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情况

2009-03-04来源:烟悦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人口约3600万,经济水平位于全国中上,2007年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位。福建是我国最早引入烟叶种植的省份之一,种植烟叶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全国优质烟叶重点产区。目前,烟叶种植主要集中在闽西北的龙岩、三明、南平三个地区,年产量接近300万担。烟叶不仅是烟草行业的基础,更紧紧联系着千家万户辛勤劳作的烟农。近年来,福建烟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反哺农业”的方针、历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三农”工作的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国家烟草局“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烟草行业共同价值观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加快海峡西岸先行区建设”的要求,以“建设海西、责任烟草”为己任,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烟区政治经济发展、维护广大烟农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积极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努力发挥烟草部门的体制、资金、技术优势,切实做好服务烟区“三农”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大力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烟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现代烟草农业以“一基四化”,即“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为主要内容。完善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既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首要物质条件,也是闽西北广大农民长久以来的期盼。2005年,国家局提出在全国烟区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福建烟草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制定了福建省基本烟田和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的五年规划。根据福建雨水较多、山多地少的气候及地势特点,以“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为标准,把农田水利设施、田间机耕路和密集式烤房作为建设重点。针对烟基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量大、环节众多、工作复杂的情况,率先在全国提出规划立项以我为主、资金拨付以我为主、竣工验收以我为主的“三个以我为主”原则。坚持抓好工程质量,制定了烟基建设的《规划设计大纲.建设工程标准.施工技术规定》,并自主研究推广了许多先进实用的施工技术;坚持抓好资金安全,制定了烟基建设的《概预算编制办法》、《项目资金补贴办法》和《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管理办法》,从流程和制度上加强资金监控;坚持抓好廉洁自律,省局和省监察厅联合下发了《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工作意见》,制定了“十不准”纪律。这些措施的推行,实现了烟草部门对烟基建设的全程参与、主导和全程管理、监督。2005—2007年,福建烟草投入建设项目补贴资金16.26亿元,在全省3个烟区27个产烟县(市、区)291个乡镇建设基本烟田117万亩,完成烟田基础建设项目13884个,新建密集式烤房35618座,改建热源外置式密集式烤房5308座。烟田基础设施项目中:水坝1204座、沟渠6706条共5143公里、管网68条共81公里、电灌站工程131座、防洪堤423处共55公里、河道清理11处;土壤改良1858处、田间道路2792条共2121公里、简易桥梁669座、水窖3907个、水池7个、机井3个、水塘12处,受益农户46.53万户。烟基项目的建成,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2006年全省的特大洪涝灾害中,通过烟基工程及时排水,减少烟叶洪涝灾害损失近20万担,挽回烟农直接经济损失近2亿元。项目所在地及项目功能辐射到的其他农田和农民同样受益。龙岩长汀濯田“千工陂”的重修,解决了1.42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圆了革命老区人民数十年来的梦。省局挂钩扶贫村宁化县坪埔村通乡公路的建设,使该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而密集式烤房的推广应用,使得每年通过节约能源、提高烘烤面积和烘烤质量,可以帮助农民增加产值5000多万元。由于烟基建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受到了烟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的一致欢迎,被地方百姓誉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心工程,被省委省政府列入《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
        在五年规划接下来的两年里,福建烟草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成既定的5年内投入30亿元补贴资金、建设200万亩基本烟田、5万座密集式烤房的规划,并将与地方国土部门合作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共同建设高标准农田。
 
