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道真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

2005-10-27来源:烟草市场作者:冯在伦
    道真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烤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烤烟已成为道真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最具规模的产业,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增加农民收人、促进财政增长、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99—2003年5年全县共种烤痼53.71万亩,烟叶总产量达101.4万担,总产值达36920万元,烟叶特产税达8000余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每年均在50%左右。全县烟叶最高年产量曾达33万担。2003年,全县共有253个村1671个村民组18767户烟农种烟,移栽面积11.8万亩,收购烟叶22万担,上中等烟率95.9%,其中上等烟率39.2%,担均价456.7元,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8000余万元,实现农特税及附加2002万—元,总体考核名列全市第一,位居全省前列。2004年计划种植12万亩,收购级内烟叶22万担,实现上等烟率达38%、上中等烟率达95%、担均价达500元以上、烟农现金收入1.1亿元以上,烤烟特产税2200万元以上。
 
    自1996年以来,道真连续多年获得“全国烤烟生产收购先进县”称号。在2001年5月召开的全省烤烟生产现场会上,道真烤烟赢得了“贵州烤烟学遵义,遵义烤烟学道真”的美誉。)在2002年西南部分地区综合技术开发研究烤烟生产现场鉴评暨学术报告会上,道真烟叶被专家认定为具有独特的中偏清香型特征,香气质细腻。量足而透发等特点,属贵州四大特色烟叶之一,可用为高档卷烟的主料。2003耳道真烟草公司收购的烟叶实现了“零库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道真烟叶信誉度高、市场基础稳定、销售前景看好。
 
主要做法
 
    抓机制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项产业的持续发展,都必须以良其好的经济效益和“比较”优势作为前提。要巩固烤烟的支柱地位不动摇,必须保证财政、企业和烟农“三赢”。道真烤烟生产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行政和技术“双线管理模式”。县、乡镇和村三级均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为烤烟生产的行政管理体系,具体负责烤烟生产的计划安排、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检查考核等工作;形成了县烟草公司、乡镇烟叶站、烟叶收购点和技术辅导员为主体的技术推广体系,具体负责技术培训、生产指导、烟农户籍管理、烟叶收购和销售等工作。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了牢固的烤烟支柱意识,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做强做优烤烟产业献计出力。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从县机关和烟草企业中抽调人员组建工作队,深入村组农户帮助广大烟农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道真烤烟生产已经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良好氛围。
 
    抓政策扶持。为确保完成计划任务,从县到乡镇每年都制定了《烤烟生产扶持政策》、《考核奖惩办法》等文件,明确了当年烤烟生产的扶持政策、补贴标准和奖惩激励措施等具体内容。县政府每年建立了烤烟生产专项资金,县烟草公司建立了生产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对烤烟生产专业村组大户在生产技术和物资等方面的扶持以及兑现各种奖励。对种植大户在核减农业税、小额信贷、生产物资供应等方面予以优惠。2004年,县烟草公司继续实行以物放贷和现金购买相结合的方式对烟农进行种子、肥料、地膜和烤房等方面的扶持。县乡财政烤烟专项扶持资金按烟叶特产税的10%筹集。补贴标准为厂办基地每亩120元,非基地每亩80元,烤房每间补贴350--400元不等。县乡两级均结合实际,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户租地种烟。对租地种烟达到一定规模的干部职工,允许其带职带薪带奖金离职从事烤烟生产。
 
