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水配套工程助力烟叶发展

2005-10-19来源:烟草市场
 
    泸州市位于四川南部边缘山区、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以山地为主,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相间。该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遭遇“瓶颈”:“十年九旱”影响烟叶生产
 
    根据多年气象资料显示,对泸州市农业生产威胁最大的是七八月的高温伏旱天气和五六月的连晴夏旱天气,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干旱是泸州市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也是制约泸州烟叶生产的“瓶颈”。
 
    泸州七八月伏旱天气出现的频率为42%以上,部分地区高达71%,对春季作物危害最大,造成减产或者绝收。五六月是夏旱天气出现的时段,出现夏旱的频率达30%以上,古蔺高达59%。此时正值水稻栽插不久,会造成禾苗干枯死亡,严重影响春耕生产。
 
    常年干旱同样严重影响了泸州烟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以往全市烤烟平均单产长期在100公斤左右徘徊,平均亩产值在1000元以下,与省内主产烟区凉山相比平均亩产量低50多公斤,平均亩产值低700元左右,与省外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求得解药:烟水配套工程遍地开花
 
    泸州市烟草分公司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干旱给烟农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也深刻体会到干旱给烟叶生产带来的危害。如何趋利避害,实现泸州烟叶的平稳发展?泸烟人清醒地认识到: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是发展泸州烟叶生产的重点,更是起点。只有实施烟水配套工程,才能实现以烟为主的大农业全面发展,才能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于是,烟水配套工程在泸州烟区全面开花,而且得到了泸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3年,泸州市委、市政府在古蔺和叙永两县开展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市长肖天任亲自主持烟水工程规划工作,确定投资4050万元在24个乡镇的270个村实施烟水配套工程,计划在2003年至2005年分三期实施,共修建引水渠230公里,蓄水池5053个,集雨沟83公里。
 
    该项目于2003年9月正式启动以来,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该工程作为市级重点工程,并成立了烟水工程指挥部。2004年,市政府又将古蔺、叙永烟水配套工程列入民办实事的十五件实事之一,并设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狠抓责任制的落实和项目的组织实施。市、县两级领导多次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工作,严格考核,确保各项任务的按时完成。两年来,两县在20多个乡镇的86个村建成蓄水池6500多个,新增水方近50万方,新增旱地浇灌面积10万余亩,解决了4万多人口和3万多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两年来,泸州烟草分公司配合两县烟水配套工程的全面实施共投入资金400万元,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
 
成效明显:烟水配套工程是基础工程,更是德政工程
 
    烟水配套工程实施以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已建成的烟水配套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旱区烟农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提高了烤烟生产抵御旱灾的能力,保证了烤烟适时早栽和大田供水。
 
    2004年,全市烤烟生产在遭受低温、冰雹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由于烟水配套工程的实施,整体生产水平较往年有了明显提高。全市共收购烟叶1.53万吨,上等烟比例为29.81%,中等烟比例为55.8%,收购均价9.26元/公斤,收购总值14159万元,实现农特税3398万元。与2003年相比,收购量增加0.21万吨,产值增加2651万元,农特税增加636万元。2004年,种烟农户平均增加收入1500元。烟水配套工程已成为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已成为广大烟农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增加效益的有力保证。
 
    随着全国烟区布局的调整,四川烟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泸州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扎实的生产基础,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今年,他们将完成第一期烟水配套工程的最后建设,并开始规划全市30万亩的稳产、高效的烟水配套工程,以实现提前完成3万吨收购量的目标。到2009年,泸州烤烟种植规模将稳定在3万吨左右,收购总值将达到3亿元以上,农特税也将超过7000万元,烟叶生产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烟水配套工程是烟叶生产基础工程,更是一项惠及烟区广大烟农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来源:中国烟草市场摘自东方烟草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