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5-04-02来源:烟草在线

  优化烟叶结构是实现“卷烟上水平”的基础,也是烟叶生产为适应卷烟品牌发展的必然选择。2011年以来,云南省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围绕优化烟叶结构开展了很多工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举措是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结合四年来对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工作的实践以及长期的工作经历,笔者以基层实践者和观察者的角度对影响优化烟叶结构的因素进行简单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个人看法,以期对优化烟叶结构工作有所帮助。

  一、对优化烟叶结构的认识

  1、优化烟叶结构的重要意义

  随着“卷烟上水平”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尤其是卷烟重点骨干品牌的快速发展,国内卷烟工业企业对上等烟叶、中部烟叶和优质烟叶的需求更加旺盛,全国优质烟叶供需矛盾加剧,亟需进一步优化烟叶结构,提高优质烟叶供给能力。云南作为全国烟叶生产第一大省,所产烟叶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国优质烟叶的有效供给和全国重点骨干卷烟品牌的持续发展。因此,做好优化烟叶结构工作,既是提升云南省烟叶生产水平、推动烟草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全国烟草行业提高优质原料保障能力的迫切要求,对推进“卷烟上水平”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对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理解

  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并结合理论分析,笔者认为优化烟叶结构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作,在合理烟区规划的前提下,其结果的好于否主要取决于烟区自然气候资源状况以及水利条件,另外还与烟叶收购政策引导、基础设施条件、标准化生产水平等息息相关,确切地说,优化烟叶结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多因素共同给力,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比较理想的优化,其间缺少了任何一项,优化烟叶结构之路都会受阻,没有一项独立的生产措施能彻底实现优化结构的目标,只有多项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够产生出相对理想的效果。直观地讲,优化烟叶结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二、对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措施的分析总结

  1、在正常年景,开展不适用田间鲜烟叶清除工作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提高上等烟比例

  客观上讲,在光、温、水、热资源协调的情况下,通过合理配方施肥,落实好病虫害防治之后,只要烟株水肥吸收均衡,分层落黄好,再配套以性能优良的烘烤设施,以及精湛的烘烤工艺,初烤烟质量一般会比较好,此时,不适用烟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烟叶着生部位引起,开展不适用田间鲜烟叶清除确实能有效减少低次等烟叶,提高上等烟比例。

  2、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措施在实际开展中的存在的难点

  难点一: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工作政策性强,覆盖面广,手续繁杂。从签订协议到统一清除、称重毁形,直至检查验收、兑现经费,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做到位的话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当前的基层,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工作要取得行政方面的支持很难,整个工作的开展过程几乎都是烟草的人在自导自演,针对目前基层烟站人员少的现状,一方面,如果大量烟站人员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工作中时,势必会影响其它方面工作的开展,甚至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局面,最终得不偿失;另一方面,政策措施制定很严密,假如落实不到位,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草草了事的话,又容易给人以形式主义,继而影响下一年优化结构工作的开展,甚至严重影响行业形象。

  难点二:三年的实践表明,发动烟农自行摘除田间不适用烟叶并不难,难的是要求他们搬运到集中处理点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农村大量壮劳力涌向了城市,留守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烟农队伍也因此呈现出老龄化的严峻趋势,尽管这一代烟农对种烟有丰富经验,但是他们的体力却难以应付一些高负荷的工作。以烟株长势比较正常的田块为例,两次清除的鲜烟叶每亩重量大约可达300公斤左右,而且好多田块到处理点的距离少则在几公里,多则甚至达十公里以上,况且普遍农田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田成方,路成网”,在劳力紧张的季节,就算烟农愿意用烟草上给予他们的鲜烟叶清除补贴去请人搬运,恐怕也难有人愿做这事,因此出现了农户将清除的烟叶搬至附近其它作物田边,或干脆堆在烟田边的情况,导致集中处理难。

  难点三:由于好多地方对所处理的鲜烟叶还没有形成统一收集利用的产业,因此,集中毁形后的烟叶又成了一大问题,统一清运,运向何方?搞不好的话,可能还污染了环境。

  三、不适用烟叶产生的原因分析

  1、自然气候资源对优化结构的影响

  对于世界上所有优质农产品来说,决定品质的核心因素首先是先天的自然生态环境。云南烟区主要分布于北纬22-28度,以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为主,拥有得天独厚适宜烟叶生长的生态环境,被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烟叶产区之一”。长期以来,云南烟区光、温、水、土资源的良好匹配铸就了云南烟叶“清甜香润”风格特征,也使云南烟叶享誉全国。但是,大田烟叶生产毕竟是“露天工厂”生产,自然气候状况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例如:近年的反常气候,一方面是 2010年至2013年的四年连旱,给不少烟区的烟叶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即使在不适用鲜烟叶处理工作开展得非常到位的一些地方,烟农生产出的低次等烟叶依然很多,有的甚至以低次等烟为主;另一方面,大田中后期频繁发生的冰雹、大风、洪涝以及成熟期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也是产生不适用烟叶的主要原因。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人的力量显得多么的渺小,异常的气候因素给烟叶收购工作带来的压力较大,更给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开展带来重重困难。