          二、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做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先行区”的要求,福建烟草立足自身特点,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作为建设海西求先行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将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的理念推广运用到日常烟叶生产中,普遍提高烟叶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开展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深入挖掘“一基四化”的内涵。
        (一)以发展适度规模为方向,加快规模化种植。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走规模种植的道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趋势进一步加大,产生了部分闲置土地,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有利条件。福建烟草抓住这一契机,依靠政府协调、行业政策扶持等措施,引导烟农实现适度规模种植。2006—2008年,全省烟农总数分别为12.5、9.9、9.6万户,户均种植面积分别为7.3、8.7、10.7亩。户均规模水平的提升,直接带动了烟农经济效益的提高,三年来烟农户均售烟收入分别为9559元、13414元、20103元,年均增幅达到37%。
        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化效应,福建烟草立足福建山多地少和雨水较多的实际,把适度规模作为规模化种植的发展方向,确定了全省规模化种植的阶段性目标:50亩以上的面积占10%,30—50亩的面积占10%,20—30亩的面积占50%,20亩以下的面积占30%,从而实现户均种烟20亩的目标。主要措施:一是重点发展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职业烟农队伍。特别是15—30亩左右的烟农,以便为今后的烟田轮作、机械化耕作、密集式烘烤等打好基础。对15亩以上大户采取了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优先审批建立密集式烤房等扶持政策。2008年,15亩以上大户达到2.2万户,面积45.5万亩,占烟叶种植总面积的44%。下一阶段,福建省将继续加强引导烟农将种烟面积与密集式烤房进行配套,培养一大批户均1座密集式烤房、20亩左右面积、种烟纯收入万元以上的烟农大户。二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切实尊重农民意愿,有效地发挥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引导作用,主要以烟农自主调换、租赁为主,逐步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集中流转。三是对创新烟农组织形式进行积极尝试。试行了烟叶生产的单元化管理、组建“一社五队”、烟叶生产联合体、烟农协会等。例如,武夷山试点采用单元化管理模式,由若干户烟农组成的生产单元,在生产管理、政策奖励、协作分工等方面开展单元(组)之间的考核评比、生产竞争等活动,有效地调动烟农的生产积极性。三明烟区组建“一社五队”运作模式,即依托烟叶生产合作社组织育苗、机耕、植保、烘烤、预检分级等专业化服务队伍,提高烟叶工作的专业化分工服务水平。南平浦城采取烟叶生产联合体,在烟农自愿的基础上,将烤房和田块相对集中的10—15户烟农组成一个烟叶生产联合体,推举产生联合体组长。联合体采取六统六分的管理形式:统一规划田块、分户种植管理;统一烟田机耕,分户整畦起垄;统一采购物资,分户领取施用;统一技术培训,分户督促落实;统一防治病害,分户承担成本;统一售烟时间,分户入库结算。
       (二)以提高科技水平为重点,推进集约化经营。
        科技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第一生产力。福建烟草力求通过各类先进技术在烟叶生产中的运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强实用技术推广。2006年,省公司制定了《福建省烟叶生产技术规范》,对良种生产、育苗、烟田轮作、土壤改良、大田生产、病害防治、烘烤等各个环节的成熟技术进行了规范与统一,并对烟区技术推广应用程度进行考核。全省在土壤改良、漂浮育苗、湿润育苗、平衡施肥、上部叶带茎烘烤等成熟技术的推广运用中取得较好成果,密集式烤房新材料研究应用也取得一定进展。这些实用技术的推广,有效地提高了烟叶劳动生产率和烟叶质量。二是加大烟叶科技研究。充分发挥全省烟草科技队伍力量较强的优势,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省烟科所为龙头,整合3个烟叶产区科研分所和17个县级烤烟试验站的科研资源,并与行业内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对烟叶生产的基础性、战略性课题加强研究。“十五”时期以来,福建省先后获得国家局科技进步奖7项,授权和申请专利十多件。目前,全省正开展7项国家局科研项目和19项省局科研项目研究。三是努力提高烟叶生产机械化水平。机械化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更是提高烟叶生产劳动效率,促进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化分工,实现烟叶生产减工增效的主要手段。针对福建农田地块小、分散广的特点,福建烟草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符合福建烟区需要的小型农机具。坚持自主研发与兄弟省合作攻关相结合,与国内外引进相结合,与不断改进完善相结合,在电动剪叶机、起垄施肥覆膜一体机、培土机、小型编烟机的研发推广上取得较好的成果。运用电动剪叶机,三人作业一天可剪1000亩左右的烟苗;运用起垄施肥覆膜一体机和培土机,一天可以作业8—10亩;运用编烟机,编烟效率是人工编烟1.5—2倍。下一步,福建烟草将加大对烟叶生产机械化研究、推广的力度,力求在改善烟农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减少因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烟叶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以推进减工增效为关键,深化专业化分工。
