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烟叶实现烟叶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5-12-05来源:烟草市场

    陕西省种烟历史悠久,从明清时期已有种植烤烟的记载。建国以后,特别是“七五”期间发展步子较大,到“八五”期间,已形成百万亩稳定烟区。“九五”期间主动进行了布局调整,“十五”走上了做精之路。 

健全组织管理保障体系 切实加强对烟叶生产的统揽和领导
 
   一是陕西省局(公司)成立烟叶可持续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由省烟草公司副总经理聂和平任组长,省烟叶公司经理常丽任副组长,成员有刘海轮、马英明、张振平、成巨龙、奚柏龙、雷学锋、张树杰、杨志效、袁栓民、屈武全、蔡云海、唐永红、胡颖梅。负责全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整体规划的编写、论证、审定、检查和督导工作。
 
   二是产区公司成立烟叶可持续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一把手担任,副组长由主管经理担任,成员由各种烟县营销部经理、市烟叶公司经理、副经理组成。负责对各市烟叶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组织、实施、管理和考核。负责对本地区烟叶可持续发展各环节具体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是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建立烟叶发展四级管理"平台"。省、市两级行政主要是目标任务的确立,主攻方向的把握以及组织管理机制的健全等宏观管理工作,县、乡两级行政主要是烟区布局规划,烟农组织管理,土地流转、返包实施,行政干部抓烟措施制定等,尤其要制定减税或免税政策,营造乡镇多种多收的激励氛围,调动乡、村干部抓烟热情,为烟叶生产注入活力。
 
加强政策研究 加大生产扶持 降低种植成本 使烟农真正得实惠
 
    1、建立烟叶支持保护体系。陕西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烟叶生产的受益主体,建立商业企业、工业、行政、烟农四方的良性互动、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帮助产区解决好群众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齐、布局调整缓慢、生产模式单一以及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等问题。要教育引导农民牢固确立谁受益,谁投资的思想,合理安排生产投资和劳动用工,自觉纠正等、靠、要行为,把增收功夫下在提高作务水平和烟叶质量上来。
 
   2、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烟区各级政府把烟叶生产作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的骨干项目,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列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确保基本烟田,保证烟叶种植及轮作所需的土地;成立领导机构,协调和领导烟叶生产、收购等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烟叶生产、收购任务的完成;实行强有力的专卖管理制度,严厉地打击烟贩子,维护收购秩序;改革现行税收分配政策,将税收50%返还农民,支持烟叶生产,剩余50%划归乡镇,调动基层抓烟积极性,并在风险补偿、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保障,以保护烟农的基本利益。
 
   3、实行利润反哺生产政策,加大扶持投入。"十一五"期间,针对烟叶生产成本加大,烟农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从关心支持"三农"发展的高度,更加重视烟叶的基础地位,更加关心和切实解决好烟叶、烟区、烟农问题,推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全省商业企业每年拿出利润的30-50%,建立烟叶生产扶持投入机制。在产前投入上要坚持"积极、实效、规范"和"四个统一"扶持原则,即统一扶持标准、统一扶持方向、统一财务处理、统一监督管理的原则。统一扶持标准就是以分公司为扶持主体,每个市范围内统一物资扶持标准;统一扶持方向就是扶持资金只能用于烟用物资;统一财务处理就是扶持资金在烟叶经营费用中统一列支;统一监督管理就是扶持政策必须接受上级、政府、烟农三方监督,严防截留挪用,保证扶持物资到位,确保烟农直接受益。坚决不得以现金支付烟农,更不能以补贴的名义做工资、培训、奖金等其它开支。结合陕西实际,对物资扶持实行最低扶持标准制度:无偿供应烤烟良种;免费提供漂浮育苗的营养盘、基质和薄膜,无偿供应两段式育苗的营养袋;无偿供应苗床管理使用的农药。加大烟草专用肥投入力度,免费供应农膜。根据烟区煤炭资源状况,产区决定扶持标准。对防雹、抗旱、烤炉改造、烟水烟路配套、烟站建设、培训服务和奖励等扶持资金可以从烟叶上浮价格或其他财务费用中支出。
 
   4、实施"以工补农",达到优势互补。工业企业对烟叶生产从调拨价格中体现投入,加大对厂办基地和优质烟叶示范点投入,通过调拨价上浮,专项用于基础设施投入。同时,通过预付货款形式,加强对基地和定点供应产区的扶持力度。采取按烟叶采购款的30%左右或以上预付货款的方式,在烟叶收购季节提供给烟叶基地和定点供应点使用,帮助产区解决收购资金困难。此外,还可通过科技项目合作,提供科研经费等形式,帮助产区解决技术经费,确保烟叶质量稳定提高。
 
