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行业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烟区生态环境保护综述

2016-07-11来源:东方烟草报

  一株烟叶,从小到大,生长过程看似简单,背后却凝结着无数烟草人的汗水和智慧,闪烁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每一片烟叶的健康生长,都离不开土壤、空气、水、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烟草行业通过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土壤保育措施,系统提升土壤品质;建设以蚜茧蜂防治蚜虫为代表的绿色防控体系,减少使用化学农药;推动废弃地膜回收加工再利用等循环农业技术,保护烟区生态。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烟草行业责无旁贷。行业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实现“优质、特色、生态、安全”的烟叶生产目标,努力稳步推进烟田保育、生态保护、绿色防控、循环农业技术应用实施,持续增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地制宜 系统推进土壤保育

  4月中旬,在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的城郊,一大片紫云英正在盛开;不久之后,这片紫云英被压青做成肥料;到了6月份,种烟多年的烟农邱学生在地里栽下了水稻。

  邱学生是光泽县崇仁乡洋塘村人。他说:“紫云英是个好东西。等今年收了水稻,再在地里栽上烟,肯定能长出来好烟叶!”

  原来,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烟草行业在多地实施绿肥种植还田,将以紫云英、燕麦、光叶紫花苕为代表的绿肥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直接翻耕还田,系统提升土壤质量,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行业实施土壤保育项目,是保障优质烟叶有效供给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行业牢固树立土壤“用养结合”的理念,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落实土壤保育技术措施,构建土壤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奠定了烟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烟区分布广泛,各个产区因地制宜,综合采取烟田轮作、绿肥还田、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生石灰施用等措施,有效提高土壤保育和修复水平;通过土壤检测制定施肥配方,控减氮肥用量,均衡烟株营养,实施土壤保育、修复和平衡施肥项目,系统提高土壤质量。

  行业严格落实轮作要求,全面推广烟田轮作、冬耕深翻技术。就像福建省南平市,现已推动形成了“烟叶—水稻—紫云英—水稻—烟叶”两年轮作新模式。

  在贵州,以高粱、米壳酒糟等为原料的有机肥实现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实实在在地把废弃物变成了宝。遵义、毕节等烟区在2014年至2015年累计推广施用酒糟有机肥面积达70万亩。施用有机肥的田间主要表现为烟株增高、茎围增粗、叶面增大等,对改善烟株营养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重庆,配套专项资金用于深入开展烟田土壤系统调查及后续土壤保育。2015年,重庆烟区按照“大配方、小调整”的原则,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确定基肥、追肥比例及复合肥配方,通过重点增施有机肥、严格控制氮肥用量等手段,使重庆烟区氮素施用量降低20%~30%,促进了烟株营养平衡。

  在河南,为减少化肥污染,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推动形成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的栽培管理技术模式,以避免肥料随大水漫灌而流失,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和烟株农艺性状,提高烟叶品质。2015年,该模式在全省烟区推广近9万亩,通过精准施肥、减量施肥,提高了水肥利用率。

以虫防虫 织就一张绿色防控网

  “这是中国烟草对中国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作出的贡献!”

  “这项技术不仅惠及烟草行业,而且能够引领农业领域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为其他绿色防控体系在大农业上的推广提供经验。”

  ……

  去年11月初,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昆虫不育技术科技发展与应用国际高峰论坛”上,来自美国、西班牙、南非、中国等地的30多位专家围绕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推广进行了深入交流,纷纷称赞蚜茧蜂防治蚜虫在烟草生物防治领域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烟草行业始终坚持和追求绿色生态发展新思路,研发生物防治技术,推行绿色植保技术,推广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实现了烟叶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烟草绿色发展新路子。

  利用蚜茧蜂防治蚜虫,就是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来治理农业害虫,能够避免过量使用化学农药,提高烟叶质量,改善农业生态。2015年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在全国烟田推广1153.92万亩,覆盖全国植烟面积的71.67%。

  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立足于烟草,但不仅限于烟草。蚜虫是蔬菜、粮食作物的常见病虫害,从烟田到大农业,只要有蚜虫的地方就有蚜茧蜂的用武之地。据统计,在云南进行技术推广的6年时间里,该项目辐射带动全国烟叶主产区油菜、蔬菜、蚕豆等非烟作物防治面积3000余万亩,累计节约防治蚜虫成本10亿元以上,挽回经济损失50亿元以上,减少相关农药使用量40%以上,平均防治效果达60%。

  烟草行业科技战线并未止步于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而且一直致力于研究新的生物防治技术,不断丰富生物防治技术内涵,引领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比如,云南省玉溪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正在推广日趋成熟的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技术,消灭烟粉虱;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正在推广异色瓢虫,异色瓢虫对多种蚜虫、叶螨、介壳虫及部分鳞翅目害虫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

  目前,行业正在研究构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全国烟区有害生物和天敌种群的监测和评估平台,系统开展生物多样性、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对烟田主要有害生物种群的控制效应研究。同时,行业一直致力于推广专业化植保,全面推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烟叶品质安全。

循环农业 实现烟区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在生产线入口,成捆的废弃地膜进入机器开始分解;在生产线终端,一个个崭新的育苗托盘被生产出来。仿佛变戏法一般,废弃地膜变废为宝。

  贵州省遵义市、福建省南平市、云南省曲靖市……这样的生产线,已在多处落地生根。回收的地膜经过设备加工,可以“变成”崭新的育苗托盘等各种塑料制品,还可以广泛应用于服装、建筑、机械、化工、电器等领域。此举不仅解决了废弃地膜被随意丢弃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使其有了新用处,形成了地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循环利用绿色通道。

  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是烟草行业必须破解的现实问题,也是行业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担当。针对废弃地膜,行业采取源头控制和高效回收“两条腿走路”的防控策略。通过宣传教育、补贴扶持等措施,引导烟农使用厚度为0.01毫米以上的标准地膜,杜绝超薄地膜使用。同时,建立地膜回收加工再利用体系,推进废弃地膜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

  实现循环利用的不仅仅是废弃地膜,行业的废弃烟秆也已实现了“烟秆—有机肥—烟田”的农业循环。

  在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州局(公司)将烟秆等进行回收,通过粉碎、发酵、消毒处理,生产出生物有机肥,实现了“烟株—烟秆生物有机肥—烟田”的循环农业模式。将作物秸秆、不适用鲜烟叶转化成生物有机肥,既能让回收秸秆的烟农获得补贴,又能及时处理秸秆,避免带来烟区污染和生态安全问题,还能转化为有机肥提升烟田土壤质量,可谓“一举三得”。

  如今,在许多烟区的田间地头,已经看不到废弃地膜等白色垃圾和随意丢弃的作物秸秆。走进育苗大棚,除了能看见硕果累累的瓜果蔬菜,还会发现闲置期的烤房说不定又有了用于三七、板蓝根等药材烘干,或者种植食用菌等多种新用途。

  这是行业单位充分利用烟草补贴资产空闲期,利用育苗大棚种植有机蔬菜、花卉,利用烤房培育食用菌、进行其他作物烘烤脱水等,进一步提升设施的综合利用率,提高烟田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提升规模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烟草行业认真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加快探索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步伐,使绿色发展成为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提升了烟草行业正能量,宣传了责任烟草的社会形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