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烟叶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国家局提出,要把四川省“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
如何发展四川的特色优质烟叶?
“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是提高烟叶生产水平最有效的途径,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四川烟叶的发展。”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龚锦华如是说。
今年以来,四川省局(公司)以建设特色优质烟叶基地为突破口,围绕国家局“烟叶防过热”和“严格控制、适度从紧”的烟叶工作方针,积极转变烟叶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为支撑的特色优质烟叶发展之路。
沃土工程:赢在起跑线上
这两年,烟农李元忠逢人就说自己“长见识了”。李元忠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龙茂村的“资深”烟农。这几年,烟叶技术的推广着实让李元忠长了见识。
“都说种田不用粪,等于瞎胡混。可光知道要用粪还不够,用多用少还是个大学问。”李元忠笑着说。据李元忠讲,现在他的烟田是沃土工程的试验田,享受的是“套餐服务”。
沃土工程、施肥套餐、土地医生、平衡施肥……记者在四川采访时,发现这些充满科技意味的词语经常挂在烟农的嘴边。
“沃土工程的目的是改良土壤结构,实现用土与养土相结合,以土壤的可持续发展来保证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四川省局(公司)烟叶生产经营管理部经理吴纯奎向记者介绍说。
由于不注意保护土壤,前些年四川的部分种烟土地出现了“富营养化”的现象。为了培育品质稳定的优质烟叶,四川省局(公司)今年在烟区开展了“沃土工程”,还聘请了“土地医生”。这些“土地医生”的来头可不小,全是各地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
每年大田施肥前,各烟区烟草部门按“百(亩)里挑一”的原则,先采集土壤样本,送到“土地医生”那里进行“土壤体检”。然后根据“土地医生”开出的配方,将复合肥、有机肥、生物菌剂等混合制成烟叶专用肥料,对大田按“套餐制”供应,实行“一亩一袋、一株一杯”定量施肥,以达到平衡土壤养分,满足烟株正常生长的目的。
2009年,仅凉山州就生产了13个自主配方的烟草专用复合肥。
在科学使用肥料的同时,“沃土工程”还通过大量种植光叶紫花苕等绿肥作物,改善烟田的土壤结构,提高烟地肥力。目前全省种植绿肥和实施轮作的烟田面积总计105万亩,达到预留面积的78%。
“现在人们都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我们的烟叶种植也讲究‘营养’均衡合理,只有‘营养’均衡了才能培育出风格特色稳定的烟叶,才能为工业企业提供优质产品。我们的烟叶生产要赢在起跑线上。” 四川省局(公司)副总经理杨永法说。
信息一体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小小卡片,轻轻一刷;交烟这事,全部靠他;时间地点,一个不落;吱吱带响,烟款到家。”
这是记者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采访时听到的一句顺口溜。“小小卡片”指的是当地烟草部门与金融部门合作为烟农办的金叶银行卡。现在达州的烟农交烟,只要到烟站刷一下自己的卡,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交烟时间、地点、烟叶款数目等信息,大大方便了烟农。
“一卡通”仅仅是四川省局(公司)建设的“烟叶生产经营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项目”7个方面中的一个。据介绍,“烟叶生产经营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项目”涵盖了烟叶生产的计划、合同、生产、收购、结算、调运、销售、复烤全流程。
如果把烟叶生产经营信息化建设比喻成一列火车,那么烟叶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信息系统就是一段段铁轨。
四川省局(公司)自1992年起着手信息化建设,截至2008年,已建成7个与烟叶生产相关的信息系统。眼看铁轨越来越多,但列车却始终跑不起来。究其原因,四川省局(公司)发现,各系统虽然对四川烟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们都是独立的。各环节信息“各自为战”,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在最后的信息汇总环节上,无法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无法满足四川烟叶发展的需要。
“一尺不通,万丈闲置。”要实现烟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信息共享。2008年底,四川省局(公司)在全国率先建设“烟叶生产经营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项目”,由烟叶、信息、财务等9个部门成立了项目组,历时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项目的调研、开发和测试工作。通过搭建一体化技术平台,全系统实现了数出一门,各项数据纵向畅通、横向贯通,最终实现了全省烟叶生产经营“业务流程电子化、数据采集自动化、信息处理网络化、行业监管信息化”。
目前,烟叶生产经营信息化建设在四川逐步走向深入。凉山州局(公司)烟叶收购工作已全面推行电子结算,烟叶资金电子支付比例达到100%;宜宾、攀枝花市局(公司)全面推行了烟叶种植电子合同,烟叶生产计划实现了在线分解。
“‘烟叶生产经营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烟叶生产和经营环节的信息对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吴纯奎说。
循环经济:打造以烟叶为主的种植模式
“来早喽,来早喽!再过十几天,田里的蒜薹就能收了。到时候,炒一盘蒜薹炒肉丝,可比我摆啥子都强!”邱富国对记者笑着说。
邱富国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麻栗乡大坝村的烟农。记者见到邱富国时,他正在和烟站的技术人员谈论着今年蒜薹的价格,盘算着自己20亩蒜薹的收成。
这两年,种蒜让邱富国尝到了甜头。据邱富国介绍说,以前因为缺水,村里人一般种完烟叶种苞谷。这几年,烟草部门在当地修建了烟水配套工程,村民开始尝试种蒜。
“一亩地的苞谷也就卖1000多元钱,而蒜薹能卖到3000多元,能多收2000多块呢!”邱富国说。
“别小看了烟蒜种植,这里面的科技含量可不低。前期的试验就不说了,我们推广了远红外地膜、节水灌溉、平衡施肥、生物除虫等技术,同时还通过‘烟叶生产经营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对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进行了信息化管理。”吴纯奎介绍说。
“种完烤烟种蒜,长出的蒜薹不仅不容易得病,而且还能比一般蒜薹提前上市一个周左右,价钱自然也高。同时,种蒜对种烟也有好处,可以改善土壤,提高烟叶抗病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德昌县德州烟站站长邱富东说。
如今,凉山、攀枝花、泸州等烟区兴起了“烤烟+蒜薹”、“烤烟+毛大麦”、“烤烟+早豌豆”等新型种植模式。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有效解决了以往种植时间冲突、种植技术落后的问题,对于稳定烟叶生产、提高农民的综合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四川省局(公司)按照“生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技术保障特色”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优质生态烟叶,烟叶布局逐步向生态优良、土地富余、基础扎实的地区转移。为了稳定烟叶种植面积、提高种烟土地的比较效益,四川省局(公司)积极指导各地市(州)局(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的环境及水土资源,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凉山、泸州等地建立了立体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形成“烟-畜-沼”循环经济模式。在攀枝花的米易县,新的农业经济模式还推动了新能源技术的普及,一些烟叶生产基地建立了太阳能、沼气、煤炭、秸秆、电五种能源可相互转换的集中供热烘烤工场,为促进烟叶烘烤能源变革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