健全科研体系 优化技术路线 大力实施科技兴烟战略
 
    一是要在现有科研基础上,健全分、县两级科研机构,设立科研经费,确立科技攻关项目,重点研究解决制约陕西省烟叶可持续发展的学术问题、技术路线、产品风格、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生态条件改善、烟田轮作休养等问题。从2005年开始,该省烟草研究所每年确定科研项目,实行项目目标化管理,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对在新技术研发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通过严谨的科学试验,使之成为烟叶生产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根本途径。特别要加大叶组配方技术研究,提高烟叶资源利用率。要工商携手研究,提升工厂配方技术水平,改进现有的配方组成,扩大烟叶的使用范围,缓解烟叶供应的结构性矛盾。要建立烟叶技术推广省烟叶公司、市烟叶公司和县烟草营销部与烟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紧密结合的烟叶技术横向推广体系和省-市-县-乡-烟站-烟农的烟叶技术纵向推广体系,对在新技术推广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另外,加强与国内外烟草界的全面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研究、共同开发、选派人员出国培训进修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该省烟叶的整体科研开发能力。
 
     二是全省从2005年起,要重点抓好八项技术的大力推广。首先,普及推广烟田"三冬"工作。即冬施有机肥、冬季深翻、冬整苗床。其次,科学轮作。突出烟叶在轮作中的主导地位,实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第三,秸秆还田和覆盖技术。第四,统一集约化育苗、规范制床装袋技术,确保烟苗的整体稳健生长。陕南烟区积极推广漂浮育苗技术;渭北烟区普及两段式假植育苗技术。第五,统一立体测土平衡施肥,实行基肥双层和团棵期追肥技术,确保烟株营养的协调供给;第六、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确保烟叶商用价值和安全性。全面推广以预测预报和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导的烟叶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普及使用害虫天敌、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生物抑芽剂,降低烟叶中的化学农药残留。规范化学农药使用。第七,统一见花打顶,合理留叶,实现各部位烟叶营养的平衡供给,有效地提高上部烟叶的使用价值,确保烟叶质量的提高;第八,统一成熟采收标准,即下部烟适熟早采,中部烟成熟稳采,上部烟充分成熟采收,确保鲜烟素质的高质性。大力推广密集烘烤技术,提高烟叶的工艺质量。
 
(四)建立烟叶生产风险基金,解决烟农的后顾之忧。
 
    陕西烟区地理跨度大,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变化差异大,春季冷暖多变,夏季酷热与暴雨期间灾害性天气频繁。雹灾、旱涝灾和风灾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挫伤了烟农种烟积极性。因此,从2005年起,一是建立风险基金管理制度,实行"分年投入、滚动使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设立烤烟生产风险基金专户,明确每年6月底前,县级财政、烟草公司以及各烤烟生产协会必须把当年投入的风险基金划拨到专户上。资金主要用于烟田防灾设施的完善、受灾田块的补偿和烟田基本建设。二是实行产区烟草部门、地方政府、烟农各出资10元/亩的办法,狠抓烟田联合保险,对生产中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救助,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稳定农民种烟信心。三是狠抓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烟叶产区政府的领导下,由农业、气象、烟草、水利、保险等部门联合组成烟叶种植防雹合作机构。每年6月1日到8月31日,开展烟区防雹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冰雹对烟叶生产的危害;干旱时,适时进行增雨作业,强化管理、精心组织,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和效益,确保烟区防雹增雨网络高效运转,维护烟叶生产的成果。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提高农业、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烟田抗旱能力。要针对春季干旱频繁,移栽期缺雨的实际,搞好农田综合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烟田防御风险的能力。烟草部门进行烟水配套设施建设,行政利用支农资金进行流域治理,农田改造等,提高烟田防御风险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烟叶技术队伍建设
 
   合理确定烟叶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从2005年起,全省按平原每500亩和山地每300亩烟田配备一名技术员的原则,以岗定员,超标县要采用分流或解聘等办法,压缩人员队伍;短缺县要公开岗位数量和条件,在全省系统公开招聘,达到人员合理流动。
 
   加强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管理。2006-2008年,要求基层站技术推广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有3年以上技术指导经历,取得省级技术员培训合格证和烟叶收购验级证或中级技能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烟站站长应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助理级职称;烟叶股长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烟叶主管经理全部达到中级职称任职资格。建立烟叶工作"梯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技术队伍的职业培训和业绩考核。建立"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的管理模式,按照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方面开展职业培训。每年开展烟叶技术更新和分级标准培训两期;鼓励技术骨干人员参加大专以上的在职学历培训;有计划地安排烟叶技术管理干部参加国家局的专业培训。结合德能勤绩,对技术队伍加强管理考核,实行末位淘汰,从2006年起产区每年将淘汰、招聘一批技术员,比例不低于10%,力争在短时间内,实现烟叶技术管理人员的优化组合。
 
