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行业反哺农业与烟叶生产科技进步的研究

2007-11-07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国家烟草专卖局党校2007年春季进修A班课题组
  提要  烟草行业通过物质扶持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反哺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国家局关于“烟草行业反哺农业与构建和谐烟草”的要求,分析说明了烟草行业促进烟叶生产科技进步的现状,阐述了当前烟叶生产科技进步反哺农业面临的挑战,探讨了促进烟叶生产科技进步的有关问题。
 
  烟叶生产科技进步引领现代农业生产
 
  烟叶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依靠技术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引领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体现了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一)烟叶生产科技队伍在反哺农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烟草行业组建以来,我国烟叶生产科技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坚持开展烟叶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在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为促进烟叶科技成果的开发与转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国有基层烟叶生产技术人员近6.5万名,平均山地丘陵烟区每200亩、平原烟区每300亩就有一名技术人员。这支烟叶生产科技队伍长期驻扎在农村,是农民的“技术贴心人”。他们既有烟技员,也有农艺师、研究员,结合岗位工作职责,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为烟农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了烟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二)健全烟叶科研结构,获得了烟叶科研硕果
 
  行业设有科研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有西南、东南、中南、东北、华中五个烟草农业试验站和南、北方两个烟草遗传育种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烟草栽培生理化试验研究基地,大部分产烟省市和重点产区有烟草科研所。数量众多的基层烟叶工作站既是技术辅导站、培训站,又是技术推广站,为烟叶生产提供着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行业还依托行业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进行相关技术的项目协作、联合攻关,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多年努力下,我国烟草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体系初具规模。
 
  多年来,行业共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烟草农业科研成果551项,占行业科技成果总量的33%。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烟叶生产水平,而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开展中外技术合作交流
 
  自1984年以来,行业先后与环球烟叶公司、菲莫公司、英美烟草公司等国际烟草巨头开展烟叶生产技术贸易合作,提高了我国烟叶生产技术水平,使我国烟叶生产走上国际大舞台,增强了我国烟叶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烟草行业组织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自2000年以来,组织开展国内外学术活动30多次,发表论文1000多篇,与会人员近4000人次。这些学术活动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了成长的舞台,为他们在烟草学术领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四)积极探索建立了烟草农业降灾减害技术体系
 
  建立健全了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依托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烟草病虫害三级监测机构,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实行预测预报制度,监控病虫害发生趋势,建立预警机制,严格烟草农药规范管理,进行统防统治。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立1个一级测报站,17个二级测报站,193个三级测报站,完善了全国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人工增雨防雹技术得到推广。为应对干旱和雹灾,一些烟叶产区积极与地方政府和气象部门协商,大力实施人工增雨防雹减灾工程,把预防灾害发生的措施落实到了烟叶生产的全过程。
 
  (五)不断改进和推广烟叶生产适用技术
 
  1.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通过引种示范、系统选育、杂交育种、提纯复状等手段,积极开展优质、高抗、丰产烟叶新品种选育工作。目前,经全国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烟草品种已有58个,为中式卷烟原料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烟草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生产、加工、供应产业化,种植品种优良化,多品种区域栽培的配套技术应用,形成了烟叶原料区域特色的技术标准,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栽培。
 
  2.育苗技术取得了新突破。传统育苗由烟农裸种散播,从苗床制作到移栽需要2至3个月。随着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的推广应用,不仅烟苗质量明显提高,还缩短了育苗时间,减少了育苗用工。目前全国集约化育苗比例超过90%,商品化供苗的比例超过了60%,育苗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进育苗技术和模式的推广,为烟农节省下两个月的农时,便于其从事其他劳动增加经济收入。
 
  3.施肥技术取得了新成就。为了解决粗放型的传统农业耕作带来的土壤贫瘠、环境污染和肥料浪费严重的问题,行业组织了科研力量在全国开展烟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烟草平衡施肥信息系统,基本完成了植烟土壤养分分区评价,设立了专家咨询系统,构建了“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的施肥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行业还建立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烟草营养研究与养分综合管理体系,建立了我国烟区数字土壤模型以及烟草气象数据库。
 
  4.烟田灌溉技术的应用。研究烟草生长发育的需水规律和烟田水分运转规律,研究旱地雨水汇集、存贮和高效利用技术,合理利用自然降水资源,在有条件的烟区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科学制定灌溉时间和水量,指导烟农及时进行烟田灌溉,发挥烟、水、肥的技术耦合作用。
 
