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基地建设的湖南模式

2010-04-30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李倩 李锋

  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烟叶基地建设座谈会上,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指出,推进烟叶基地建设是卷烟上水平的需要。对工业企业来说,烟叶基地建设是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基础,是形成核心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赢得主动、形成优势的重要机遇。

  作为第一批烟叶基地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湖南中烟的烟叶基地建设之路。

  在“两烟”生产过程中,烟叶原料供应无法满足品牌实际需求的矛盾已成为行业推进“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如何处理好品牌需求与原料保障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变得更为和谐与紧密?经过多方位的尝试之后,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建设以品牌需求为导向的烟叶基地!

  作为第一批烟叶基地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近年来,湖南中烟始终将原料保障作为战略性基础工作来抓,注重通过加强烟叶基地建设来增强原料的保障能力。通过“三个落地”、“四个到位”、“四个转变”,湖南中烟目前已基本形成“白沙”、“芙蓉王”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格局,优质烟叶供应渠道更加顺畅,基地原料满足品牌需求的能力日渐增强。

  湖南模式,为行业烟叶基地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根本方法:三个落地

  1975年,“白沙”正式投产。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白沙”以其独特的口味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品牌规模日益扩大,但是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成为制约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上世纪80年代末,敢为天下先的湘烟人开始了烟叶基地建设的探索。在多年的实践中,他们将“三个落地”作为推进烟叶基地建设的主要抓手。

  ——将品牌需求延伸到烟田,推进品牌落地。

  “对湖南中烟来说,建设烟叶基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昌贡如是说。

  为确保烟叶原料适应品牌需求,湖南中烟根据品牌发展规划制定了原料发展规划,进而制定了烟叶基地建设规划,将品牌的需求延伸到了烟田。

  在推进品牌落地的过程中,湖南中烟积极参与新烟区开发和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不断优化烟叶基地布局。

  根据烟叶基地自然生态条件和烟叶生产质量状况,以及轮作要求,湖南中烟先后调整了3个烟叶基地的布局,并增加了云南保山丙麻、临沧爱华两个新烟区基地单元。

  2007年~2009年,湖南中烟以“K326”、“红花大金元”、“KRK26”、“韭菜坪2号”、“贵烟4号”等品种为重点,围绕“清甜香润”、“清甜香”、“焦甜香”、“浓香”等不同风格特色研究,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重庆等省市参与开发特色优质烟叶。

  根据不同品牌的风格特色,湖南中烟明确了对原料的质量需求:对“白沙”来说,重点突出其烟香复合谐调的特点,原料选择定位于多产地、多品种、多香型、多部位、多等级,实行模块化配方,以充分发挥烟叶各部位的作用。而对“芙蓉王”来说,则突出其自然本香,在原料选择上要严格选择产地,以保证所选烟叶部位准确、批量均衡。

  ——推行单元化生产模式,推进基地落地。

  浏阳,是湖南中烟建立的第一个烟叶基地,包括永安、沙市、北盛3个基地单元。

  “早在1998年,长沙卷烟厂就与浏阳开展了烟叶基地建设工作。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浏阳烟叶基地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特别是近两年来,单元化生产模式的推行,使烟叶生产的针对性更强了。”浏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副经理李帆向记者介绍了浏阳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的建设情况。

  湖南中烟推行的单元化生产模式,以5万担为一个单元来组织生产。采取这种模式后,一个单元一个品种,一个单元一套种植技术方案,这对于开发特色优质烟叶品种、转变生产组织模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了浏阳,湖南中烟还根据品牌的定位,将一些适宜的生态区域确定为烟叶基地。目前,联办基地已遍布云南、贵州、四川、湖南、重庆、湖北、安徽、广西、陕西、吉林和辽宁等全国11个省的38个地级市。

  ——优化整合人力资源,推进人员落地。

  成志军是湖南中烟烟叶原料部基地科的一名技术员,他的主要工作是驻扎浏阳基地,为那里的烟农提供烟叶生产的技术指导与服务。而在此之前,他是湖南中烟技术中心的一名配方研发人员。

