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初探

2005-09-23来源:烟草市场作者:邹习勇

思南县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铜仁地区烤烟生产大县,种植烤烟已有30多年的历史,规模种植已近20年,从1992年至1997年,年产量均在20万担以上,1993年达到42万担,无论产量、质量都曾雄居全区之首,被誉为兴思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多年来强调稳定种植烤烟面积,忽视对土壤的认真研究,使得部分种烟田块已不适宜优质烟叶的生长,大量感染花叶病、黑胫病及至今年还发生的马玲署Y病毒危害,导致生产成本投入增加,烟农比较效益下降,种烟意愿不强,使全县烟叶产量、质量都受到猛烈冲撞(2003年起数量退居全区第二,质量几乎滑到末尾),如何确保烤烟生产这一支柱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就思南的实际作简要探讨。

一、思南县烤烟生产现状

    (一)适宜种烟的土地日渐减少
 
    为调整种烟土地,县烟草公司于1999年在枫芸麻池试种稻田烟51.5亩,2000年起各乡镇试点推广,2001年全面展开,2002--2004年田烟种植比例达到40%---50%左右,但田烟种值从2003年起感染花叶病、气候斑点病概率比土烟大,加上稻田的地下温度较底,土壤通透性差,不利根系生长,而且稻田土壤在烟叶生长后期,对烟株矿化氮的供应能力较长,使上部烟叶质量受到影响,呈现烟叶质量低于土烟,理化成分不协调,卷烟工业不欢迎。据统计,思南县2004年花叶病受灾4585亩,其中绝收1863亩,黑胫病发病4008亩,基本处于绝收,尤以河西老烟区最为严重,历年种烟水平高、质量好,曾称霸思南的枫芸、思林等乡镇今年质量排位均处于中下位置。另一方面,思南县烟农自愿种烟面积因与上级分配计划面积差异较大,各乡镇为了保支柱、保财政、保资源,往往有采取行政措施落实种植面积的行为,为了找出闪光点,都大办几百亩以上连片种植示范区作为区域规划,因此不适宜种烟的土地必须种烟,无种烟意愿的农户必须种烟,无技术、无劳力、无烘房、无资金的农户亦必须种烟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发生,“三优化”工作根本没有落到实处,所规划的种植面积成了滥竽充数的“现象烟”。
 
    (二)科学种烟相对滞后
 
    除种植的烤烟品种单一外,目前我县突出的问题是:少数烟农超施肥料,种植密度较稀,上部烟叶打顶偏低,烟碱含量约偏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欠缺,田间卫生方面,清除烟杆残留物工作不扎实,病虫危害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套种现象在某些地方出现反弹,甚至在个别乡镇较为严重;标准化的烤房不多,采摘叶成熟度不够,烘烤技术得不到保障。
 
    (三)技术推广进程缓慢
 
    近年来,尽管思南县公司在烤烟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烤烟集约化育苗、平衡施肥、打顶抹芽等,促进了烟叶品质的不断提高。但由于部分烟农的文化素质不高,种烟农户居住分散,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科技投入不足等都增大了技术推广工作的难度,使其不能完全到位,致使技术推广事倍功半。
 
    二、实现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适时轮作,种烟土壤休养生息
 
    目前思南县每年种烟土壤至少以2000亩速度从适宜区向不适宜区转变,这就说明该县的计划面积不宜过大,腾出空间安排轮作很有必要。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该县以种植4万亩较为适宜,按照“三优化”原则保留具有一定实力的烟农稳定种植面积,使“要我种烟”变成“我要种烟”,因为从长远的角度看,如果在现有技术操作条件下,在某一时间段内,任何一项农业技术措施都无法避免烟叶生产从最适宜区向不适宜区过渡,唯一能改变的是过渡的时间进程,这是我县烤烟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保障烟农的合理收益,调动烟农的积极性
 
    烟农是稳定烤烟产业的生命力的源泉,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效益是烤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要调动烟农的生产积极性,首先要确保烟农种烟获得合理的收益,这就需要科学地确定合理的烤烟收购价格,今年收购价格上涨幅度虽然较大,但相对其它物资上涨幅度而言,其比较效益仍不十分明显,农民实际收入下降,因此,烤烟收购价格应考虑再提幅,并能在育苗之前公布。另外,要积极探索新型的烤烟生产管理模式,如建立好科学的风险机制,实行每亩最低保护价,让烟农吃下“定心丸”。
 
    (三)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大力推广实用技术
 
    1、结合烟区的气候、土壤、病虫害发病情况及品种特性,确定主栽品种为K326,但同时应考虑在生产水平较高的烟区.试种K346、云烟85、云烟87、晚花K326等,做到“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使品种多元化,杜绝种植杂劣品种和自留种。
 
    2、拓宽思路,转移种植区域。调整要坚持生态效益原则和择优扶强原则,着眼于优质烟叶的生产,着眼于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县情况,要做好二个转移,河西烟区种植多年,部分土壤疲惫,应作休闲,以恢复地力,河东烟区历年面积少,部分烟区仍未开发,因此河西烟区向河东烟区转移;另外田烟造成烟叶风格不稳定,且种植效益风险大,因此田烟向土烟转移,为阻挡气候斑点病,减轻“地老虎”危害,土烟以麦烟型为主,要将“三优化”按技术要求落到实处,严禁过分强调集中连片而将病害常发区土壤也种上烟。
 
