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烟叶生产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一些大起大落,烟草行业在治理整顿之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坚持专卖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力促烟叶生产走上提质增效的平稳发展之路。
平息烟叶抢购风
1985年,有的产区在烟叶收购中不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擅自提高收购价格或放松等级标准,引起市场混乱,烟叶抢购风初见端倪。
1986年,加价、提级、价外补贴现象频发,以至愈演愈烈。1987年,全国约有10个省的40个县实行价外加价补贴,有的产区上等烟每50公斤加价高达140元,比国家定价高64%,烟叶抢购大范围出现。
烟叶抢购的出现并非偶然。首先,彼时中国烟草总公司、国家烟草专卖局新成立,烟草上划工作尚未全部完成,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其次,38%的烟叶税率对地方政府有着很强的利益驱动。而且,随着人们对卷烟品质要求提高,甲级卷烟对优质烟叶的需求不断增长,加之1986年出现全国性自然灾害,烟叶大面积减产,比上年少收900多万担,引发了恐慌心理。种种因素叠加,终于引爆了“烟叶抢购”。
烟叶抢购风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87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制止加价抢购和提级收购烟叶。
国家烟草专卖局严格落实通知精神,一方面,联合物价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制止烟叶抢购;另一方面,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烟叶生产管理、治理整顿烟叶收购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1989年,烟叶抢购得以制止。
通过治理整顿,烟叶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同时随着烟叶生产技术的提高,烟叶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有力地支持了卷烟工业的发展。此后几年,烟叶生产进入相对平稳的时期。
整顿烟叶大超产
1992年以后,我国烟叶生产出现一番较大的起落。1992年全国烤烟收购量为5000多万担,1994年锐减至2972万担,1995年恢复至3485万担,1996年跃升至5255万担。由于一些产区错误估计烟叶生产形势,地方政府追求利益,未能严格执行国家计划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宏观调控要求,形成“上冷下热、上控下扩”的态势,超种超收至1997年达到顶峰。当年,全国超面积种植500多万亩,全国烟叶收购计划为4540万担,实际收购6875万担,超计划收购2000多万担,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堆积如山的烟叶,对烟草行业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众多烟叶经营企业开始大面积亏损,大量囤积的烟叶加剧了收购工作的难度,使烟叶等级混乱,1997年抽查平均等级合格率仅为66%。而烟贩子四处横行,收购秩序一片混乱,烟叶收购资金难以为继,许多地方出现了打白条现象,严重损害了烟农的利益。
对此,国务院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199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1998年烟叶种植和收购工作的紧急通知》;1998年6月,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烟草工作,要求烟草行业“三年要压缩2000万担不合理的烟叶库存”;同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调整烟叶和卷烟价格及税收政策的紧急通知》,明确烟叶收购继续实行中央管理的政府定价政策,取消了各种形式的烟叶收购价外补贴,将烟叶收入的农业特产税税率由31%降为20%。
根据国务院精神,烟草行业开始了一轮烟叶生产大调整。
首先,国家烟草专卖局将烟叶生产指导方针调整为“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并从1998年起,对烟叶生产实行严格的“双控”政策。
紧接着,全面推行“合同制”。虽然1983年颁布的《烟草专卖条例》、1992年开始实施的《烟草专卖法》都规定烟叶生产实行“合同制”。但是,此前并未严格执行。1998年起,烟叶生产全面推行合同制,各产区严格按国家计划全面签订合同,使合同制真正成为稳定烟叶生产的支撑点。
随之而来的是整顿烟叶流通秩序。1999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决定,在全行业范围内开展烟叶流通秩序专项治理整顿。此后,国家烟草专卖局陆续下发《烟叶专卖管理办法》《关于开展烟叶流通秩序整顿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召开会议、专门成立整顿烟叶流通秩序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国整顿烟叶流通秩序工作。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从1998年到2002年,烟草行业共压缩烟叶库存1976万担。2002年,全国烟叶经营扭亏为盈,烟叶生产流通秩序逐步恢复正常。
三年渐进式调控
1998年后十几年,烟叶工作稳定发展,为烟区经济社会发展、烟农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烟叶生产的矛盾再度爆发。其实,早在2012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就明确要求“把控制总量摆在烟叶工作首要位置”。但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部分烟区还是积极地争计划、要面积,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的烟叶收购总量超过5000万担,全国烟叶库存总量处于历史高位水平,烟叶库存面临着巨大压力。
国家烟草专卖局从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对烟叶形势给予了正确分析和判断,把保持烟叶合理库存列为烟叶工作重点任务,经反复研究,把2014年烤烟收购计划定为4700万担,并规划2015年为4500万担,2016年为4300万担,力争通过3年的渐进式调控,使全国烟叶库存总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以内。
与之配套,国家烟草专卖局严格执行超产抵扣、欠产补足政策,建立重点产区联系责任制,并加大了执纪问责力度。
2015年,全国烤烟收购总量4400万担,2016年全国共收购烟叶4216万担。通过三年调控,全国烟叶种植面积逐步调减500余万亩,收购量渐进调减1200余万担,出色完成规模调控目标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借助烟叶生产规模调控,强化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各产区更新烟叶发展观念、优化生产布局、转变效益增长方式、推动烟叶发展模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走上了提质增效的发展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行业上下精心调控,烟叶工作既控住了规模,又实现了“减量不减税、减量不减收”。
从平息烟叶抢购,到调控烟叶大超产,再到三年调整,我国烟叶生产走过的历程表明:坚持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实行严格的专卖管理,才能把烟叶生产组织好、管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