  “以前,我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卷烟配方,对烟叶生产环节一知半解。同样,负责烟叶生产的同志对卷烟配方也不了解。”成志军说,“后来,公司将不同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整合,并进行了系统培训。‘归队’后,所有技术人员共同研发、共同参与烟叶生产,真正形成了合力,无论是卷烟配方还是烟叶生产都更具针对性,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目前,湖南中烟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专业技术队伍,直接从事烟叶基地技术研发和推广的专业人才6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5名,高级农艺师4名。

  按照“合理分片、统筹管理、重心下移、形成网络”的思路,湖南中烟采取了基地人员、品质检测人员、调拨人员“三员联动”的办法,在基地单元推行,以进一步保证烟叶品质。目前,常驻基地单元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达97人,保证了一个基地单元有1~2名驻点技术员。通过“三员联动”,湖南中烟参与介入基地单元的生产、收购、工商交接全过程,促进了工作环节与烟叶链条同步对接,培养了一批既懂烟叶生产,又懂质量检验和调拨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湖南中烟还聘请了云南烟草科学研究院、贵州烟草研究所、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青州烟草研究所和湖南农业大学等作为技术依托单位,以项目捆绑的方式,加强高效协同。这些技术依托单位长年派出驻点专家25名,重点开展特色品种选育和特色优质烟叶开发。

  措施保障:四个到位

  “付大姐,间苗的时候应让育苗盘内烟苗间的距离保持在6厘米~8厘米。”2月23日,记者在浏阳市永安镇永安村采访时,遇到成志军正在指导烟农付秀花如何间苗。

  今年2月19日,大年初六,成志军就来到了浏阳烟叶基地,指导烟农育苗,一直忙到现在。

  “一年中您有多少天在基地?”记者问道。

  成志军笑着说:“我的工作就是在浏阳烟叶基地指导烟农的烟叶生产,因为烟叶生产是项季节性很强的工作,所以一年365天,我有近260天在基地。”

  在湖南中烟,像成志军一样的基地驻点技术人员还有很多,他们与产区公司的技术人员协同作战,密切合作,有效地保障了原料品质。

  ——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确保技术到位

  以培训交流为主要手段,传递品牌需求。湖南中烟在邀请部分产区公司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观“白沙”、“芙蓉王”的特色工艺生产线的基础上,还先后在禄丰、会东、浏阳等地组织了五期以品牌风格、卷烟配方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将品牌对原料风格特色需求有效地传递到了产区。

  以技术合作为纽带,推进技术创新。为提升基地烟叶质量水平和优质烟叶使用水平,彰显基地烟叶特色,湖南中烟加强与商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共同研究科研专项课题,在保持烟叶质量风格、改善香气质、提高香气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加强特色品种培育,积极承担工业验证。湖南中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烤烟新品种“湘烟2号”(HC9511)已于2009年10月通过全国烟草品种委员会的审定,“CY9506”也已通过国家局组织的农业评审。同时,他们还积极承担“KRK26”、“云烟97”、“韭菜坪2号”、“南江3号”、“兴烟1号”等品种的工业验证。

  谈到技术指导,成志军介绍说:“在指导烟农烟叶生产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生产实用技术的培训。通过课堂讲理论、田间看现场等方式,重点对烟叶生产中存在的大水大肥、烤得黄、烤不香等问题,分期分批对烟农和烟技员进行培训,改变了烟农重产量、轻质量,凭经验种烟的习惯,有效提高了烟叶生产技术到位率。”

  ——坚持“特色优质”,确保质量到位。

  烟叶基地建设是否取得实效,关键看生产的烟叶质量和风格特色能否满足卷烟品牌的需求。对此,湖南中烟以“特色优质”为重点,根据烟叶质量分析结果,对照质量目标,做好质量评价与技术诊断分析,并制订改进方案。同时,形成基地单元烟叶质量年度评价报告,建立质量数据库,及时向基地和技术依托单位反馈信息。

