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河南烟叶

2005-09-13来源:烟草市场作者:黄元炯
对河南烟叶生产现状的调查
一、生产资金和工时投入不足
按照烟叶生产应用常规技术测算,河南省亩均烟田需要投入至少在440元以上,扣除对烟农100元左右的各种补贴后,烟农亩均投入应在340元以上。若按照应用土壤改良、集约化育苗、机械化起垄移栽和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密集型和半密集型烘烤、化学抑芽等新的适用技术测算,亩均投入还要增加150元左右。而烟农种烟常年投入不足190元/亩,加上烟草系统100元左右的产前扶持,每亩烟田的实际投入仅有290元左右。
 
烟叶生产物资是烟叶技术普及推广的载体之一。烟农对烟叶生产投入“等、靠、要”的思想意识,加之烟农投入能力有限或不愿意多投入等原因,烟草部门对烟农的产前扶持只能是量力而行,导致投入不到位,难以把所有烟叶生产物资及时、足额组织供应到位,从而制约着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影响着整体烟叶生产水平特别是烟叶单产和烟农种烟效益的增加。
 
至于生产工时的投入,目前河南80%以上的烟农仍按照传统生产方式种烟,即亩均烟田需要52个左右的(标准)工作日。且烟叶生产环环相扣并交叉进行,一是劳动用工时间不集中,种烟农闲时间少,只有每年的十一二月和来年的一二月份天气条件恶劣的时候才是农闲时间;二是劳动环境条件相对更恶劣,三夏酷暑,烈日炎炎,正是烟叶大田管理和成熟采烤的关键时期。若种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劳动用工少,且用工时间集中,可以有很长的农闲时间。
 
种植规模集中度低和传统的烟叶生产方式,是导致种烟用工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农户烟叶规模种植集中度,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亩均烟田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的用工。
 
二、生产技术到位率低
 
从烟田规划、土壤改良到鲜烟叶采收、烘烤和原烟分级交售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涉及到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技术棚架特别是良种良法不配套问题普遍存在。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影响了烟叶生产技术普及推广。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城市第二、三产业的人员逐年增加,在这部分人员中,大多数是有文化、有技术的中青年人。他们外出务工,造成烟农队伍整体素质降低,思想观念落后,对烟叶生产技术的推广极为不利。二是部分产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经营管理不规范,重经营轻生产,对烟叶生产技术的导向不正确,存在生产与收购脱节的现象。三是烟叶生产技术应用宏观调控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没有评价、判定标准,部分烟区科教兴烟的人气不旺、氛围不浓、投入不足。四是缺乏调动烟叶生产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生产人员在田间地头工作,常常是顶烈日、冒严寒,经受风吹雨打,十分辛苦。但部分产区取消了生产人员的劳保用品,取消了生产人员到烟田工作的出差补助,甚至有的产区不提供从事生产工作的基本交通工具。这些做法不能让生产一线的人员体会到烟叶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使他们总感到低人一等,不能安心于烟叶生产工作,难以发挥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生产风险性大
河南有5个植烟生态类型区,不同烟区的土壤、气候、地理地貌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年际间干旱、洪涝、冰雹、低温和烟草病虫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从植烟土壤条件分析,一方面,与20年前相比,土壤板结、耕层变浅、结构变差,烟田土壤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大农业作物偏施化肥、产量提高较快的掠夺性耕作方式,导致土壤营养元素不平衡,影响烟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另一方面,河南省平原烟区人多地少,复种指数高,与20年前相比,耕作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烟田连作和套作现象普遍,不注意休耕和种植适宜的前茬作物,导致烟草病虫害严重,种植风险加大。
 
从气候条件分析,河南省烟叶生长期间气温与降水年际间变化无常,干旱、洪涝、冰雹、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使植烟风险进一步加大。
 
仅从烟农的角度讲,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产前投入、烟叶单产和种烟收益都造成很大损失。据多年的生产调查统计分析,因受灾造成的单产损失约为17.5~36.5公斤/亩,对烟农种烟收益造成的直接损失约在160-380元/亩,造成的产前投入等间接损失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生产风险大,严重挫伤了一些烟农种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收购环节因市场变化而引起的一些不规范的收购行为,也增加了烟农承担的市场风险。
 
抓好烟叶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技术棚架问题,实行应对烟叶生产风险的保证金机制,可以把烟叶生产风险对烟农造成的损失降低到较小限度。对于烟农承担的市场风险,需要规范管理,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
 
四、种烟比较收益低
据河南省统计局2003年的数字,烟叶生产的每一标准工作日净产值为7.36元,蔬菜最高为31.43元,棉花最低是21.72元。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更高,标准工作日净产值都在70元以上。
 
