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保障上水平 基地单元建设功不可没

2018-12-26来源:武汉卷烟厂作者:李志刚 杨晓亮 刘腾飞

  作为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高度重视烟叶基地单元的建设。多年来,与产区公司共同开展品牌导向型基地建设,烟叶基地建设工作在各个层面不断转型升级,原料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为“黄鹤楼”品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基地规模布局转型升级

  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18个卷烟厂按照各自品牌的发展情况,积极与省内产区公司开展合作,稳定烟叶调拨区域及规模,形成了基地单元的雏形。从90年代初在贵州仁怀建立第一个省外基地,到2004年在云南文山建立2000亩烟叶基地,湖北中烟开启了全国烟叶基地单元建设的序幕。

  湖北卷烟工业企业合并重组后,湖北中烟将下属各卷烟厂烟叶基地的优势进行整合提升,与各优质烟叶产区合作的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区域逐渐稳定、品种趋于所需、技术接续升级、特色持续彰显。近几年,行业烟叶库存居高不下,基地规模数量相应有所减少,2018年湖北中烟仍维持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等7省20多个基地单元,面积超过30万亩。基地单元为“黄鹤楼”品牌原料保障做出的特殊贡献,充分展示了以品牌需求为导向的烟叶基地建设持续升级的历史过程。

生产主导方式转型升级

  烟叶基地单元的建设历经了国际型优质烟叶、替代进口烟叶、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现代烟草农业、特色优质烟叶、精益生产和订单生产等多个时期。过去,基地单元的建设大多数是为了满足数量的需求,往往是种什么买什么,在“跑马圈地”的前提下,以生产为主导,加强质量管理,满足质量需求,与企业品牌需求的契合度不高。现在,基地单元的建设进入了品牌主导阶段,根据企业品牌的需求进行生态条件、种植品种、生产技术的选择,从而实现基地与品牌的有效对接,工业公司和产区公司的基地单元合作真正走向“生产共抓、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发展共赢”的发展之路,湖北中烟的基地单元也逐渐形成了以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为载体,以“黄鹤楼”品牌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基地烟叶质量特色为目标的新模式。

烟叶质量水平转型升级

  烟叶外观质量分级标准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历经15级-35级-39级-40级-42级的变化,湖北中烟基地烟叶质量在顺标而变的过程中,逐步从侧重外观质量转变为更加注重以内在质量为主的外观、内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综合质量,质量认识导向也从“黄、鲜、净”为外观主调提升为“淡、雅、香”为主调的可用性。特别是近年来,湖北中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基地建设的“主动参与,深度介入”工作方针,紧紧围绕“黄鹤楼”品牌原料需求,以原料对品牌的适用性为基础,以发挥烟区生态优势、彰显地方风格特色为核心,实施“一区一策”差异化建设手段,切实把年度烟叶质量评价反馈转化为农艺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手段,广泛应用先进生产技术,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试验,基地单元烟叶质量稳步提升,在“黄鹤楼”品牌卷烟中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人才队伍建设转型升级

  过去,基地驻点人员在专业技术上没有硬性要求,人员安排相对随机松散,基地工作侧重在烟叶生产关键时期驻点学习,基地作用更多强调的是锻炼年轻队伍、联络工商感情、沟通供需信息。随着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升级,湖北中烟基地人员队伍强调“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基本为农学类或烟草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基地人员安排相对固定,强调对当地环境、人员和烟叶特点的熟悉掌握;基地工作强调“一生管理”,从种、管、烤到收、调、用的全周期管理;基地作用充分体现工业需求导向,保障在生产技术、管理措施、科研试验、等级质量等多方面工作的深入细致落实,进而提升基地烟叶质量特色。湖北中烟的基地人才队伍伴随着基地单元的建设一起成长,共同发展,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湖北中烟基地单元建设历程见证了湖北中烟从名不见经传到行业黑马的转变,助推了“黄鹤楼”品牌从区域品牌到行业重点品牌“双千亿”的跨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