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睿智之言 谋发展大计

——院士、专家共话“技术创新上水平”

2010-05-19来源:烟草市场

 

朱尊权 烟叶原料利用率低是“卷烟上水平”的一大技术“瓶颈”
 
  国家局提出“卷烟上水平”,怎么上水平?我认为卷烟产品在销量上的提升可能性不大,重点就是要提升结构,提升卷烟产品的品质。现在看来,提升结构的瓶颈在于缺乏好的烟叶,即原料保障的问题。
 
 
        从烟叶生产的数量来看,基本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真正能用在一、二类卷烟生产中的原料并不多。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提升烟叶原料的利用率,我关注的就是提升上部烟叶可用性的问题。
 
  在烟叶生产中,上部烟叶至少占了三分之一的分量,其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质量不够好,质量不好的主要原因在于成熟度不够。如果成熟度改进了,上部烟叶的杂气会减少,香气会进一步提升,不但能够拓宽烟叶的使用范围,而且对于减害降焦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提高上部烟成熟度与质量的技术手段与方法现在已基本掌握。2008~2009年,郑州院和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烟叶公司合作,在河南平顶山等地进行了实验。即采取最顶部的一片叶成熟后,上部6片叶一次采收的做法。实验显示,上部烟叶的成熟度提高了,香气提升、杂气降低的效果非常明显。
 
  影响技术实现的关键在于过时的等级差价政策和烤烟分级标准。
 
  现行烤烟的等级差价是依据数十年前生产每支焦油量在30mg~40mg无嘴卷烟的基础上确定的。中部烟叶的烟碱量约为1.5%,香味浓度合适,是当时卷烟产品首选的烟叶,所以受到工业企业的青睐,价格也最高;上部烟叶烟碱量在2.5%~4%左右,生理强度大,刺激性强,加以内含物质多,成熟度稍差则杂气严重,在当时看来可用性差,所以价格也远低于中部烟叶。
 
  但是,现在的卷烟市场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随着卷烟减害降焦工作的深入进行,烟叶的可用性也发生了变化。中部烟叶用在低焦油卷烟中,其浓度显得较淡。工业要求香味更浓、烟碱含量略高的烟叶为主料烟,以补偿降焦后卷烟产品香味的不足。而成熟度好的上部烟叶因其香气量足,杂气减少,可用性就会显著提高。国际上烤烟等级差价,上部烟早已远超过中部烟。
 
  另一方面则是烤烟分级标准中对“残伤”的定义问题。烟叶生产主攻方向是提高香气质、
 
  事实上,烟叶成熟期产生的残伤,在后期加工过程中很容易清除,留下的叶片都是上好的原料。这些原料因为被列入“残伤”范围,等级和价格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这就是我常说的,泼脏水把孩子也泼掉了。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认为,通过调整烟叶等级差价政策和修改烟叶分级标准中关于“残伤”的定义及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引导提高上部烟叶的质量与可用性。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大品牌卷烟上等烟原料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成熟的上部烟香味浓度大,可以弥补烤烟型低焦油卷烟香味不足的缺陷,有效支撑减害降焦技术的推广,同时也有助于增加烟农收益。
 
谢剑平 主动适应形势 着力“减害降焦”
 
  只要卷烟存在,减害降焦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直以来,行业的技术创新紧紧围绕“降低卷烟危害性,保护消费者健康”这一主线,行业的“减害降焦”也经历了一个从“降焦”到“降焦减害”再到“减害降焦”这样一个不断研究、不断认识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受国际烟草科研发展的影响,行业把卷烟焦油量作为衡量卷烟危害性的主要指标,郑州院的科研立项也紧紧围绕“降焦”这一主线展开研究。我院先后进行了“降低烟叶消耗工程”、“降低烤烟型卷烟焦油综合技术应用研究”、“降焦技术在改造名牌卷烟中的应用研究”、“薄片工程”、“提高白肋烟质量及其可用性的技术研究”等研究,推动了各种降焦技术和低焦油卷烟产品的飞速发展。
 
  2003年,《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的中式卷烟发展方向,郑州院的科研立项开始紧紧围绕“降焦减害”这一主线,在“降低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技术研究”、“卷烟烟气中44种主要有害成分的分析研究”、“低焦油、低CO卷烟产品研制”、“应用中草药开发低危害卷烟”等重点项目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以说,对于推动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卷烟产品开发,提高卷烟产品科技含量,形成中式卷烟产品核心技术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3年,中国政府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行业对中式卷烟特点的理解也更全面,明确提出中式卷烟减害降焦工作应遵循“稳步降焦、重在减害”的原则,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卷烟减害降焦研究领域。
 
