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现代烟草农业纵深发展 原料保障水平得以推进

2013-01-14来源:烟草在线

  2012年10月30日至31日,全国烟叶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总结了今年烟叶生产情况,回顾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来的历程和主要成效,部署明年工作任务,全力推进原料保障上水平。

  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今年烟叶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今年的烟叶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呈现出5个方面的特点:烟叶政策调整比较到位,抗灾救灾工作成效明显,优化结构工作取得新进展,烟叶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烟叶是烟草行业农、工、商产业链的第一个环节,是烟草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多年来,国家局党组始终强调烟叶工作的重要性。2012年,对于烟叶工作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2012年是烟叶生产规模连续第15年保持稳定的重要年份,同时也是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的第5年。

  回顾今年的烟叶工作,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各产区认真贯彻国家局提出的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统领,以优化结构为中心,以维护烟农利益为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原料保障上水平的工作方针,通过全体干部职工艰苦努力,保持了烟叶生产稳定发展,推动了烟叶工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尤其是优化结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烟叶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笔者将对过去一年烟叶生产中的重要工作进行回顾、综述。

  优化烟叶结构“升级”  

  在2012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说:“在认真总结去年试点经验基础上,今年要在烟叶产区全面开展在生产环节处理不适用烟叶工作。”随着重点品牌加快发展,产品结构得到快速提升,这对优质原料供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努力优化烟叶供应结构,增加优质原料供给,已经成为关系行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2012年,行业优化烟叶结构工作向更大范围扩展,国家局党组明确指出“优化结构是今年烟叶工作的中心任务”。在认真总结去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行业下发《2012年烤烟不适用烟叶田间处理工作的意见》。各产区按照“五个坚持”的要求抓紧工作,新一轮的不适用烟叶处理正在进入实质性阶段。今年,国家局再次安排在云南、贵州等13个省级烟区开展1938万亩烟叶优化处理工作,全国累计清除不适用鲜烟叶250万吨,折合干烟545万担,优化效果明显,较好地满足了重点骨干卷烟品牌优质烟叶原料需求。

  继2011年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山东等五省开展试点,其他产区小范围试点之后,2012年,优化烟叶结构田间不适用烟叶处理工作在烟叶产区全面展开。各烟区在今年的烟叶生产和收购工作中把优化烟叶结构、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采取生产环节不适用烟叶处理、明确下等烟收购比例等有力措施,努力实现提高烟叶品质、提高等级结构。

  不适用烟叶田间处理是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关键,这是促进转变烟叶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优质烟叶原料供给能力、实现原料保障上水平的重要举措。换一个角度看,烟叶生产连着成千上万的烟农,行业的需求意愿能否变成烟农自觉自愿的行动,基层能否确保工作有效展开,烟农利益又如何维护?

  在湖南烟区,烟株的有效叶片数一般在18~20片,优化结构需要处理的2~3片下部叶和1~2片上部叶占总叶片数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清除不适用的烟叶势必造成单产下降,如果不能争取烟农的同意和理解,优化烟叶结构工作就很难做好。问题是,如何争取烟农的理解?

  “宣传培训非常重要,要做到优化烟叶结构工作‘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只有认识到位了,工作才能赢得主动。”湖南长沙市烟草公司副经理杨奇介绍,企业十分重视优化结构工作宣传培训,烟区组织召开工作会、培训会72期,培训7200余人次,发放宣传海报580余份,宣传册 9000余份,告烟农通知书6000余份,通过各种形式让烟农了解和掌握不适用烟叶田间处理的相关政策。

  如果说,通过宣传培训等措施争取了广大烟农理解,提高了烟农开展不适用烟叶处理的主动性,那么,这还远远不能保障不适用烟叶处理落实到位。不适用烟叶处理之初,不少烟农都会舍不得,于是出现了处理不彻底或把打掉的叶子再捡回来的情况。不适用烟叶田间处理工作开展时间还不长,指望烟农都有很高的觉悟、全部理解接受还不切实际,不能仅靠一纸公文、一个通知打开局面,而是要根据基层实际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行称重核实验收就是十分有效的措施。在今年的不适用烟叶田间处理工作中,湖南烟区就大力推行了称重验收方法,促使不适用烟叶处理在田间地头。

