物理特性。烟叶中的农药残留量和有害物质,必须在规定的标准以内。符合上述外观和内在质量要求的烟叶就是优质烟叶。多年来,各级烟草公司和广大科技人员,都在为实现优质烟叶的质量目标和多生产优质烟叶而勤奋工作,同时也正因为有了一定数量的优质烟叶,才有了中国卷烟的名牌,才保证了烟草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国外种质对我国烟叶生产的重要贡献
 
  引种是解决烟叶生产中迫切需要更新品种的最有效,最迅速的途径。我国各种烟草类型的种植与发展,最初都是从引种开始的。
 
    20~30年代,是我国烤烟生产发展的初期,从美国引进现金、黄亮、金元等品种的推广种植,奠定了我国烤烟生产发展的基础。40年代引进抵字101、牛津1号、牛津4号、佛光等抗黑胫病的品种,对抑制河南、山东省流行的黑胫病起到了重要作用。
 
  云南省80年代主栽品种红花大金元,是1962年从美国引进的大金元品种中选育出来的。福建的永定1号,也是从美国引进的“特字401”中选育出来的。而70年代引进的G140、G28和80年代引进的NC82、NC89、G80、K326等品种,目前仍是我国烤烟的主栽品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些引进品种,我国烤烟品种很难结束“多、乱、杂”的局面。
 
  近几年来,我国南方和北方烟草育种中心,虽然培育出一些新的烤烟品种,但究其种质来源,多是通过与国外品种杂交选育的。如云烟85和云烟87,都是云南2号为母本,K326为父本,杂交后选良出来的;中烟90是G28,单育2号和净叶黄三亲本复合杂交的。据一些烟厂反映,云烟85和云烟87,内在品质潜力不如K326,主要是香气质量差,烟叶储存后容易退色。而K326经过一段时间储存后烟叶的光泽,油分,香气都比较好。
 
  烟草各种化合物的形成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不同的烟草类型和品种由于基因型不同,香气前体物和致香成分的种类、性质、含量以及代谢转化各不相同。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了烟叶香味的优劣。没有好的品种,再好的生态条件,再好的栽培管理措施和烘烤技术,都难生产出优质烟叶。烟叶产区和广大烟农,多么希望烟草育种部门能尽快培育出“高香气、低焦油、中烟碱”的烤烟品种,为烟草工业的发展再作贡献。
 
三、烤烟国家标准修订要十分慎重
 
  50~60年代,我国烤烟分级标准繁多,云南、四川为9级制;东北三省是14级制,福建是10级制。1958年河南省将16级制简化为10级制标准,江苏、湖南、陕西等省,先后实行了简化后的标准。种类繁多的烤烟标准,对烟叶生产发展和烟叶质量的提高十分不利,随着烟草行业的发展,要求全国有个统一的烤烟国家标准。1963年由郑州烟草研究所和有关单位研究制订了烤烟标准(17级制)试行方案。1981年改为15级制烤烟国家标准,一直实行到1995年。
 
  在大力推行烤烟“三化”生产措施,烟叶质量和卷烟产品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15级制烤烟国家标准又不相适应,1987年提出了改革烤烟标准的设想,首先制订了烤烟出口35级试用标准,经过4年的农业验证和试收购,2年的工业验证,7次修改、补充文字标准,成为40级烤烟国家标准,1996年在全国实施。
 
  40级烤烟标准的产生和修订完善过程,始终是和提高烤烟生产水平紧密联系的,它是我国烤烟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烟叶生产的一项重大技术改革,实践证明40级烤烟国家标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适应了我国烟草行业发展的需要。
 
  烟叶分级标准与烟叶、卷烟生产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烟叶生产的发展和烟制品配方结构及类型的改变,烤烟标准也应该修改。
 
  有人认为,现行烤烟国家标准与工业可用性存在不对称性,特别是大力发展以国产烟叶为主体原料的“中式卷烟”的今天。烤烟国家标准主要界定外观质量,在农商交接和工商交接两个主要环节都依据这一标准,执行过程跨度较大。技术上对农商之间标准过于复杂,不便操作;对工商之间标准又缺少配套的内在质量要求,不能全面反映烟叶质量和工业可用性。因此,有人建议烤烟国家标准修改,要增加卷烟工业所关心的内在质量,特别是主要化学成分指标。也有人建议简化目前的烤烟国家标准。农民不要细分等级,交售烟叶时按部位交售即可。烟叶收购后运至打叶复烤厂,由打叶复烤企业再按照企业内部标准,对不同质量的烟叶进行分级,以适应不同烟厂的配方需要。还有人建议根据烟叶在配方中的不同用途,按照主料烟(香味级原料)半主料烟(调香级原料)填充料烟(填充及原料)研究制订烤烟国家标准。
 
  对烤烟国家标准如何修订,提出一些大胆的设想和建议,是各抒己见和积极思考的表现,但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烟叶品质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广泛调查研究,慎之又慎,以科学的态度搞好烤烟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以适应烟草工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来源:许昌烟草信息中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