        专业化分工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趋势。烟叶生产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生产环节多,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劳动技能不高的问题成为制约烟叶生产质量进一步提高,影响烟农种烟效益、稳定烟叶规模的突出矛盾。为此,福建烟草积极探索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专业分工服务体系。一是实行专业化机耕。全省以县为单位,成立机耕队,负责稻草回田、石灰和白云石粉溶田、烟田翻耕和起垄工作。机耕队服务由烟草站统一管理,有效解决了各乡镇、各村之间起垄价格不一、起垄质量不平衡等问题。2008年全省推广统一机耕作业面积近85万亩,占种植面积的83%。二是实行专业化育苗。积极引导有文化、懂技术、有资金、会管理的烟农从事专业化育亩,提高专业化育苗水平。2008年福建省推广专业化育苗面积达96.32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4%;商品化供苗面积达54.15万亩,占种植面积的53%。三是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省建立12个分层次病虫害预测预报点和全省病虫害防治联网专家会诊平台。由烟草公司统一配套病虫害防治药剂给植保专业队,专业队根据烟草公司病虫害测报信息,在烟技员的指导下进行防治。实行统防统治可提高烟草病虫害的防治效率、效果,确保用药安全,据统计,每亩可省1.5个工。四是实行专业化烘烤。积极探索多种途径,组织引导烘烤能手为烘烤水平较低、烤房性能较差的烟农提供专业化烘烤。形成了“自备燃料、委托烘烤、收取烤费”和“种烤分离、统一定价、技术承包”两种专业化烘烤模式。五是实行专业化分级。烟叶收购有一整套国家等级标准。福建烟草通过技术培训和相关考核,组建专业分级队伍。在烟农自愿的基础上,将分级技能差农户的烟叶交由专业队伍分级,提高烟叶等级纯度,增加烟农收入。
        (四)以实现规范高效为目标,加强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是提高现代烟草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规范经营、提高效率的重要支撑,对于改造传统烟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历来重视烟叶工作信息化建设,早在2000年,全省就完成了烟叶管理信息系统的省市县站四级联网。2006年自主开发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并与知名IT企业中软国际公司合作成立了中软海晟信息公司。2007年借助中软海晟公司信息支持,全面实现电子合同、电子结算、专家平台、烟叶物流、物资管理等信息化管理,为烟叶生产经营的远程管理、实时监控提供了技术保证。依靠信息技术,福建烟草统一了烟叶收购调拨流程与操作标准,建立“一打三扫”信息管理系统,为2007年率先在全国全面开展烟叶原收原调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开展原收原调过程中,福建烟草通过对烟草站收购来的烟叶进行打包扫码,为每个烟包提供唯一的身份数码标识,在站点调运出库、中心仓库入库和销售出库三个环节进行扫码,建立烟叶从收购到向工业企业销售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对于加强烟叶收购等级质量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原收原调实行后,经国家局多次检查,福建省烟叶等级合格率达到73.8%,其中,收购等级合格率达到76.7%,工商交接等级合格率为70.8%,居全国前列。
        为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管理,今年福建烟草又对现有的烟叶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建设全省统一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包括烟叶生产、电子合同、生产产情分析、烟叶收购、烟叶物流、烟叶资金在线结算、烟叶调拨、烟叶技术交流平台、烟叶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等9大信息管理模块,将进一步发挥“专业服务、技术指导、信息反馈、廉政监督”的作用,实现烟叶生产全程信息贯通。目前,该平台开发已经基本结束,正处于应用测试阶段。
        同时,福建烟草还大力加强信息化在一线岗位的普及应用。省公司制定了《加强烟叶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每个基层烟草站至少要有6台以上电脑,有条件的地方每名烟技员配备1台电脑,并强化基层从业人员烟叶信息化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烟叶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以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要求。
        (五)以探索经验总结方法为目的,启动现代烟草农业试点。
        去年国家烟草局领导在视察福建省烟叶工作后,首次提出现代烟草农业的理念,认为福建具备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条件。这对福建烟草是巨大的鼓舞。福建烟草按照“一基四化”的重点,启动了全省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全省建立省市县三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31个,示范面积3.3万亩,试点烟农2054户。试点工作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烟用小型农业机械开发应用、发展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试点村土地流转面积2.28万亩,占示范面积的69%,户均规模达16亩,比全省户均水平高出5.3亩。试点用工和传统相比,在育苗、起垄、喷药、编烟、运输等环节可减少用工6.3个,烟农每亩可增效126元。
 