  万事开头难,不适用烟叶田间处理工作亦是如此,随着烟农认识程度不断加深、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烟叶结构“升级”将进行得更加顺畅、快捷。

  基地单元建设精细化

  早期的“建基地”一度被行业一些人士戏称为“跑马圈地”—— 一个基地往往就是泛指一个县级烟区,或是一个地市级烟区,这既反映了卷烟工业企业在原料采购上的激烈竞争,也反映了早期基地建设管理粗放、建设水平低下的状况。

  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推进,“烟叶基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早在2010年,国家局就明确提出:以现代烟草农业为统领,以5万担烟叶为一个单元,配套烟水工程、机耕路、减灾设施完善的基本烟田,统一提供专业服务,促进烟叶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努力实现行业重点卷烟品牌的主要原料全部基地化供应。2012年,烟叶基地单元的发展更为精细化。

  从粗放的大基地到精细化的“基地单元”不仅意味着稳定的供应、合作的平台,更意味着精细的管理、品牌的对接。按照“主动参与、深度介入”的要求,工商双方共同开展基地单元规划建设,共同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开发特色优质烟叶,通过“品牌、基地、人员”三落地,“技术、管理、质量、考核”四到位,实现了“三化”结合,工业主导、商业主体的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促进了烟叶生产从传统到现代的根本转变,成为提升原料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径。

  国家局在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中及时推出基地单元建设,为原料按照需求生产提供了载体,品牌需求导向进一步得到落实。烟叶原料质量要求为每个烟叶供货商(产地)所熟知;烟叶品质特色化、原料供应基地化和生产方式现代化的有机融合,为卷烟工业真正参与烟叶原料生产全过程提供了舞台,工业的主导性更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得到发挥,为原料品质的稳定提供了保障,也为卷烟品牌品质的保证提供了原料基础。
 
  红塔集团在多年前就提出了‘烟田是第一车间’的理念,并通过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基地建设中,通过全程参与、深度介入,将烟叶质量、特性需求有效地传递到烟叶生产环节,同时加强对结果的评价反馈,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经过长期的坚持,基地烟叶的质量在不断提升,烟叶的风格在不断彰显,为红塔集团近年来品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烟叶质量是否适合卷烟工业需要,是基地单元能否生存的基础,基地烟叶要不断改善,才能适应卷烟工业不断变化的需要,关键是不断加强研究、总结和应用。川渝中烟每年都会对每个基地单元的烟叶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根据存在的问题,与商业企业的技术单位共同研究制定技术方案,充分发挥科技的主力军作用,将工商研有效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策方案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不断提升烟叶优质特色水平,打造可靠的品牌保障型烟叶生产基地。

  合作社建设向纵深发展

  2012年6月20日至21日,全国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讲话中指出,加快推进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烟叶基础设施管护的有效措施。

  就如何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姜成康强调:要充分认识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具有烟叶产业的支撑、完善设施的依托、烟草行业的扶持等有利条件;要坚持 “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的发展方向,坚持推进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发展模式,实现“全面覆盖、全程服务、全体受益”;要坚持以“以烟为主,综合利用”为前提,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服务烟农的作用,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发展多种经营;要全面总结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即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的治理结构、精干的管理团队、配套的服务体系、严格的内部管理、良好的经济效益等经验。

  何泽华指出,近年来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较好成效,明确了烟农专业合作社的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了要素优化、统分结合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创建了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模式,探索了行业推进合作社建设的机制,初步形成了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管理体系,有效推动了烟叶生产专业化分工和集约化经营。
  
