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烟区探索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纪实(一)

把规模化种植与优化布局结合起来

2007-11-26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张红
      编者按 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努力实现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战略要求,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创新,从宏观领域制定战略措施,从微观层面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从今天起本报陆续刊发湖南烟区探索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工作纪实。
 
      谈起全省烟叶规模化种植,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副局长张志刚首先列举了一组数据:今年全省种烟面积10亩以上的农户有1.95万户,占全省烟农户数的14.89%,种植面积37.64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39.75%。13个产量500吨以下的产烟县的烟叶计划今年被取消,烟叶种植分布在10个市州、42个县、13.13万个农户,比去年分别减少4个市州、13个县和4.93万个农户。
      湖南对于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和优化布局的高度重视,源于行业发展的需要。正如张志刚所言:“重点骨干卷烟品牌集中度逐步提高,要求持续提供批量风格一致、品质一致、水平相当的烟叶,而零星分散的烟叶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卷烟工业大品牌的规模化生产要求,只有以现代生产方式发展烟叶生产,才能适应卷烟品牌的发展。”
生产布局被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2004年9月,一场包括烟区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宜烟耕地资源、生产布局等情况的调查在湖南各烟区展开。通过详细分析各产烟区烟叶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主要障碍因素,湖南省局(公司)制定了烟叶产业发展的5年规划。
      5年规划中,“优化生产布局,提高烟叶生产集中度”的工作思路被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湖南省局(公司)党组对全省烟叶生产布局作出相应调整,提出“稳步拓展湘南,重点发展湘西,相对稳定湘中”的烟叶生产发展构想。推行计划资源的市场化管理,也就是说有市场订单才安排计划,按照市场要求组织烟叶生产,进一步把烟叶计划向自然生态条件优、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产区集中。
      “我们坚决压缩1000吨以下的乡镇,着力发展以种植烟叶为主的重点县及乡镇。”张志刚向记者介绍,“在烟叶计划安排、技术指导服务、科研项目经费、技术推广资金、标准化烟站建设资金等方面,全省重点扶持1.5万吨以上的产烟市州和2500吨以上的产烟县。”
      按照湖南省局(公司)的要求,全省烟区认真做着三件事:首先,通过计划、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引导,将烟叶生产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到生产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县、乡镇、村,把签订合同与优化区域、田块、农户结合起来,以“整村推进”的方式,提高烟叶种植集中度。其次,产区打破行政村组界限,以自然条件和管理方便为前提,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组织划分烟叶生产片区,设置项目组长,成立农民协会,推广大户种植。烟叶生产的专业化管理和以片区为单位的合作化,为实现烟叶生产的规模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保护和管理好基本烟田是各烟区坚持的理念与遵循的原则。各烟区确定以烟叶为主耕作物的宜烟耕地,建立基本烟田档案,遵循“规范管理、严格保护、用养结合、高效利用”四项原则,防止耕地质量退化。比如在实行烟田的用养结合上,各烟区都明确规定,建立以烟为主的种植制度,实行合理轮作,落实土壤改良措施,发展生态烟草,规定农药、化肥等农资的使用,防止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浏阳基本烟田的保护措施还通过了市人大决议,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以保证烟区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适度规模种植
 
      烟区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为了解决土地集中使用等问题,湖南烟区依靠当地政府,通过租赁、协调等多种方式实现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使用的质量效益。
      吴世昌是浏阳市沙市镇河背村的烟农。他家有6亩地,而他去年和今年均种了20亩烟。“近几年来,随着浏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完善,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样就推动了土地的反租倒包和有序流转。”浏阳市局(营销部)局长汪定根说,“土地流转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农民的适度规模化种植,从而提高产出效益,实现增产增收。”
      吴世昌是以每亩175公斤稻谷的租金来租种别人土地的。他每亩烟的收入有2200多元,收完烟叶后,接着种晚稻。“由于烟田留存的养分充足,肥力丰富,种晚稻时一般不用再施肥,每亩收成有800多斤,比早稻产量还高哩!”吴世昌给自己去年的收成算了一笔账:“我转租别人的土地,除每亩收入2200多元的种烟钱,还赚了450多斤的稻谷。”
      浏阳烟区像吴世昌这样的烟农为数不少。汪定根告诉记者,这些年全市烟区实行土地流转,注重优化布局,集约种植,实现了两个50%。一是北部烟区成为重点烟区,其中4个万亩种烟乡镇种植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0%以上。二是适度规模种植发展较快,10亩以上规模户的种植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0%。2007年户均种植面积达到9.2亩,而3年前这个数字为4.5亩。
      记者了解到,湖南烟区从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种烟效益、稳定烟农队伍等方面考虑,重点推广10~30亩的适度规模种植,每户一般配备1~2座小型经济实用的密集式烤房,生产劳动以烟农自身劳动为主,在育苗、翻耕、培土等专业性强、劳动强度大的环节,农户一般请专业人员提供服务,实行市场化运作。
      通过各项措施的综合运用,湖南烟叶种植资源不断得到优化配置,形成了“粗藤结大瓜”的景象。2007年全省1.5万吨以上的产烟市州达5个,计划收购量11.35万吨,占计划总量的85.56%;2500吨以上的产烟县达21个,计划收购量11.3万吨,占计划总量的85.29%,达到了“扩面、提质、增效”的目的。
      有关统计显示,2007年湖南全省种烟县、乡、村同比分别减少13个、43个、528个;2006年全省种烟农户户均种烟面积6.11亩,2007年达到7.19亩,比全国的户均种烟面积高出1.81亩;2007年全省种烟10~30亩的农户有1.82万户,共种植烟叶29.53万亩,分别占全省种烟农户的13.82%和种烟面积的31.18%;全省烟农家庭的经济收入80%来自烟叶生产。
      同时让记者感触颇深的还有这样一组数据:从2007年全省烟叶的需求情况看,5000吨以上的客户有7家。而在2005年前,湖南烟叶进入大厂主配方的或者调拨量超过5000吨的几乎没有。这些数字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湖南通过做大做强优势产区,形成科学合理的烟叶生产布局,烟叶质量明显提高,烟叶销售市场也明显优化。这无疑是湖南未来烟叶生产继续走向规模化种植的新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