  “我们力图将GAP管理理念(GAP,即良好农业规范,这是一种适用方法和体系,通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来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贯穿烟叶生产全过程,在烟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实现全程标准化、可控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了烟叶原料的质量和安全性。”湖南中烟原料供应部负责人说。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2009年,湖南中烟完成2008年度的烟叶质量评价报告38份,特色烟叶质量评价报告10份,为基地产区公司提供烟叶常规成分数据69798个,为产区公司提升烟叶生产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完善管理体系,确保管理到位。

  在完善基地管理架构方面,湖南中烟成立了专门的烟叶基地管理委员会,每年召开1~2次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基地发展规划、质量改进措施等重大事项,具体执行和落实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在部分重点基地单元,湖南中烟还与产区公司、科研单位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共同推进基地单元建设。

  在优化基地管理流程和制度方面,湖南中烟将基地管理纳入了ISO9000体系管理,制定了《基地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等规范性文件,用制度指导和规范烟叶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

  湖南中烟人深知,只有机构和制度保障,还不足以实现对烟叶基地的全方位高效管理。为提升烟叶基地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他们又开发应用了原料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对基地烟叶实施购销衔接的过程中,实行实时数据传输,实现了内部的计划管理、调拨进度、复烤加工、质量水平、烟叶运输和库存使用的全程控制,有效提升了整个原料供应链的管理水平。目前,该系统正在向生产环节延伸,对产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基本烟田信息、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生产调拨信息、质量信息等进行综合集成,以实现与烟叶基地的信息互通。

  此外,湖南中烟还推行了基地烟叶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闭环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为尽快提高烟叶质量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确保考核到位。

  要想真正确保技术、质量、管理的到位,关键靠人。而如何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基地建设工作中呢?考核是关键。

  湖南中烟强化内部绩效管理,制订了《基地联动人员绩效考核方案》。《方案》规定,在烟叶生产期间,业务员参与基地烟叶生产工作,30%的目标管理奖励与基地烟叶生产情况挂钩;在烟叶调拨期间,基地技术员协助烟叶调拨工作,30%的目标管理奖励与基地烟叶调拨挂钩。这样一来,既推动了工作开展,又提高业务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搭建起了烟叶生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平台。

  同时,湖南中烟还与产区公司、科研单位联合制定了《技术依托单位科技合作管理办法》,对技术依托单位人员的考核。通过对技术依托单位及其驻点的农艺师实行资质管理和工作目标考核,确保了技术服务到位。

  理念思路:四个转变

  随着行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湖南中烟的烟叶基地建设思路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行业“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湖南中烟从追求烟叶基地的数量到注重建设质量,从“大基地”变为小单元,管理更加精细,烟叶质量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能够满足品牌发展的需求。

  说到变化,浏阳沙市镇中州村高标合作社社长李武金有着深刻的体会:“以前,一个人只种三五亩烟叶,比较分散,劳动工具主要靠牛,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烟叶质量也不高。从湖南中烟在这里办烟叶基地开始,我们无论是种烟水平还是烟叶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现在一个人种20亩烟叶不成问题。这不,我们成立的高标合作社就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物。高标,其实就是高标准的意思。”

  据李武金介绍,现在中州村的烟叶生产已呈现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烤烟种植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烟农的收益也比以前大大提高了。

  2009年,湖南中烟和云南省局(公司)就烟叶分级精选交验一体化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该模式在推进农工商协同,实现减工降本增效,缩短烟叶链条,提高烟叶配方利用率等方面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烘烤工场分选,增强了烟农和基层技术人员对品牌质量需求的直观感性认识,也为解决“芙蓉王”多次选叶以及控制劳动用工风险等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从注重结果向全过程参与转变,从单个基地建设向“四位一体”转变,从购销关系向战略合作伙伴转变。实践证明,在烟叶基地建设过程中,湖南中烟的积极参与和深度介入,逐渐使“湖南中烟需要什么烟叶,我们就生产什么烟叶”这一理念成为各烟叶基地的共识。

  在“三个落地”、“四个到位”模式的推动下,湖南中烟的烟叶基地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品牌定位更加准确,烟叶的风格特色更加突出,有力地保障了“芙蓉王”、“白沙”品牌对优质原料的需求。

  湖南中烟未来的烟叶基地建设必将呈现“基地共建、生产共抓、资源共享、品牌共创、发展共赢”的良好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