  加快推进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为什么要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什么样的烟农专业合作社”、“如何发展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三个问题,逐步构建“全面覆盖、全程服务、全体受益”的服务体系,加快转变烟叶生产方式,扎实推进原料保障上水平。要充分认识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对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解决“靠谁种烟、怎么种烟”问题、推动减工降本增效的重要意义,加快推进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要坚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专业合作,坚持“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的发展方向,坚持综合服务、适度规模、模式集成,发展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合作社生产服务、设施管护、技术推广、物资配送、信息服务等综合服务职能。建设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做好规划,突出稳步推进;加强建设指导,突出规范运行;强化政策扶持,突出水平提升;合理定价,完善合作社内生发展机制;坚持以烟为主,积极慎重开展多元经营,切实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职业烟农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烟农是烟叶生产的首要因素。近年来,由于比较效益不明显、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不少烟区种烟农户发生显著变化。烟农逐年减少,老龄化已呈明显趋势,且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据统计,全国种烟农户已从2000年的528万户下降到2012年的132.3万户,从2007年至今平均每年减少10万户左右,烟农逐年减少已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

  烟叶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年轻人不想种烟。新一代农民不愿从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产,大量向城镇转移,烟农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2012年,通过对云南、贵州、四川等8个产区调查发现,30岁以下青壮年烟农逐年减少,平均比例在8%左右。

  在烟农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各产区按照“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专业分工”的要求,积极推动土地合理流转和合作社建设,烟叶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户均种植面积从2005年4.5亩提高到了2012年的16亩,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比例已接近20%,在这种形势下,种烟依靠老办法行不通,老经验不管用。

  因此,传统方式已难以适应烟叶生产的要求,优化从业人员结构、稳定烟农队伍已经成为当前烟叶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谁来种烟”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坚持以维护烟农利益为出发点,让烟农愿意种烟、轻松种烟、简单种烟、放心种烟,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就是要综合运用现代设施、现代管理等手段,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烟农,从而稳定烟叶规模,提升烟叶品质。

  生态烟叶开发渐成趋势

  在刚刚过去的党的“十八大”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012年9月16日,云南绿色生态烟叶发展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昆明召开。研究会的成立开辟了绿色生态优质特色烟叶建设的新阵地。这与“十八大”的精神不谋而合。

  其实在2012年,全国多地烟区都为烟叶增“绿”,探索绿色生态烟叶开发。为探索烟叶生产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部分烟区致力于前沿技术研究和模式探索,通过环境改造、技术引领、典型示范等,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烟叶生产规模,取得一定成效。

  作为全国最大的烟区——云南,他们认为绿色生态烟叶生产需要建立从选点、育种、育苗到大田生产的一整套技术体系,只有严把生态环境、烟叶品种、栽培措施等技术关口,才能实现保护植烟环境、提高烟叶安全性的目标。2009年以来,昆明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一直致力于绿色生态烟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他们将“优质、绿色”理念应用于烟叶生产实践中,并在石林、宜良、寻甸、嵩明等县同步开展试验研究和典型示范。其中,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应用取得较大突破,在去年成功推广45万亩的基础上,今年100%覆盖全市64.5万亩烟田,截至目前共建设繁蜂点近100处、标准繁蜂小棚2000多个。

  位于保山市腾冲县界头乡的高黎贡山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区是云南省探索绿色生态烟叶生产模式的典型代表。示范区充分依托界头具有的独特生态优势,着力构建生态、特色、优质、安全、高效的烟草农业发展技术体系,烟叶安全性和烟叶品质有了充分保证。他们提出了“三大三新”即“大生态、大庄园、大科技,新理念、新路子、新方式”发展思路,为下一步探索和推进绿色生态烟叶发展确立了新的目标。

