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中国烟叶

2005-12-13来源:烟草市场
    烟草农业、烟草商业、烟草工业是中国烟草产业的三大支柱。烟叶生产是烟草经济链的起始,既是商业企业的效益来源也是工业企业的原料保障,其生产状况与烟草商业和烟草工业息息相关,是中国烟草产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中国烟草行业如今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联合重组、工商分设等变化,对烟叶产业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烟叶生产正在向着产业规划合理化、生产技术普及化、管理方式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产业整体都在寻找合适的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产业概况及现状
 
  正常年份,中国烟叶种植面积在1500万亩左右,烟叶种植主要集中在欠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其中西部占70%,全国约有365万户烟农。千万农户的经济收益,来源于烟叶生产。
 
  2004年年初,由于粮食及生产资料涨价等因素,烟叶生产如何“稳得住”成为行业的突出矛盾。各产区全面落实稳定烟叶生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收购合同制,加大对烟叶生产的扶持力度,保持了烟叶种植规模稳定。至12月底全国收购烟叶169.7万吨,比上年同期多收14.2万吨。全国烟叶亩均毛收入约1200元,户均种烟收入约4900元。
 
  据统计,2005年全国种烟农产366.6万户,种植面积1667万亩,户均种烟面积4.55亩,比2004年户均4.12亩上升了10.4%.总数比上年增加160万亩。尽管部分省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旱涝冰雹等自然灾害,但据2005年上半年中国烟草行业经济运行状况新闻发布会消息、以及目前各烟叶产区的收购情况反馈来看,烟叶生产形势仍然好于去年,预计收购量可保持或超过去年水平。
 
  产区规划合理化
 
  烟草在中国分布十分广泛,从东经75°-134°,北纬18°-50°,即东起黄海之滨,西至伊犁边陲,南起海南岛,北迄白山黑水间,从低于海平面得吐鲁番盆地到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山区,到处都种植烟叶。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烟叶生产布局分散,全国有22个省、市,152个地市州,532个县种植烟叶。因为种烟区域分布虽然广泛,但并非每一个地方都适合烟草种植,事实上,部分地区种植烟叶的原因是为了获得农业特产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但是这些地区的烟叶质量并不高,不符合市场需求,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很不好。适宜烟区与不适宜烟区间表现出基础设施、烟叶质量参差不齐、种烟收入悬殊明显等问题。散、乱使得资金、技术、人员等各项生产要素合力难以形成是目前制约烟叶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来,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烟叶种植应从不适宜地区向适宜地区转移”,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适时将第三轮《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列为年度重点科研开发项目计划,项目涉及到20个烟叶生产省份。项目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筛选能够正确表征优质烤烟生产的生态环境指标,建立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定量评价模型;在综合分析气候适宜性分区、土壤适宜性分区、地形适宜性分区和烟叶类型及品质分区的基础上,形成烟草种植综合区划。这是政府层面上为确保烟草种植合理布局作出的努力。
 
  国家烟草专卖局近年对烟叶生产布局进行调整,逐步向生态条件好、市场销路佳的南方烟区转移,实施“北烟南移”战略。这对于南方烟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现在云南、湖南、福建及贵州乃至广西等地都在抓住这个良机,烟叶生产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通过市场引导,烤烟生产形成了4大片区:西南烟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黄淮烟区(包括河南、山东、安徽、陕西),中南烟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东北烟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南烟区由于自然条件适宜,烟叶质量较好,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其中云南、贵州占前两位。
 
  以广西为例,自从1986年全面恢复春烤烟生产以来,广西烟叶发展在收购量上呈现出波动起伏的态势。但是这一地区完全具备优质烟叶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当地经过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和布局调整,1998年后,全区的烟叶生产逐步向最适宜区集中转移,现在烤烟生产主要集中在百色市的北部和南部;河池市的南丹和罗城;贺州市的富川、钟山,共十个县。抓住“北烟南移”的机会,他们在布局高速和新一轮市场份额洗牌中抢占先机、做大规模,力争用四年左右时间,到2008年,全区烟叶要实现收购量5万吨。
 
  同样的工作,在其他烟叶适宜产区也在进行。这表明烟叶产业的规划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烟叶规划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将对中国烟叶“种在哪里、种什么、为谁种、怎么种”等问题提供指导,帮助烟叶生产与工业企业对烟叶品质、风格的需求特性一致,由此保证工业企业原料供应的稳定性。此外,还将为长期的宏观的烟叶投资方向提供决策依据。
 
  生产技术普及化
 
  近年来,中国的烟叶生产在坚持技术进步、推动技术创新、注重成果转化、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多措并举,推动了生产技术在基层的可应用性及普及化。
 
  相较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烟叶生产更为复杂。从育苗、移栽、采摘、烘烤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而近年来,中国烟叶产区在烟叶育种、漂浮育苗、平衡施肥、三段式烘烤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烟叶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很大的关系。截止到2004年,经过产区和科研单位领导及有关技术人员的努力,漂浮育苗移栽面积5年间发展到763万亩,同比增长267万亩,增长幅度达到51%.三段式烘烤工艺应用面积1468万亩,普及率达到97%.平衡施肥技术得到进一步普及,推广面积796万亩,占总面积的53%.科学调整专用肥配方,注重烟水配套,以水调肥,满足烟叶生长发育需要。全国病虫害测报网覆盖面积达到1196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79%,其中统防统治面积633万亩,占总面积的42%.“实践证明,凡是烟叶种得好的地区,都是技术推广应用比较好的地区。”(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语)
 