   制定政策,改善待遇,充分调动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要求分公司每年可选拔10%左右的优秀技术人员,与正式工同岗同酬,实现用工制度的切实改革,为烟叶生产注入人才活力。
 
成立烟叶生产科技服务组织 形成支农服务体系
 
     以分公司为单位,成立烟叶生产科技服务小分队,对每个县推荐的技术骨干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把关,最终确定若干名技术骨干为科技服务小分队成员,并给每个成员颁发聘用证书,负责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关键生产环节选择重点乡镇,针对生产上存在的问题组织召开现场会,面对面培训烟农,定期不定期地出技术板报、举办广播电视讲座、下发技术明白卡等,广泛开展对烟农的技术培训,让烟农真正掌握科学种烟技术;同时在行动上、感情上感化烟农,把种植与烘烤技术通过不同形式传授给他们。服务小分队成员向社会公布手机号码,保持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烟农咨询,解难答疑;并巡回田间地头,进行现场示范和指导,真正做到技术服务直接到户,技术指导直接到田,技术培训直接到人。切实提高新技术落实到位率,通过辐射、引导提高整体生产水平。针对生产出现的问题,从理论上和实践中研讨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建立和完善各项配套服务措施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户籍化管理和技术承包制。根据生产区域,划定项目区,确定项目负责人和技术承包人,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从种到收全程负责,并根据不同档次烟叶生产阶段和收购阶段确定承包费用和奖惩。针对不同烟厂对烟叶品质和新产品开发的要求,确定烟叶生产的质量目标和技术措施,实行个性差异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拓宽对烟农的服务领域和技术服务层面。一方面要对烟农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烟叶生产的关键性技术,增加种植烟叶的收益,有重点地培养和发展种烟大户和专业科技户,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农的劳动投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要在生产上加快机械化推广步伐,把烟农从高强度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坚持市场引导 拓展销售渠道 为陕西烟叶发展挖掘市场潜力
 
     坚持走品牌效应之路,打造特色差异化竞争优势。结合陕西南北狭长,横跨三个气候带、不同价区的优势,各产区要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生产配套技术,努力打造优质烟叶品牌,如商洛的"云蒙山"、陕南的"巴山"、宝鸡的"关山"等,扩大品牌效应,形成陕南的主料和半主料烟产区,渭北、陕北的优质填充料产区。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各产区要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招聘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充实到现有的销售队伍中,培养一批富有创新意识、政治素质好、具备专业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经营管理队伍,建立一支精干、诚信、务实、进取的销售队伍。科学地对市场进行调研,全面收集市场信息,深入研究市场供需状况,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依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把市场真正作为烟叶生产经营的向导,努力做到灵敏地反应市场、准确地把握市场、科学地引导市场、有效地控制市场。
 
     坚持诚信经营,树立服务理念。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各产区要端正经营思想,坚持狠抓烟叶工商交接质量,努力提高等级合格率、等级纯度和质量稳定性。完善烟叶调拨质量监督制度,层层把关,坚持"谁调出、谁把关、谁负责",用高的等级纯度、高的合同履约率和一流的质量保证,赢得客户的信赖。同时产区要树立服务就是核心竞争力、客户就是市场资源的新思维,坚持用户至上的宗旨,对烟叶质量从种植到调出到工业使用实行全程跟踪,广泛征求用户意见和建议,抓好信息反馈,把工业企业对烟叶质量的要求转化成产区的生产技术规范,把技术规范变成烟农的生产实践,真正按工业企业的要求,生产出符合要求的烟叶。
 
    坚持办厂基地工作,构筑基地化的烟叶购销主渠道。基地建设必须本着"平等互利,互动互信,资源共享,效率责任"的原则,优先考虑国家重点卷烟工业企业和重点品牌,优先考虑有紧密合作意向的企业,力争三年内使基地烟叶供给量达到总量的80%以上。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把最好的产区优先安排给大企业,并从水利设施、烤房设施、技术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先配套,满足目标客户要求,实现客户满意。要加强原料生产基地的生产技术体系、检测评价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生产投入机制,提高基地建设水平。要积极引进工业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要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和非均衡竞争的思路,对基地县在技术、计划、调拨等方面加大支持,提高重点产区的核心竞争力。
 
    陕西省烟叶经过几十年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保障体系的建设日臻完善,烟叶生产为卷烟工业、地方财政、烟农致富做出巨大贡献。
 
来源:中国烟叶信息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