  贵州早在2009年,遵义烟区出产的绿色生态烟叶就已通过权威部门的有机烟叶认证。近年来,遵义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以优化烟叶生产模式为目标,在推进绿色生态烟叶生产方面大胆探索、持续发力,通过尝试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等措施,实现了有机烟叶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今年,遵义烟区种植有机烟叶9600亩,计划收购近2万担。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有着独特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大气环境良好,周边无工矿企业污染,“烟在林中长,山泉水浇灌”的生态优势为绿色生态烟叶生产打造了良好基础。作为凉山“清甜香”生态烟叶种植的典型代表,会理县于2010年精心选址,试点推广生态优质烟叶示范种植,着力构建绿色生态烟叶生产技术体系,切实改善和提高了烟叶品质,规模从一开始的几十亩增至2011年的上百亩,到目前已经发展到2000亩。

  可见,生态烟叶的发展渐成趋势,为行业原料保障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动力。

  水源工程建设实现长远规划

  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作为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的重要内容,已经推行了多年。随着近年来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行业加强了对原有烟水工程的“升级”。2010年,行业在云南祥云投入资金修建了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拉开了行业水源工程建设的热潮。

  为大力加强行业水源工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树立责任烟草的良好形象,12月13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印发《烟草行业水源工程项目建设规划》。规划指出,2013年至2015年,行业将在全国重点烟叶产区实施水源工程项目建设,到2015年投入资金达到150亿元。项目建设以小型水库及引水工程为主要形式,逐步形成综合配套的水源工程体系,将极大提升烟区水源调控和灌溉保障能力,切实增加烟农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就在《规划》发布的同一天,全国投资最多的烟草水源工程 四川宜宾筠连县后沟水库开工。而在今年年初,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也已经全部完工。中国烟草水源工程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规划》同时指出,行业水源工程项目建设要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总体要求,依托基本烟田,做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各地水源工程项目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根据水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及烟叶生产需求等因素,制定规划,优化布局;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把保护生态、农业灌溉、人畜饮水等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实现水源工程建设与现代烟草农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坚持控制总量、适度规模,项目建设以小型水库、拦河坝等骨干水源工程及相配套的输引水工程为主,合理规划建设资金和数量;坚持责任明确、严格监管,地方政府是项目建设主体,各级烟草企业要加强对项目和资金的检查、监管。

  科技种烟提升烟叶质量

  2012年伊始,中央发布第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多年来,烟草行业认真贯彻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反哺农业,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加强以烟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为主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烟叶生产科技创新工作。

  近年来,烟叶生产科技创新和服务网络不断健全。从西南、东南、中南、华北、东北、华中5个烟草农业试验站,到各地的烟草科研所,再到兼具技术辅导站、培训站、技术推广站多种功能的基层烟叶工作站,一套完整的烟草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已基本形成。

  2012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重基础”,即保持烟叶生产稳定发展。其中重点要求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推进科技进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等措施,提升烟叶种植加工水平、减工降本、促进农民增收。

  优质抗病烟叶新品种的研发、漂浮育苗技术体系、密集式烘烤技术等类似的科技创新已经覆盖到烟叶种植的各个环节。此外,烟草行业在烟草基因检测、基本烟田治理、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烟草农业机械开发与应用、土壤改良、平衡施肥、绿肥使用、节水灌溉等重大专项和关键技术环节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种新技术呈“百花齐放”态势,有力推动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国烟草农业科技进步持续推进,烟叶质量明显提高,烟草新品种选育、集约化育苗、密集式烘烤、无公害烟叶生产、烟草农用机械、信息化应用等技术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突破。

  结语

  烟叶生产的背后是行业整个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2012年,以提升烟叶生产水平为核心的现代烟草农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发展,无论是烟叶生产方式,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还是烟农队伍建设等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没有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就不可能有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局面,也不可能有行业品牌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诚如姜成康在全国烟叶工作座谈会上所说:要继续抓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切实转变生产方式,着力提高烟区生产力水平;扎实推进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着力提高烟农组织化水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高烟叶生产技术创新水平;努力培养新型烟叶生产管理人才,着力提高人才素质水平;全面加强烟叶基层水平,着力提高烟叶工作整体水平。

  烟叶稳则行业稳。全行业将继续抓好烟叶生产工作,全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为卷烟上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