  同时,各地在积极发展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烟区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员队伍,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烟农“同吃同住同下地”,提供无偿的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把新技术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使烟农摆脱烟叶种植传统经验的束缚。把技术和市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技术市场化。比如漂浮育苗,有的地方已经基本实现了商品化。
 
  2004年,稳定种植规模的同时,各产区不断创新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普及和推广力度,从育苗、整地、移栽、施肥、烘烤、交售等各环节积极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全面推行收购预检制,努力提高为烟农服务的水平。
 
  2005年上半年,国家局出台了一系列让广大烟农直接受益的政策措施中,就包括加大对烟叶生产经营的资金扶持,从烟草专营利润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解决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安置富余人员等问题。各烟叶产区广泛宣传并认真落实国家局关于烟叶生产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强烟叶生产管理,增加产前投入,重点用于育苗、化肥、农膜、煤炭等补助;强化服务烟农意识,提高烟叶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水平,重点加大集约式商品化育苗、专业化烘烤、机械化整地起垄的力度,减轻烟农劳动强度和技术难度。可见,积极整合科技力量,大力推行“科技兴烟”战略,建立起强有力的技术推广系统,已成为烟叶生产技术普及化的当务之急。
 
  管理方式多元化
 
  国家局局长姜成康曾提出:“烟叶产区要研究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研究烟叶收购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形式。”在烟叶生产管理方式上,各烟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生产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地区间,形成了多元化的烟叶生产管理方式。
 
  近几年来,烟叶产区先后出现了烟叶生产合作社、烟叶农场、烟农协会、户籍化管理、片区化生产管理,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及GAP等多种烟叶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这些烟叶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不断涌现,无疑是烟叶生产在组织管理形式方面的进步。
 
  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例,这一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曾在卷烟工业达标活动中广泛应用,在烟叶生产经营过程中引入ISO9000管理体系,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烟叶产区大胆实践。在烟叶领域实施ISO9000认证,其目的是建立一套满足市场需求的烟叶生产经营管理质量体系,将烟叶质量管理由原来的事后检测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做到目标具体,责任明确,操作规范,记录详细,有法可依,违法必纠,查纠有据,罚有人受,奖有人领,从而全面提升烟叶质量,实现烟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三门峡和郴州市烟草分公司推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确定企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订相关控制程序和作业文件,增设烟叶质量管理办公室和质量管理人员,形成了一个结构完善,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体系。
 
  而近两年来,烟叶GAP管理(优质烟叶生产管理方式)由于优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逐渐受到了行业上下的广泛重视。这种管理方式“要求在烟叶生产与环境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在以经济为目的生产优质烟叶的同时,要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次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积极培训广大烟农,提高烟农素质,保护烟农利益,采取一系列先进生产技术措施,增加烟农的收入,同时要为从事烟叶生产的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第三是要求对烟叶生产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诸如种烟土地的布局选择,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商品化育苗,乃至烟叶生产全过程技术标准的制订管理;第四要求对烟叶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使用的各个物资全面实行检测和鉴定,尤其要加强对非烟物质的控制,强化对防治烟草病虫害使用药剂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对烟叶造成污染;第五要求对种烟农户实行统一编码和分组管理,掌握烟农的基本情况,对烟农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培训,个性化服务。同时通过编组把烟农组织管理起来,以便在生产中互相交流,在交售烟叶时相互监督;第六要求建立完善的烟叶质量追踪体系,采集从烟叶种植环境、土壤结构到整个生产、交售,加工过程的全部信息,实现对烟叶身份的识别和烟叶质量的可追踪性,确保烟叶商品质量;第七要求从上至下建立烟叶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和管理网络,实现层层落实,分级管理。以上7点是目前跨国烟草商在云南烟草推行GAP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GAP管理倍受世界推崇的根本原因所在。我国烟叶生产管理要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应该加深理解和积极推行GAP.
 
  近两年来,德孟、环球、大陆等跨国烟草公司,在云南曲靖、保山、大理等地,推行的是GAP管理和他们创建的QTP管理模式,按照“技术服务到田,烘烤指导到炉,预价把关到包,信用评价到户,质量管理到组”的具体要求,建立组织领导,技术服务,经济考核三大管理体系,发挥各方面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50个乡(镇)的80万亩优质烟及与德孟公司技贸合作的8万亩优质烟为突破口,切实落实各项生产技术措施,带动烤烟生产的上台阶、上水平。
 
  2005年3月28日,中国烟叶公司主持的《烟叶质量管理体系》研究项目——中国烟叶GAP,被列入国家烟草专卖局的研究课题。中烟烟叶公司在北京召开了项目启动会,确定云南曲靖市、河南三门峡市、贵州遵义市、湖南郴州市、安徽皖南市五个烟草分公司和上海烟草(集团)公司、芜湖、合肥卷烟厂为项目试点单位。
 
  总之,今后中国烟叶在继续探索烟叶生产组织方式改革上将努力实现新突破,不断提高烟叶适度规模种植水平,推进烟叶技术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使烟农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种烟。积极总结各地烟叶管理方式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不断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种植水平,使全国10亩以上烟农比例达到10%以上。
 
  总结
 
  中国烟叶生产连续保持了六年的平稳发展,有力地支撑了行业的持续发展。如今,烟叶生产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实现持续性发展是必然选择。
 
  2005年,中国的各烟叶产区把制定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结合市场需求情况及自然资源状况,合理确定烟叶的主攻目标和方向。重点通过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烟叶种植的环境条件,推动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各主产省已经基本完成了本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国家局论证小组在7月上旬完成对重点产区的论证工作,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规划指导烟叶生产的导向性作用。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中国烟叶正在以更为科学、理性的步伐迈进。
 
来源:中国烟草在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