    抓布局调整。在烟叶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厂家挑好、优中选优,对烟叶的质量要求十分挑剔。广种薄收、单打独斗的烤烟生产方式难以生产出优质烟9十,已经不适应竞争激烈的烟叶市场,只有切实搞好烤烤生产布局调整,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断提高烟叶质量,才能占领市场。在抓布局结构调整上,道真县一方面是抓基地建设。认真规划落实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和龙岩、遵叉等烟厂在县领办的优质特色烤烟基地,把“厂办基地”办成了全县烤烟生产的典型示范。各级党政领导和烟草干部职工每年都要领办一定规模的烤烟基地,并切实帮助烟农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是抓专业村组大户。每个乡镇根据实际规划建设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烤烟生产专业村组。积极鼓励和引导耕地合理有偿流转,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培育种烟大户。通过多年的努力,道真县烤烟生产布局调整基本上实现了向适宜区域、干田好土和基地转移,烟农基本上实现了向种烟大户、种烟能手和专业村组转移。2003年了全县共移栽田烟4.2万亩,占总面积的35.6%;地膜烟3万亩,占总面积的25.4%。100亩以上各类基地547个面积近5万亩,占总面积的42%。20万公斤以上烤烟专业村寨达52个,30亩以上种烟大户达110户。今年已落实厂办基地574个面积达5.5亩,  占计划面积的45.5%,田烟和地膜烟面积稳定在去年的基础上,种烟大户在去年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加。道真烤烟生产正在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范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方向健康发展。
 
    抓科技兴烟。科技是提升烟叶质量的根本保证。多年来道真烤烟生产一直致力于良种良法的推广,烟叶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一是帮助广大烟农狠抓烤烟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力推广规范移栽、合理施肥、田间管理、成熟采烤等实用技术。二是全县大面积推广漂浮育苗技术和海拔1000以上高山地区全部推行地膜烟获得成功。2003年全县推行漂浮育苗达1.26万厢,移栽面积达5万余亩,占总移栽面积的43%,是全市乃至全省推广节约化育苗最好的县。今年全县漂浮育苗移栽面积计划9万亩,占总面积的75%。三是加大烤房改造力度。县财政和县烟草公司每年都要出一定的资金帮助烟农修建或改造烤房。2003年,县财政和县烟草公司共同出资125万元,补贴烟农修建标准化烤房近3000间,实现了烤房容量与生产任务的科学配套。
 
    抓宣传发动。道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烤烟生产良好氛围。重点宣传全国烟叶市场形势,宣传国家、省、市和县关于促进烤烟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宣传道真烤烟发展的重大意义,宣传道真发展烤烟生产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产基础、丰富的劳动力和耕地资源等优势,宣传烤烟生产中的各种典型,宣传每年的计划任务目标。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科技兴烟意识,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信心,努力营造烤烟生产的良好氛围。
 
    抓硬件建设。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等自然条件增加了烤烟生产的成本和难度,“十年九旱”气候条件增大了烤烟生产的风险。针对这一实际,道真县将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实行集中捆绑使用,着力改造重点烟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烤烟生产条件,提高了烤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种植风险,提高了种植效益。
 
    道真烤烟生产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布局结构比较合理,基地建设已成规模,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同时还培育壮大了一个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烟草龙头企业;锻炼了一支懂烟“经”、会烟活的干部队伍,特别是锻炼了一支尽职尽责、懂技术、善管理的基层干部队伍和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的技术员队伍;形成了一批数量大、生产经验丰富的烤烟业专村组大户;开辟出了一条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探索积累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生产管理组织模式。这些都是道真烤烟生产的无形资产,宝贵财富,为做强做优烤烟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存在的问题
 
    一是计划生产、市场收购的烤烟生产组织形式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日益暴露出了诸多弊端,在一些地方烟农利益难以保证,农民种烟积极性不高,甚至农民有拒种烤烟的情况。
 
    二是国家烟叶收购指导价格不尽合理,上等烟与中下等烟价格差距较大,加之价格的不稳定和各烟叶收购站(点)等级眼光难以把握,致使烟农烟叶收购的意见较大,影向了基层和烟农的利益以及生产积极性。
 
    三是与毗邻南川、武隆等市(县)在扶持政策的操作和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道真在每年的烤烟收购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烟叶外流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真烟叶收购秩序、烟农情绪和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
 
    四是受市场、自然条件和收购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烤烟生产成本增加,风险较大,比较效益有所下降,导致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烤烟生产的劳动力组织比较困难。
 
    五是部分烟农生产扶持实行“暗补”存在看法,认为烤烟生产物资价格太贵,补贴无实在意义,以致出现了多种少签甚至不签合同的现象。由于合同履行不好,烟农准备的专用肥料数量不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烟叶质量。
 