  2、水利设施条件对优化结构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植物生长都离不开水,对云南烤烟来说,适宜的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是形成优质烟叶的关键,没有水是不可能有优质烤烟的,更谈不上优化结构。现代烟草农业给广大的烟草人和烟农绘制了一幅美好的烟草发展蓝图,也实实在在地产生了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示范样板,但是,由于云南地处高原,山地烟所占比重较大,而山区的水利设施多数以小水窖、小水池为主,日常主要靠雨天蓄水,其间蓄水顶多能满足烤烟移栽用水,山区大田期用水主要只能靠老天的恩赐。以巍山县为例,每年的田烟面积为40%左右,山地烟面积在60%左右,在2010年至2013年这样的干旱年份,依靠水库及小库塘蓄水,真正能做到旱能灌的面积全县也不到30%;全县70%的地块则属于无灌水条件,其间有近一半以上的面积在大田期甚至属于无浇水条件类型。在这样的状况下,全县烟叶质量往往出现两极分化,在有灌水条件的地方,初烤烟叶质量整体情况较好,而在无灌水、无浇水条件的地方,烟农所产烟叶以低次等烟为主,简直是惨不忍睹,这是不适用烟叶产生的主要原因。

  3、品种特性对优化结构的影响

  根据《云南烤烟品种区域化布局》中的介绍,在云南省主要推广种植的烤烟品种中,有的品种不仅生态适应性强,而且产量、上等烟、产指较高;而有的品种生态适应性弱,产量、上等烟、产指也较差。具体以K326、云85、云87、红花大金元四个品种为例进行分析,前三个品种的产量、上等烟、产指整体属于比较高的类型,而红花大金元则处于较低水平,难种难烤,先天的品种特性决定了即使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种植红花大金元品种所产出的低次等烟叶也多于其它品种,现实生产也是如此。对红大种植烟区来说,这是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一大压力。

  4、生产技术要素对优化结构的影响

  在品种区域化的前提下,良种良法配套是生产优质烟叶的基础。在所有大田生产要素中,施肥是烤烟栽培中的核心技术,由于云南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样化,肥力情况参差,烤烟种植主要还停留在各家各户种植的模式,加之年度之间气候不尽相同,给烤烟施肥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从而导致田块与田块、片与片之间大田烟株长势存在差异,进而也给烟叶烘烤增加了难度,最终影响烟叶烘烤质量,也影响了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开展。正如民间流传的说法“烤烟栽不好,神仙都难烤”。

  5、烘烤设施对优化烟叶结构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述,当前的烤烟种植主要还停留在各家各户种植的模式,烟叶烘烤也主要以农户用小烤房烘烤为主,有的小烤房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维护跟不上,而且容量小,性能低下,不仅影响烟叶烘烤质量,而且在大田中后期往往难以满足烟叶烘烤容量需要,导致有些烟叶不能及时采烤,甚至在大田中就受低温冷害出现挂灰,这也是低次等烟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近几年建设了不少密集式烤房,但密集式烤房所覆盖的面积在所有种烟面积中的比例还不是很大,而且有些密集式烤房群规模过大,集中度高,农户烘烤烟叶需要远距离搬运,非常不方便,最终导致有的密集式烤房利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长期闲置的状况。