    3、完善管理,实施集约化育苗。漂托育苗有利于统一和控制移栽时间,因此项技术特征表现为烟株根系发达,有利于培育壮苗,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对提高质量增加产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已被烟农接受。
 
    4、认真抓好农家肥的有氧堆积发酵工作,以增加烟叶的香气量,生产出有思南风格的梵净山牌烟叶,全面推行平衡施肥技术,突出抓好控氮增钾降碱措施的落实,彻底杜绝尿素种烟,提高肥料利用率。
 
    5、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烤烟病虫害的测报与防治的指导工作,采取化学防治与相应的田间耕作合理措施相结合,及时使用安全有效的药剂进行“联防群治”,对所需的农药进行无偿投入,把投入抑芽剂的经费转投到农药上来,提高综合防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搞好田间卫生,清除烟杆杂物,尽量避免和减少每年因病虫害所造成的烟叶损失。
 
    6、强化种植地膜烟,确保高海拔地区的烟叶质量。利用地膜的保温增温效应,促进烟株的快速生长,提早成熟采烤,增强抗旱保湿能力,防止肥料流失,抑制杂草生长,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躲过“黑胫病、赤星病”高发期。实践表明,烟农已接受并掌握地膜烟栽培技术,但所需地膜必须进行投入,可以说地膜烟是高海拔(800m以上)烟区获得优质高产的有效措施。
 
    7、认真抓好烟叶的成熟采摘,要把主攻烟叶成熟采收作为提高烟叶质量,特别是上部烟叶质量的突破口。在生产实际中,相当一部分烟农采摘烟叶都存在“下部叶过熟,中部叶采青,上部叶采生”的问题。因此要积极推行“两停一烤法”即下部烟叶采烤完后,停烤十天后采收中部叶,中部烟叶采烤完后,停烤十五天后采收上部烟叶,减少采收次数,根据田间各部位烟叶的不同成熟特征进行成熟采收,下部叶要适当早采,以绿色为主,稍有黄色;中部叶适熟采收,黄色为主,主脉变白发亮;上部叶充分成熟叶才能采收,以黄色为主,支脉全白。大力推行上部叶4---6片充分成熟后一次性砍烤,以提高上部烟叶的可用性。
 
    8、继续抓好烤房改造工作。从全县前几年的烤房改造难收情况看,多数已达到标准化,但仍有部分烤房不标准,改造时只注意了层数少、底层低、层距小、挂烟设施不合理的问题,忽略了通风排湿系统和供热系统的改造,甚至烟囱建在墙内,三窗没有健全,影响了烟叶烘烤质量,且浪费煤源增大成本。要使标准化烤房改建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做到春节前后改造完毕,有关部门要给予烟农一定的补助,减少烟农的经济压力。
 
    9、大力推广三段式烘烤技术。三段式烘烤的核心是:一是强调烟叶在较低的温度变黄,提高烟叶的变黄程度;二是定色阶段在50~5℃延长时间,促进烟叶香气物质的转化和香气的固定;三是强调烘烤全程湿球温度对烟叶品质的作用;四是干筋阶段的温度在68℃以下。近几年来,由于没有认真组建好收购与烘烤两支队伍,技术员多数参与收购,烘烤无人指导,很多农户烘烤都未使用湿球,特别是在54—55℃延长时间几乎没有,而出现了烟叶香气量少,香气质差,正反面色差大,烤红烟、挂灰烟、青烟、蒸片烟多,严重影响了烟叶质量,使农民的收入减少。
 
    (四)认真抓好户籍化管理
 
    实施户籍化管理是以个体烟农为主体实现烟农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其作用是: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服务户率、生产技术人员的出勤率、技术指导的到位率、烟农朋友的满意率、任务完成率。
 
    (五)加强对烟农分级扎把的技术指导
 
    分级扎把是提高烟叶等级质量、提高商品合格率和市场占有率、缓解收购矛盾增加烟农收人的关键,严禁混部混把,至始至终要搞好平稳收购,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收到底,要收出烟农持续种优质烟叶的积极性和党政干部抓优质烟叶的主动性。
 
    (六)建立健全有效激励机制
 
    盘活基层烟草中心站的经济活力,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位基层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生产积极和主动性,大胆改革,把月薪工资纳入当月的绩效考核,彻底打破平均主义、铁饭碗和大锅饭。
 
    (七)抓好烟水配套工程,逐步建立和规划旱涝保收烟地,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确保上部烟叶的成熟
 
    总之,在整个烤烟生产过程中,一是要从实际出发,立足长远;二是要脚踏实地,环环扣紧;三是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四是要走科技兴烟之路。只有这样,烤烟产业才能成为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来源:中国烟草市场摘自贵州烟草 作者单位:贵州省烟草公司思南县公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