对策与建议
 
    烤烟是农村经济的一项主导产业,种烟收入是道真相当——部分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烟。税收是县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认真搞好烤烟生产,保持烤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分重要的意义。必须认真贯彻“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指导思想,以优化布局,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创新机制,增加效益为重点,依托资源、晶牌、生产墓础等优势,抢抓政策机遇,扬长避短,做强做优,烤烟产业,这是道真基于县情、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烟叶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全县各级行政和烟草企业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和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尤其是烟草企业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生产环节上,与农民签订种烟合同,按市场需求组织和指导好农民种烟,切实发展好、保护好农民利益,让农民种出好烟,卖个好价,取得效益。
 
    狠抓关键环节,提高烟叶质量。紧紧抓住国家推行“厂办基地”的政策机遇,依靠国家烟草专卖局和龙岩、兰州、武汉、遵义等厂家大量的资金扶持和雄厚的技术力量,努力办好烤烟生产基地,带动全县烤烟生产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要坚持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范种植、集约化经营的烤烟发展路子,继续搞好布局结构调整。要充分发挥烟草企业在烤烟生产技术领域的主体作用,严格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的要求组织烤烟生产,狠抓品种良种化、育苗集约化、施肥平衡化、烟田连片化、大田管理科学化、成熟采收规范化、烤烟标准化、收购手段现代化为主的“八化”生产技术。要大胆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漂浮育苗技术,研究制定符合道真实际的生产优质特色烟叶的技术操作方案。要加大生产技术扶持,全面央提高技术人员和烟农的综合素质,培育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教育和引导广大烟农树立质量效益意识,迎接市场挑战,参与市场竞争。
 
    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机制是产业兴衰的重要前提。当前,传统的烤烟生产组织形式已暴露出诸多弊端,制约着烤烟产业向更高阶段发展。要巩固烤烟支柱地位不动摇,必须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的烤烟生产组织管理机制。要本着有利于行政、企业和烟农,进一步完善行政和技术“双线管理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烤烟生产投入机制,加大对烤烟生产的投入。县财政要确保烟叶特产税的10%用于烤烟生产的扶持和奖励;烟草企业要加大对烤烟生产技术和烟农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种子、肥料、地膜、农药、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烤房建设、基地建设和重点烟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减少烟农的生产成本。要从烤烟生产财政专项资金、烟草企业生产扶持资金和烟农收人中按适当标准提取部分资金,建立起政府、企业和烟农三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烤烟生产风险机制,重点对因灾或因技术方案欠妥造成较大损失的烟农进行补贴,以降低种烟风险。要适当调整烤烟税收分配体制。烤烟生产所产生的税收应大部分留给乡镇,对完成任务部分烟叶的税收应全额返还给乡镇,以调动乡镇发展烤烟生产的积极性。乡镇应设立对烤烟大村、大户的单项奖励和烟税部分向烟农返还机制,以充分调动种烟大村和广大烟农的种烟积极性。要对边界地区烟叶收购政策差异、烤烟生产扶持标准和方式等方面加强调研,为上级制定烤烟生产收购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建议上级出台政策,提高补贴标准,改生产环节补贴为收购环节补贴,让烟农看得到、摸得着烤烟生产扶持政策,确保基层和烟农的切身利益。要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烤烟生产效益。要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上级投入的各类支农资金并向种烟专业村组大户倾斜。要抢抓国家加大村级公路建设力度的政策机遇,充分调动广大村民修建村组公路的积极性,认真组织群众新修和改造村、组公路特别是通重点烟区的公路。要切实搞好山塘水库的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烟水配套工程,实行汛期蓄水,旱时穴灌,刁;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切实加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竹,尽可能降低烤烟生产成本,提高烤烟生产效益。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工作基础。要选好配强村支两委力量,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烤烟生产健康发展。要在烤烟专业村组认真开展“四在农家”、“党员十户代言人”等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统一思想,凝聚民智,集中民力抓好烤烟生产。
 
来源:中国烟草摘自《遵义烟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