  6、烟叶收购计划中的部分指标对优化结构工作的影响

  “双控”以来,严格执行国家种植收购计划政策,对烟草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深入开展,由于大田烟叶生产受诸多外部因素影响,计划中的一些指标控制数在实际操作中对优化结构结果又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制约作用。以上等烟比例为例,在烟叶收购过程中,上等烟的量不仅影响着烟农的收入,而且直接影响着地方财政收入,也是烟草上级部门对下级考核的主要指标,如果执行过程中上等烟比例超过控制数的话,可能要问责,反之,如果达不到控制数的话,不仅烟农不答应,行政也不答应,而且仍可能面临上级问责。这样必然出现部分不尽人意的结果,在年景好时,收购过程中当上等烟比例已经完成任务时,即使农户交来的烟再好,也只能在中等烟中定级,如果中等烟也已完成任务的话,甚至只能收到出口备货的低次等烟中,如果合同指标已完成的话,农户只能自行处置;相反,在气候异常的年份,烟叶质量总体不容乐观的情形下,为完成上等烟指标,本该中等烟的只好尽量往上等烟提级,本该下等烟的又尽量往中等烟提级,在总量存在缺口危险的时候,烟农烤出什么样的烟叶都能交售完。最终导致了烟叶收购等级混乱,抽检合格率低的状况。难怪乎经验丰富的烟草基层工作者感叹,“如今懂等级的不会收烟,会收烟的不用懂等级”。这样的操作势必会与优化烟叶结构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对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建议

  1、不适用鲜烟叶处理真正以烟农为主体,充分发挥收购政策的引导作用

  结合基层烟站工作性质特点,对不适用烟叶清除工作的意义多宣传培训,关键环节加强田间检查和督促,收购过程中把好等级质量关,充分利用收购政策进行正确引导,确保前期宣传和后期执行的一致性,使烟农从被动清除变为主动清除。对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置的方式,本着就近处置、方便烟农的原则,可以引导烟农压入稻田、玉米地、林地、果园,或者沤制成农家肥还田。为防止残留烟叶污染植烟土壤,要通过千方百计想办法,加大轮作力度来加以克服。在农家肥施用愈来愈少的今天,同时还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烟草种植是否可以做到秸秆还田”问题的研究。

  2、针对复杂多变的大自然,优化烟叶结构工作应该“以不变应万变”

  坚持按等级质量收购不变,结合露天工厂与厂房生产的不同,建议收购计划有上下限控制数,正常年景烟叶质量好,丰收时做好适量储备,异常年份整体烟叶质量差、产量低时依然要把好等级质量关,允许收购数量有适量缺口,防止以次充好凑数,真正做到平稳收购,尽量减少地区间,烟站间,甚至年度间的等级质量差异,防止烟叶收购等级大起大落。

  针对在清除田间不适用鲜烟叶之后,依然产生的、不在收购范围内的低次等级烟叶,建议采用低价位(最好低于成本价)方式强制性统一收购,然后在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下集中销毁处理,这样不仅能减轻专卖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对卷烟市场起到净化作用,最终真正实现用收购政策诱导烟叶生产的目标,使烟农自觉自愿围绕优化烟叶结构政策开展生产。

  3、切实做好烟区水利设施建设,按照以水布局的思路,优化烟区规划,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 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也是优化烟叶结构的保障系统。近年来,行业对水利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加大投入,但是,有的设施建成之后,由于缺少稳定的水源作支撑,所以没有带来应有的使用效果。因此,烟区水利设施建设首先要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优化水资源配置,抓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努力向“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模式迈进。

  由于优化结构对烟叶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坚持合理烟区规划的前提下,烤烟种植布局首先要围绕“水”做文章,坚持以水布局、实事求是的原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多安排,烟农种烟积极性高且综合素质好的地方多安排,对自然气候恶劣,水利条件差的地方,该取缔的要取缔,这样才能减小烤烟种植风险,真正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使有限的计划数发挥出最大效能。

  4、结合品种特性,合理定位上、中等烟比例控制数

  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品种特性,分别对各烟区烤烟品种的上、中等烟比例以及产量开展科学合理的测算,或者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合理定位上、中等烟比例控制数,并结合市场对各品种烟叶的需求,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特殊品种补助标准,围绕严控规模,防止过热的目标,正确维护烟农利益,稳定烟农队伍,促使烟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5、加大科技兴烟力度,推广降本增效新技术

  提到种烟,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想到“苦、累”,难怪烟农队伍老龄化状况日益严峻。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烟草行业一方面要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普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努力为烟农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确保烟叶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同时,要加大对降本增效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使烟农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有质的转变。

  6、密集式烤房的建设要考虑实用性和效率性

  针对云南种烟地块主要集中在山区,村社之间相隔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以及山区烘烤设施整体较落后的特点,建议密集式烤房的建设规模适当降低标准,以每群不低于4座为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实用性,提高使用效率。

  7、优化烟叶结构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面对复杂多变的大自然,以及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人为因素,优化烟叶结构工作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真正把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不能用一些强硬的考核指标将烟叶生产、收购引入“怪圈”,从而阻碍烟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工业方面也要加强对提高烟叶可用性方面的研发力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