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畅谈:如何提高烟叶质量(上)

2005-09-22来源:烟草市场

“由于卷烟工业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品牌扩张对烟叶供应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国际烟叶市场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波动,使得烟叶供应对行业的发展显得越发重要,烟叶资源的约束越来越凸现出来,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很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求全行业必须更加重视烟叶的基础地位,下大功夫抓好烟叶生产。”去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就对烟叶生产做出了重要指示。目前又正值种植烟叶的农忙时期,如何切实抓好烟叶生产、提高烟叶质量是广大烟农和烟叶科技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贵州、云南等几位长期从事烟叶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从事烟叶生产的管理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当前以及今后的烟叶工作提供一点启示。

  唐远驹(贵州省烟科所所长、研究员)

  “质量目标定位要准确,要市场化。”

  现在我们讲烟叶生产要在计划的前提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计划的前提就是烟厂需要的烟叶,竞争就是要按烟厂质量目标生产。如果质量目标都没有找准,怎么去提高质量呢?十年前我就提出“质量目标市场化,市场目标多元化。”

  我认为目前质量目标比较混乱是制约烟叶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到底生产什么烟叶,一定要搞清楚。我认为,“中式卷烟”的提法是非常正确的,就是要名、优、特。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用‘中式卷烟’来指导我们的烟叶生产,烟叶生产的质量目标就是如何去满足‘中式卷烟’的需要”。当然各地具体的质量目标又有不同。比如河南搞浓香型,浓香型就是它的特征;福建搞清香型,但与云南的清香型又不一样。这样一来,我们的原料就各有特色,如果都搞成一个样,“中式卷烟”的特点就没有突出来。所以我提出,“烟叶质量不能趋同。”

  从目前我们搞厂办基地来看,除几个大烟厂外,厂里对自己的质量目标定位还不是很准确。经常产地问厂里需要什么样的烟叶,具体的指标是什么,厂里往往提不出来。即使提出了质量目标,烟叶产地怎样达到这个目标也是个问题。我想光靠基地跟工厂还不行。这就需要搞技术、搞科研的人起个纽带作用,把工厂的需要转变成生产技术去指导农民生产,搞工业的毕竟跟农业还是有一段距离。

  “标准要体现质量,优质要优价。”

  我认为目前的烟叶审订标准还有不合理的地方,还不能很好地反映质量。北方跟南方的烟叶肯定不一样,不可能同一个标准。烟叶质量的好坏,要由市场说了算,不管你是什么标准,如果生产出来的烟叶烟厂不需要就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比如,目前工厂搞基地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它需要什么样的烟,基地就按照需要来生产,但烟厂仍然得不到自己需要的原料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烟厂觉得烟叶太大烟碱含量高,但农民认为烟片小下来等级就要降低,就卖不了好价钱,又不愿意生产,这里又有个优质不能优价的问题。所以现在得想办法,不能光靠一套标准来衡量,既然“中式卷烟”要求烟叶是各具特色的,标准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且,烟叶质量的好坏,应该是由市场来说话,烟厂说好就是好,消费者接受就是好。标准的制定应该体现这一原则,否则,不管你是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如果生产出来的烟叶烟厂不需要,也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烟叶栽培要将传统有效技术和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

  现在掠夺性地使用土地资源将对烟叶质量造成影响已成为共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可能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从土地的绝对数量来看,我认为种现在这点面积的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轮作是可以实现的。可为什么没能实现呢?主要是现在这种土地的家庭承包的形式,想种烟的得不到土地,不想种烟的把土地占着。所以就需要有一套土地流转的机制,使土地向一部分人集中。过去老讲土地受面积限制,事实上不是。如果政府能够出面,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二是土地集中后的劳动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尽量减少劳动用工,实现机械化,使复杂劳动简单化。

  我还想谈谈栽培技术,我现在有一个观点,就是传统有效技术要和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有人做过实验,用传统栽培方式生产出来的烟叶在烟厂就很受欢迎。比如过去贵州讲年前深挖土,以前用锄头挖,现在倒不一定要用锄头,你可以用机械挖嘛,用现代的工具达到传统工艺的要求。不能总认为过去的那套就是落后的,技术引进后,也要跟我们自己的作对比,到底有什么差别,要做比较实验,不能一味地仿效国外。

  邓云龙(云南省烟科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原料应各具特色。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我认为“中式卷烟”的特色应该是区域性的。品牌扩张后,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一些大的烟区。这些大烟区从表面上看,在市场上是竞争的关系,实际上,品牌扩张后可以形成一个原料区域互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局面。