        三、健全完善烟农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广大烟农根本利益
        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福建烟草连续多年开展“关爱烟农,共同发展”活动,通过服务好烟农,维护好烟农的根本利益,帮助烟农勤劳致富,共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建立生产经营规范化管理体系。省公司制定了《福建省烟叶生产经营管理规范》,对烟叶生产管理、烟叶购销管理、烟用物资管理、烟叶信息管理、烟叶财务管理、绩效考评六大类业务的24项流程进行了全面优化,规范了烟区烟草部门生产经营行为。二是建立烟叶生产物资服务体系。对事关烟叶生产的大宗烟用物资,以市公司为单位集中比质比价采购;制定了烟叶生产物资供应实施方案,规范供应流程和管理办法。2006—2008三年,全省在种子、地膜、肥料、煤炭、科技推广、特色品种补贴等方面对烟农的价外补贴、扶持分别达2.57亿元、2.78亿元和4.98亿元。三是建立烟叶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全省组建了一支3276人的烟叶技术员队伍,日常驻村为烟农提供种烟指导与服务。加强烟农技术培训,对烟农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烟农,制定分类指导及服务方案。特别是在育苗、移栽、采收、烘烤、分级等关键环节,烟技员根据技术方案要求和烟农类别对常规技术、先进实用技术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分别进行培训,使烟农熟练掌握生产技术。贯彻国家局“流向合理、相对集中、方便烟农、有利管理”的原则,福建烟草根据烟叶产量规模建设标准化烟草站,以便利服务烟农。“十一五”期间,全省将整合成200个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环境良好、管理高效的标准化烟草站,50个烟叶收购点。有条件的地区积极设立烟农文化服务站,在加强烟农技术培训的同时,对烟农开展文化知识普及,丰富烟农精神文化生活。全省各地还通过与电信、移动、广播电视等部门合作,建立服务热线电话、服务联系卡等方式,及时为烟农提供多渠道、多途径、便捷周到的服务,帮助烟农及时解决种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烘烤期间各地相应成立烘烤指导“110”或烘烤指导联动队,加强了对烟农的就近指导。四是建立自然灾害预防救助体系。建立覆盖全省的人工增雨防雹减灾系统,制定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应急处理方案,设立救灾专项补贴资金,帮助烟农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6—2008年,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748.6万元,开展人工防雹作业582次,发射炮弹4534枚,受益烟田面积累计157.8万亩,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烟区烟农的雹灾问题。在救助烟农暴雨和洪涝灾害方面,2005、2006两年全省分别投入救灾资金5000多万元和3000多万元。五是建立病虫害防治体系。在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开展统防统治的同时,指导烟农搞好田间卫生,科学用药,达到控病减害的目的。据统计,今年全省花叶病发病面积3.4万亩,比去年减少了51.5%;青桔、黑茎病的发病面积为3.04万亩,比去年减轻了69.2%。六是建立科技成果推广体系。除了推广各类实用技术,还大力加强烟草新品种推广。自主研发出闽烟7号新品种,并在全省大力发展以翠碧一号名优品种为代表的福建清香型特色烟叶,以提高福建烟叶的市场竞争力。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翠碧一号已经从以三明烟区种植为主向全省普遍种植转变,今年种植面积达27.5万亩,收购量达73.7万担,超过全省烟叶总量的四分之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烟区广大烟农和烟草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福建烟叶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2006—2008年,全省收购烟叶分别为223.75万担,236.27万担和286.66万担,烟农售烟收入分别为11.94亿元,13.28亿元和19.38亿元,实现烟叶税分别为2.63亿元,2.94亿元和4.26亿元。烟叶产业成为了闽西北地区财政的主要来源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11月份视察福建工作时,对福建烟草建设烟农文化站,帮助烟农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质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对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批示:“要宣传一下省烟草系统在服务基层、带动企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效。对福建省烟草系统广大职工的贡献要充分肯定。”省长黄小晶同志批示:“烟草专卖局主动融入海西区建设,抓好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开了个好头。”领导的重视,增强了福建烟草抓好烟叶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福建烟草将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十七届三中全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带来的重要契机,继续抓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