虽然种一亩烟叶的收益要比种一亩粮食作物的收益要有优势,但以河南为代表的黄淮烟区烟农种烟比较收益低的原因,一是不同于长江以南烟区,不论是种烟还是种粮,一年都可以种两季,种一季烟叶加上种一季粮食的总收益比种两季粮食的总收益要高,所以长江以南烟区农民有种烟的积极性。即使烟叶收益受到损失还有其他作物的收获弥补;也不同于东北烟区,不论是种烟还是种粮,一年都只能种一季,种烟受灾的年份粮食遭灾损失更大;而黄淮烟区,同一块地一年只能种一季烟叶,但可以种两季粮食,种烟比较收益就明显低于长江以南烟区和东北烟区。为了避免种烟遭灾带来的风险,烟农就在烟田进行间作或套种,不规范的种植方式,对生产水平、单产和种烟收益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二是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扶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个体私有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家庭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目前农民啥赚钱种啥、啥省工种啥,烟粮比价已不能反映出烟叶价格高低的真实水平。一方面,农民家庭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由1995年的16.3%上升到2003年的26.7%,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则由1995年的45.4%下降到2003年的28.7%,由于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降低,让烟农感到虽然烟叶收购价格提高了,但实际种烟收益却降低了;另一方面,整体生产水平特别是烟叶单产低(当然,单产低还有面积不实等原因),交售高价位的上等烟比例小,大等级结构和部位结构不合理,由于中部和上部烟价差太大、上中等烟相邻等级价差太大、中下低等烟价差太大、对应等级间不同颜色的价差太大,影响着烟农种烟收益的增加。三是种烟同外出务工挣钱相比收益低,因为烟农一年最多可以外出务工4个月,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外出务工可以长达10个月相比,按外出务工月收入300元测算,种烟的比种粮的农民减少收入1800元以上。
 
对河南烟叶发展的思考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河南烟叶生产必须在规划好、保护好、管理好基本烟田的基础上,把烟农从技术难度高、劳动强度大、承担风险多的环节中解放出来,努力减轻烟农的劳动强度、技术难度和种烟损失。
 
第一,要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改善烟区土壤生态环境。
 
提高烟叶质量,恢复河南烟叶“浓香型”质量特色,前提是保护和改良烟田土壤,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土地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和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选择并确定宜烟区域,规划基本烟田规模,逐级建立基本烟田档案,通过政策立法或行文的办法将基本烟田固定下来。基本烟田的农事操作要以保证烟叶质量和产量为前提,推行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树立“烟区所有的轮作方式都是为了生产优质烟叶”的理念。一方面大力倡导和鼓励河南省有关产区“三年五熟”和“四年七熟”的传统轮作制;另一方面,在耕地资源较少、轮作倒茬存在困难的产区,积极试验并示范实行两年三熟并插种绿肥的轮作方式。
 
第二,要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
 
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着力扶持发展育苗专业户,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积极实行商品化供苗;培育农机专业户,对烟用农业机械进行合理补贴,积极推行机械化整地、起垄、施肥、覆膜和移栽技术;对能够烘烤10~15亩、20~25亩、30亩以上的密集型半密集型炕房的新建、改建给予补贴,示范推广集约化烘烤技术,引导发展烘烤专业户;大力普及应用烟草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化学抑芽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烟农的劳动强度;对于有完善的生产设施和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种植烟叶在5亩以上的农户,实行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保持烟农基础队伍的稳定,切实解决烟叶种植分散,技术棚架、烟农效益低而不稳、承担风险的问题。
 
第三,要改革烟叶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再造业务流程,调整利益关系。
 
积极探索并推行“两烟”业务分离体制,建立起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做到烟叶生产经营工作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规范、运作高效。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充分调动烟叶生产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行业上下联动,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国家局《关于加强烟叶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力度,树立具备协调领导、组织群众、管理技术队伍等综合素质的技术权威,纳其言、容其行,完善技术体系,因为多变的技术体系是烟区技术不成熟和发展不稳定的标志。同时,需要明确和保障基层烟叶生产人员的劳保、意外保险等基本权利,切实增强其烟叶生产工作的岗位责任意识、主观能动意识、敢于创新意识和服务烟农的意识。
 
第四,要建立减灾降害保障体系。
 
重点是建立烟叶生产风险保证金,明确管理办法和标准,为烟农提供最低风险保险(每亩烟田应在400元以上),消除其后顾之忧,切实保护烟农种烟积极性。
 
第五,要营造烟叶生产发展的良好氛围。
 
只有发展的氛围浓、人气旺,才会有良好的发展结果。烟草部门多从管理、协调、监督、引导、执行,特别是服务方面优化运行机制,进一步体现在以人为本、争先创优、注重实效的工作上。应抓典型,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在烟叶生产发展中取得明显效果的县乡村和烟农、对烟叶生产做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应在提高产前投入补贴标准的同时,完善投入机制,强化宏观调控,增大监管力度,真正把扶持烟叶生产的政策用在发展烟叶生产上;应跳出烟叶的圈子说烟叶,把烟叶生产纳入大农业生产的范畴,协调各方,赢得支持,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共谋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烟草市场    作者:黄元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