  郑州院牵头开展了“卷烟危害性指标体系研究”,首次确定了一氧化碳、苯并[a]芘等7种有害成分为卷烟主流烟气代表性有害成分,明确了行业减害的主攻目标,引领了低危害中式卷烟产品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立项开展了“卷烟辅助材料参数对主流烟气HOFFMANN分析物的影响研究”、“卷烟配方设计对主流烟气7种有害成分的影响规律研究”、“卷烟烟气中主要酚类化合物形成机理研究”、“卷烟烟气中氨和氢氰酸形成机理研究”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在减害降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事实上,降焦在技术上并不存在太大的制约,重点在于消费者对低焦油卷烟的接受程度,从以前的三十毫克降到后来的十几毫克,都经历了消费者逐步接受的过程,但当焦油释放量降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十毫克以下,要满足消费者的吸食习惯将面临比较大的困难。
 
  2009年,“卷烟减害技术”重大专项正式启动,郑州院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基础研究,相信通过产学研合作、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能够进一步丰富中式卷烟减害理论内涵,形成一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减害核心技术,基于这些技术生产的低危害乃至无危害“中式卷烟”在不远的将来或许将会出现。
 
张建勋 减害降焦:理清思路方向明
 
  卷烟减害降焦是烟草行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责任烟草”的具体体现。中国烟草只有通过持续实施科技创新,切实降低卷烟焦油量,减少烟气有害成分,才能提高中式卷烟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层面来看,进一步明确减害降焦的工作方向,理清减害降焦的工作思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过去行业减害降焦工作的进展情况来看,降焦工作可以说相对容易一些,是以物理手段为主的。例如通过对滤嘴、卷烟纸、吸附剂等多种材料与技术的运用,来达到降焦的目的。但这种降焦模式会产生新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当我们把卷烟中的焦油含量降低后,卷烟产品的风格与口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习惯了原有卷烟吸味的消费者就会明显感到吸食卷烟产品的满足感不如从前。如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对卷烟产品的选择性减害,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来说可是难度不小的挑战。因此,我们就要在减害降焦工作中有着明确的阶段性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减害降焦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目前,随着控烟压力的加大,烟草行业要想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条件,还需要加强与相关医学部门的合作,消除社会上对我们烟草行业存有的主观偏见。从一些相关资料来看,剂量是决定某种物质是营养品、药品和有害物的主要分界线。在有限度的条件下,物质对人体来说是营养品。而当剂量超出一定范围,需要平衡其他物质时,它就会变成药品,剂量再超一点就会变成有害物。因此,这就涉及科研方式的问题。在我看来,科学的东西是不能带有偏见的,需要我们加强与相关医学机构的沟通与合作,通过科学的手段,让社会对卷烟产品有更加清楚的了解。
 
罗登山 技术创新上水平应将目光放在“提升产品竞争力”上
 
  国家局提出“卷烟上水平”,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提升国产卷烟市场竞争能力。我说的这个“市场”不仅是国内市场,也包括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工作是方方面面的。因此,“卷烟上水平”,需要集合行业工业、农业、商业、科研等各方面的力量。
  
  郑州院是国家局唯一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面对“卷烟上水平”的要求,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技术创新上水平”。我们的技术创新工作,正是要通过提供更强的科技支撑,提升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从而实现产品竞争能力上水平,这是我们技术创新工作的落脚点。
 
  结合目前国产卷烟产品的特征,科技创新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呢?我认为应该结合国内卷烟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短板”情况开展。“短板”在哪里?我感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卷烟产品的整体风格特征不够明显;二是工业企业使用烟叶的范围比较窄,就是说目前的烟叶有效利用率还不高;三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吸烟与健康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今后的科技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如何提升产品的风格特征,进一步拓宽烟叶的使用范围,积极推动减害降焦,降低吸烟的危害。
 
  如何彰显产品特色?我认为主要是保障原料的特色化和工艺的特色化。从我负责的工艺工作角度来讲,主要就是要通过合理的工艺加工来充分发挥烟叶潜在的使用价值。至于拓宽烟叶原料使用范围,一方面,要通过农业环节,提供更多优质的烟叶,另一方面从工业来讲,也要进一步拓宽烟叶的使用范围,缓解重点骨干品牌对原料的依赖程度。在这两个方面,技术创新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减害降焦工作的难点在哪里?可以说,单纯的减害降焦本身并不是很难,比如降低焦油量的问题,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将焦油量降到很低的程度。但问题在于,减害降焦之后,产品的特色还能不能保证?消费者能不能接受?这是个难点。同时,下一步,还应该围绕减害降焦的实用性技术,开发一些有实际应用效果的减害降焦技术,开发一批低焦油、低危害、高香气的卷烟产品。
 
  作为科研单位,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在“提升产品竞争力”上,积极了解国际烟草科研的前沿动态,瞄准我们行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使我们的科研选题进一步上水平。同时,要在课题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组织管理进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技术创新上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