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烟叶生产基本情况及应对控烟公约的对策建议

2005-10-15来源:烟草市场作者:王现军

  一、我国烟叶生产的基本情况

  控烟公约涉及烟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促进烟叶种植替代以及烟叶生产要注重保护环境方面。我国目前的烟叶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正在向这方面努力。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烟叶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烟叶主产区种植结构不断调整,部分烟农退出烟叶生产,烟叶被其他作物所替代。随着科教兴烟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近年来,烟叶生产在保护环境,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烟叶种植替代情况

  与其他作物相比,种植烟叶特点是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技术性强、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同时,烟叶用途单一,计划管理强。我国烟叶生产主要是呈现向自然生态条件较好而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或正在向这些区域集中的趋势。由于整个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农民务工门路的增加,都对烟叶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其被替代。近年来,国家局把控制总量、优化布局等作为烟叶工作的重点。通过实行这一政策措施,烟叶种植由过去的盲目发展转变为按照市场需求组织供应,种烟区域明显减少,种烟农户也有大幅度下降。烟叶主产区已经发生位移,部分产区烟农已经退出了烤烟生产。

  1、种烟区域在逐步减少。1983年全国烤烟种植面积885万亩,分布在全国21个省区市的876个县,其中四分之三的县烤烟面积在万亩以下,并且有相当一部分 种植在生态条件并不适宜的地区。近年来,随着烟叶市场的变化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等的影响,部分地区已经不再种植烟叶,全国种烟区域在逐年减少。

  2003年烤烟种植区域比1999年明显减少。2003年全国种植烤烟的地级单位共123个,比99年减少27个;种烟县级单位518个,减少72个;种烟乡镇4627个,减少1049个;种烟村46225个,减少22712个。

表:种烟行政区域的变化(单位:个)

年份 地级单位 县级单位 乡镇
1999年 约150 590 5676 68937
2000年 147 615 6142 68007
2001年 139 586 5493 61785
2002年 129 544 4971 48481
2003年 123 518 4627 46225

  2、种烟农户明显减少。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工作,以及农民外出务工等的影响,种烟农户的数量在逐年减少。

图:种烟农户的变动图(单位:万户)

  2003年种烟农户为407万户,比1999年的579万户,减172户。如果按照每户4人计算,有688万人不再从事烤烟生产。

  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得到控制。1997年全国烤烟种植面积达2489万亩,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烤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到2003年为1438万亩。烤烟种植面积减少1051万亩。烤烟收购量由1997年的6875万担,2003年收购3200万担,减少3675万担。

  (二)烟叶生产注重保护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烟叶生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最大力度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消费者安全。

  1、加强烟草农药的管理力度。为规范烟草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控制烟叶农药残留量,国家局每年都要公布烟草农药使用的推荐意见。明确推荐在烟草上应用的农药品种和禁止或限制在烟草上应用的农药品种及化合物。去年,国家局组织行业内外有关专家组织烟草农药使用推荐专家评审级,对具备“三证”(即许可在烟草上使用的登记证、产品生产许可证及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经过两年14个地区规范试验的农药品种进行审议和评价,确定了48个农药品种在烟叶生产中推荐使用。同时,逐步推行由省公司组织,以分公司为主体召开烟草农药订货会,实行公开招标、比价采购、统一进货,杜绝假冒伪劣农药。完善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技术员和烟农的培训,安全合理用药,避免出现药害,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综合地、协调地运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各种防治措施和手段,构建烟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降低烟叶中农药残留量,提高烟叶品质和安全性。

  2、采取有效措施,突出改良土壤。由于我国大部分植烟土壤质地粘重,特别是田烟连作,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土壤对作物的营养供应能力降低。近年来,烟叶产区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行平衡施肥技术,突出改良土壤。南方烟稻轮作地区施用石灰、白云石粉提高土壤pH值,尤其是福建省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于一些pH值过高的产区通过轮作等,降低pH值。黄淮等烟区推广秸杆还田、种植绿肥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疏松度,改善根系生长环境。一些产区进行长期规划,合理轮作。平衡施肥技术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各产区通过对土壤的分析检测,制定施肥方案,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同时,进一步加强烟草用肥的质量管理工作。国家局每年对全国所有的烟草专用肥进行抽检,并将结果在行业内通报,对存在质量问题的生产企业立即停止烟草肥的生产供应。

  3、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烟叶烘烤全部用煤,而不用木材,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森林资源。尽管部分产区为提高地温,促进烟苗生长而采取覆盖地膜的措施,但提倡揭膜培土,防止地膜对土地的污染。

  二、应对公约的建议

  推动控烟公约的措施,提出如下建议:

  (一)烟草种植替代建议

  实现烟草种植替代应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市场导向,合理规划,政策扶持等方式逐步进行,将不适宜区、市场萎缩的产区逐步退出烤烟生产。种植烟草应遵循以下原则:严格遵守农民自愿,不与粮食争地;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烟叶生产应逐步压缩;自然生态条件发生变化或不适宜种烟地区应积极调整,退出烤烟生产;烤烟主产区应加大基地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其他农产品收益的提高。

  1、经济发达地区通过经济综合发展以及国家小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逐步取代烟草种植。政府已经制定了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和实施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的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允许其存在和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明确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农民逐步在乡镇企业就业,人口逐步在城镇集中,以种植烟草为主要收入的状况将会明显改变。

  2、经济欠发达地区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弥补收入不足,替代种烟所得收入。今年国务院1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农民外出务工,要求城市及用工单位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支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取消一些用工方面的限制。这些将更便于产区烟农外出务工,弥补他们的种烟收入。

  3、自然生态条件不适宜烟草种植的,引导烟农种植其他作物。目前我国东北、黄淮以及其他一些零星分散产区,并不适宜种植烤烟,应逐步减少这些地区的烤烟收购计划。同时,随着我国粮食市场价格放开以及实行粮食生产直补政策,能够吸引农民由种植烟草转向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去年底起,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扩大粮食生产。

  4、烤烟主产区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要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生产所有农产品都会有所收益,逐步取代烟草。

  (二)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要将烟叶的农残检测规范化,定期进行抽检,扩大抽检点,并将结果进行公布。对烟草农药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公开招标、比质比价统一采购,按照“统一测报、统一药剂、统一防治”的要求,加强对技术人员和烟农的培训,引导烟农使用推荐农药,科学合理安全用药,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药的使用。

  要把合理利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与烟叶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产区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劳动力、土壤、水利等环境资源条件,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要保证合理轮作,加快土壤改良,全面启动烟水配套工程。要适度加快生态环境适宜新区的烟叶生产发展。要进一步做好“优化区域、优化田块、优化农户”工作,建立基本烟田,逐步改善烟叶生产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行平衡施肥技术,改良土壤。

作者:中国烟叶生产购销公司
来源:中国烟草市场摘自《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研究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