  这就需要建立优质烟生产技术体系,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形成的烟叶品质特点,尽快建立各自烟区的优质烟生产技术体系。烟叶质量是环境的产物。要发展中国的原料生产,首要的问题是建立各自成熟的完善的有特色的优质烟生产技术体系。如果这一点不把握好,可能我们国内的优质烟生产会迷失方向,你学我,我学你。学是技术上的交流,自己的特点是根本的东西。怎么生产?特点是什么?卷烟生产配方怎么用?这些都要搞清楚,打下一个基础,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不同风格的原料组合配方形成了一个卷烟品牌。因此,就烟叶生产而言,无论是科技也好,市场发展也好,战略也好,应该是携起手来,谋求共同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品种选育实行‘拿来主义’”

  再一个说说品种选育。应该说从国家局到各省在烟叶新品种选育方面是花了很大心血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突破性的成效不多。怎样才能找到这种突破性的品种呢?我认为,引进品种应该是最快捷便利的方式,甚至可以不惜代价。中国烟草的育种技术比不上国外,跟国外采取各种途径的合作,是来得最快的。人家有好的东西,引进来一种,如果好就可以马上使用。“普遍撒网,重点抓鱼”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同时,国内在品种选育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支持的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集中更多的科学家;进一步探究有效的育种方法。另外,品种审订的管理也应该做相应的改革。现在的审订办法太繁琐,周期太长,要求的适应性也比较强。可能有一些好的特异的、适合在一定范围种植的、适合某些品牌开发的品种,在这一过程中就被淘汰了。所以我认为,在某种气候条件下种出来烟叶的产量质量可以,就可以进行与烟厂的合作,进行卷烟新的品牌的开发,这种品种就可以进行登记,当然对其规模可以进行限制。应加快育种的步伐,促进一些有特异的,能在一定生态条件下形成规模的品种种植出来,要不全中国基本上就是某个品牌到处都在种。

  品种问题还有一点,现在不是主张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吗?那么有关的烟厂可以根据自己产品开发的目标对原料提出要求,反过来根据他的这个要求委托有关的育种单位,开展定向的育种,开发出来的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归工厂,你要用这个品种必须征得我的同意。鼓励烟厂资助有关的科研单位,定向地培育新品种。科研单位一方面应该主动地做这方面的事,目前无论是商业企业、工厂可以提出你的特殊的要求,科研机构定向地为你服务,起个桥梁作用。

  “国家有国家的标准,企业有企业的标准”

  现在烟叶质量在价格上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问题就出在收购标准上。合理的收购标准应该是国家有国家的标准,企业有企业的标准。国家应该只是制定一个笼统的标准,这个标准是粗略的,指导性的。如果国家标准太细太严,反而使企业没有结合自己产品开发的原料使用上的自主性。企业也要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比如上海,可以针对云南的烟叶订一套标准,针对福建的烟叶定一套标准,只要烟草公司能接受,对价格能达成一致就可以。这个标准能体现农民的需要,使使用价值和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工商合作应走向深入”

  在加强工商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年了,但我认为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应向纵深发展。比如刚才说的品种问题,各个品牌的卷烟需要哪个类型的原料,烟叶生产应该怎么做。在一些优质烟示范基地,烟厂能明确提出我要什么烟叶,但很多厂没有明确的目标,都是在大的总的模式下来做的,大不了就是开个座谈会,烟厂说说你这个原料怎么用起来好用,就怎么生产。很多厂就知道自己的卷烟品牌需要什么原料,就是知道我需要哪里的烟,需要多少,什么等级的,基本停留在这个水平。所以,现在的合作还处于一个很肤浅的层次上。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品种方面要合作,订单农业,定向生产,收购的等级、标准、质量都要弄明白。农业与工业真正的合作没有多少,就是简单地办一个基地,开个座谈会,这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

  另外,还要加强烟叶的加工体系。这就是很多领导和专家都讲过的一个问题:配方打叶。这是原料生产和卷烟配方中间的一个重要环节。烟叶受气候条件影响大,但通过配方打叶可以把内在的化学成份固定下来。只是,烟厂习惯于过去的按等级来划分烟叶,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一个过程。

  蒋和平:(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代农业的观念要引入烟叶生产中”

  烟叶生产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很多现代农业的观念都可以引入到烟叶生产中来。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创新,不光是技术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比如育苗,可以采用工厂化的育苗方式;管理上,可以成立农民合作组织。现代农业还是一种适度投入、适度规模的农业。还有一个就是农业产业的理念,不只是种植这一块,产前、产后都属于产业的一部分。烟叶的产业化可以采用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基地的模式。但首先保证农民要有一定的稳定收入,这一块是很重要的。另外我们的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烟草公司对应着千家万户的农民,光靠你自己肯定不行,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把社会资源整到烟草来为我所用,应该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服务体系,这块也应是当务之急吧。

  “要成立烟农的合作经济组织”

