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品牌之需 走优化之路

2012-09-16来源:中国烟草作者:郭言平

  求木之长,固其根本;欲流之远,浚其泉源。实现“卷烟上水平”,烟叶原料是不可或缺的“本”和“源”。

  从实施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到优化烟叶资源配置,从建设烟叶基地到开启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围绕着行业宝贵的战略资源,近年来,行业在提高烟叶质量方面孜孜以求地探索、大胆实效地改革。

  “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局党组对烟叶发展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按照“品牌导向明确,工商协同密切,质量明显提高,供应长期稳定”,明确烟叶工作的重点是要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卷烟品牌发展的需要。

  优化烟叶结构,何为优化?为何优化?如何优化?行业上下,亟待破题。

  每项改革的诞生都植根于一片深厚的土壤,不会一蹴而就,也非武断之举。优化烟叶结构缘于“卷烟上水平”的大背景,是促进“原料保障上水平”的重大任务。

  伴随行业“卷烟上水平”战略目标的不断推进,“532”、“461”知名品牌在加快发展,烟叶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对不容忽视的矛盾日益突出——烟叶总量供过于求,原料结构却供不应求。早在2010年年底,国家局对行业的烟叶生产状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当年的全国烟叶工作座谈会上,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是烟叶等级结构,还是烟叶区域结构,优质烟叶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缺口正在逐渐增大。

  数据看似单调,但有时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工商库存总量继续增加,片烟库存总量预计达到7500万担;全国上等烟消耗比例每年递增4个百分点,2010年就已经超出41%的收购比例,中部烟的消耗比例也在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中华”、“云烟”等知名品牌对上等烟叶的需求已经占到所有品牌对上等烟需求量的60%,甚至是70%。很显然,普通的烟叶早已不能满足工业企业的“胃口”,优质原料正在成为“众望所归”。

  在保持总量平衡前提下,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已成为烟叶生产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推进“原料保障上水平”的迫切要求。

  只关注眼前,发展是没有后劲的,这是一个行业、一个领域的发展方式问题。优化烟叶结构就是转变烟叶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年来,全国烟叶生产实现了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国家局实行“控制总量、适度从紧”的政策,计划将年烤烟种植收购控制在4800万担左右。于是,所有烟叶产区都要解决一个疑问:在收购总量增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依靠烟叶规模扩张来支撑发展的方式将难以为继,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来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呢?

  优化烟叶结构为此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见效快的选择。通过优化烟叶结构,将不适用烟叶处理在田间地头,能够充分发挥出卷烟品牌对优化烟叶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把优质烟叶有效供给作为衡量烟叶生产水平和原料保障能力的重要标准,积极开展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建设,不仅能够加快由依靠数量规模增长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的步伐,也将更有利于推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提高烟叶生产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优化越早得益越早,优化越好得益越多。优化烟叶结构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2011年年初,行业正式启动优化烟叶结构工作,明确四点手段“田间打一点、烘烤提一点、收购限收一点(主要是等级外烟叶)、库存调剂一点”,当年4月,国家局发布了《2011年烤烟不适用烟叶田间处理工作的意见》,开始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山东5省全面开展处理烤烟不适用烟叶工作,并在湖北、河南、江西和重庆等省(市)选择部分市县开展试点。

  与以往的改革有所不同,这项举措事关知名品牌的发展前途,它的落实显得更为紧迫;与以往的改革也有类似,优化烟叶结构没有任何经验来做“样本”,完全是行业首创。从2011年开始,整个行业、所有相关烟区都在思考着、行动着、总结着……

  决策力体现眼光,执行力彰显素养。短短一年时间内,试点烟区积极部署、认真落实,即便面对着特大干旱的挑战,仍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11年,全国共进行了1361万亩烟田的不适用烟叶处理,兑现补贴资金8.08亿元,亩均补贴标准达到60元,全国烟叶收购上等烟比例56.09%,同比提高11.06个百分点,烟叶等级结构明显改善,有效供给明显增加。

  初战告捷,乘势而上。2012年,行业优化烟叶结构工作向更大范围扩展,国家局党组明确指出“优化结构是今年烟叶工作的中心任务”。在认真总结去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行业下发《2012年烤烟不适用烟叶田间处理工作的意见》,安排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13个省全面开展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确定了1938万亩、545万担的优化处理目标,并将补贴标准由去年每亩60元提高至75元。各产区按照“五个坚持”的要求,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与支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目标,严格工作程序,新一轮的不适用烟叶处理工作正在进入实质性阶段。

  什么样的改革才算是一项成功的改革?成功的改革不仅要顺时、应势,更重要的是凝心聚力。一年多的试点工作证明,优化烟叶结构是促进烟农增收的新途径,这项改革顺农心、合农意。

  国家局提出要努力做到“三个始终”,其中“第一个始终”就是要始终把维护烟农利益放在心上。烟叶生产能否保持稳定发展,烟叶工作水平能否不断提高,关键在于烟农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种烟积极性能否提高。

  仅仅来自云南烟区的数据显示,通过2011年的优化工作,全省烟叶生产量上浮10%左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稳定烟区烟农种烟的压力,有利于推动烟叶生产规模稳步发展,有利于稳定烟农种烟积极性。根据全省近四年烟叶收购等级结构情况分析,结构提升后,2011年全省上等烟比例提高到65%左右,烟叶收购均价增加0.78元/公斤左右,烟农交售收入增加7亿元左右,烟农从中真正得到了实惠。

  正因为有了烟农的支持,优化烟叶结构工作才能继续在烟叶产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优化结构需要“破”的勇气,更需要“立”的眼光。在2012年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上,国家局局长姜成康指出,优化烟叶结构“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标准高,各地务必高度重视,认认真真抓好落实”。随着处理不适用烟叶工作逐渐进入实质性阶段,务必要在关键环节上下真功夫。

  各级产区公司要切实加强领导,扎实开展工作,确保优化结构工作取得实效。要坚持优化标准,严格按国家局下发的处理意见和技术规范要求,在确保烟叶正常生长发育和成熟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留叶,并妥善销毁处理打掉的鲜烟叶;要规范处理流程,各地要统一按照操作流程,把好关键环节,做好田间打叶与上炕、分级和收购三个环节有机结合,提高优化效果,确保稳步实施,增加优质烟产出率;要严格资金兑付,认真落实补贴政策,制定补贴办法,加强补贴资金管理,坚持分环节兑现补贴,及时公示,切实维护烟农利益;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过程控制,防止工作浮于形式、走样变样。

  风物长宜放眼量。

  当烟叶结构矛盾发展成为制约“卷烟上水平”的瓶颈之时,田间处理不适用烟叶无疑是有效之举,在行业“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合力推动下,烟叶产区优化结构的自觉性在不断提高,烟叶结构的提升也在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

  而在未来,单纯依靠处理不适用烟叶还难以达到“治本”的疗效,更持久有效的“药方”还有待在烟叶品种、生产技术上寻求突破,通过引进更加优质的烟叶品种、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来增加优质烟叶产量、提高上等烟比例,我们期待行业在烟叶优化之路上走得更加长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