  据我掌握的信息,咱们烟草这块做得最薄弱。农民现在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烟草如果按照这种传统农业的轨迹很难产生很好的效益。应该成立农民的合作组织,或者叫种烟的行业协会。它应该是一种农民自己的组织,一种自发的形式,而不是官办的。一个乡可以成立乡的种植行业协会,县可以成立县的行业协会。可以是几个人,一百多人,大的也可以几千人,根据经济的实力,需要的服务的范围来确定规模的大小,但一定要是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农民可能不愿意,就需要烟草公司的引导。烟草公司对协会可以在资金等方面采取一些扶植办法。烟草公司做了这样的工作,开始可能会有一笔投资,但做起来后,整个的成本是要降低的。这样一来,烟农可以通过协会跟烟草公司进行对接,烟农之间也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包括推广农业技术,包括生产、销售、管理都可以通过这个组织来进行,比面对一家一户的农民要节省成本。

  目前烟草行业协会建立还是比较少,即使建立起来也还不是很规范。我认为,这是我们烟草行业要抓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们老是过分强调农民素质差,但事实上,我们没有踏踏实实地去做这个工作,没有看到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些组织上的创新。

  “完全休耕不太可能,但可以采取一些弥补办法”

  由于我们目前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不太可能让土地都休耕起来,但可以采取一些弥补办法。一个我们在烟叶种植基地上可以使用一些有机肥和复合肥,尽量使化肥含量降低一些,引进一些微生物的复合肥,多增加一些有机肥,这一点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但这里有个问题,无论是国内生产的还是进口的也好,很多的复合肥氮磷钾的含量还达不到化肥的含量这么高,但可以适当地减少化肥。而且无公害烟叶种植也不是说不使用化肥。可以按照作物所需氮磷钾的比例对不同的化肥进行配置施用。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还可以采取机械施肥的办法,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对烟叶的施肥要制定一套严格的标准化规程,但现在好多地方连基地都没有自己的标准,更别说培训农民了。完全休耕不太可能,但可以倒茬,可以调整种植作物的结构,也可以考虑对土地增加一些投入,包括种植一些绿肥作物,适当补充一些农家肥,以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杜建平(湖北省烟叶产销公司 经理)

  “必须从管理体制改革入手”

  目前烟农种烟积极性不高、稳定烟叶种植规模成为主要矛盾。因此,实行烟叶供应管理体制的重组、整合势在必行。

  烟叶生产有其特殊性,烟叶管理运行体制也必须体现出极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集中性。必须充分结合专业化管理的特点,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具体可考虑在维持以分公司为经营主体的格局下,在省级公司以下实行按专业化、按管理对象和生存资源对口整合运行体制,即在烟叶主产区将两烟分开,分别成立公司独立运行。这样可以大大地提升生产

  组织和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烟叶质量。

  工商体制分开后,如何面对烟叶质量水平的认定和眼光统一以及出现质量问题的仲裁,这是体制变化后遇到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客观地分析,质量监督和仲裁机构无论隶属何方都会难以开展工作,不好平衡。因此,可考虑尽快建立由国家局(总公司)直属的质量监督和仲裁机构,由其来负责协调统一质量认定标准和眼光,公正处理质量纠纷。

  “工商必须共同建立烟叶生产管理扶持领导小组”

  烟叶生产离不开工业的支持,卷烟生产也离不开优质稳定的原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商必须共同建立烟叶生产管理扶持领导小组,共同负责烟叶生产的投入、扶持政策制定和资金兑现,从而使烟叶供需双方协调统一。同时,烟叶供给水平要提高,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要逐步突破分离后的信息局限封闭障碍,即采取措施使工商之间的烟叶资源、库存情况等信息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及时沟通,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从而达到烟叶生产和供应的调控自如。

  “建立多样化的服务体系很有必要”

  烟叶生产农事操作繁重,从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调制到分级扎把,环节众多,技术性强,一个有经验的烟农要完全掌握这些技术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可以考虑按环节组织专业化分工,培养发展一批从商品化育苗到集中烘烤等方面的专业户。比如实行育、栽分离,种、烤分离,估成收购(即收“统烟”,改变分级环节,由烟草公司统一分级)等。让农民从那些技术含量比较高、操作比较繁琐、风险性也比较大的生产环节中解放出来,使农民感到种烟不难,并且有保障,有积极性,烟叶的规模才能稳定,有效供给水平才能提高。

  烟叶生产的肥料、农药、种子是实现优质烟叶的基础保障,目前全国各产区上述物品的定价、供应方式以及监督、服务体系呈现出多样化,每个生产年度因此而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多,可以考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价格制定、信息发布和规范运作的管理平台,实现物资、种子计划供应管理的有序化、规范化。

                                                         来源:中国烟草市场据中国食品产业网消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