  5.密集型智能化调制技术。烟叶调制技术是烟叶生产环节两大核心技术之一。烘烤环节占整个生产环节用工的1/3以上,推广密集型智能化烘烤、使烟叶调制技术简单化已经成为烟叶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在完成标准化烤房改造232万座的基础上,又进行密集型烤房的新建改建工作。在调制工艺上,设计了自动控制烘烤设备,完成了整个调制过程的自动控制,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
 
  (六)烟叶生产科技进步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为了提高烟叶产业化水平,烟草行业长期以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实施“科教兴烟”战略,提高了烟叶生产技术水平。烟叶生产技术的进步不但增强了广大烟农的科学种烟意识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
 
  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烟叶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植烟的经济效益增加。一些烟农将先进的烟叶生产技术运用到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中去,如将地膜覆盖技术运用到玉米种植上,将漂浮育苗技术运用在辣椒等蔬菜种植上,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提高。烟草科技的运用已延伸到了很多领域,对于整个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目前烟叶生产科技进步反哺农业面临的挑战
 
  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分析,影响烟叶生产科技进步反哺农业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我国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和转化率低
 
  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相差10至20年,科技在农作物增产中的贡献份额仅为39%,而欧洲一些国家都在70%以上,美国则高达80%。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0%左右,而我国仅为30%至40%。究其原因,主要受限于四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资源匮乏。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从1996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年均减少1000多万亩。虽然近两年国家采取了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但年耕地减少量仍维持在400万亩左右。部分烟区水资源紧缺,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尖锐。
 
  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不少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失修、老化,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4%左右。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仍落后30~50年。
 
  三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差。尽管我国近年来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科研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自主科技创新和原始科技创新成果少。科技服务推广能力弱,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偏低,对新技术成果的吸收消化能力较弱。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集约化经营的需要。我国户均耕地面积为7.5亩,仅相当于日本、韩国的1/3,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鼓励节约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的政策导向机制尚未建立。缺乏鼓励农业和农村节地、节水、节能、节电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政策措施。
 
  (二)烟叶生产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1.烟叶生产科技服务体系的局限性。我国烟叶科技服务的传统模式没有实现突破:一是现有烟叶科技体系企业行为的单向性、烟农被动服务方式没有得到改变,技术水平低;二是新兴的各类烟叶科技服务组织技术辐射源弱,覆盖面小,发展缓慢,技术到位率低;三是烟叶生产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烟叶生产科技服务的各级主体、各种资源、各个要素缺乏有效整合,研究、生产、销售和使用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的烟叶生产技术一体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五是作为烟叶的需求方——工业企业或进出口公司缺乏有效的科技信息需求反馈机制,烟叶生产与需求不完全相适应。目前,我国烟叶科技服务体系难以完全适应烟叶、烟农、烟区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及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
 
  2.烟叶生产科研课题的区域性。烟草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薄弱和滞后,生产与科研环节脱节和科研落后于生产实际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外国优质烟叶相比,我国烟叶香气值不高、香气量不足,全国烟叶质量目标趋同化,主要技术措施雷同,区域质量特色不突出,提高烟叶品质的研究未从根本上取得突破。种植品种比较单一,后备品种匮乏,现有烟草种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区自然生态优势等烟叶生产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植烟土壤恶化的趋势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烟草农业机械研发进度缓慢。
 
  3.烟草农业研究同大农业研究脱节。烟草农业科研作为农业科学的分支,理应融入到大农业的研究之中,单一研究限制了烟草农业科技的发展。烟草农业科技在形成自己完整体系的同时,应主动与其他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结合,以推动烟草农业发展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完善,促进烟草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我国烟叶生产科技进步面临的制约因素
 
  1.烟叶生产科技进步的评价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烟叶生产科技进步是劳动力、土地、物资和科学技术等投入要素,在生态、经济和社会各系统相互作用下发生转化的结果。由于缺乏烟叶生产科技进步的评价体系,技术成果的应用效果没有判定依据,难以形成技术应用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制约着烟叶生产技术进步。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烟叶产区多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较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落后,机械化作业难以展开,影响着烟叶生产技术推广,制约了烟叶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3.调动基层烟叶生产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措施不力。基层技术人员工作条件差,缺少必要的收入保证,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只评不聘,缺乏科技贡献的考核、激励机制,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促进我国烟叶生产科技进步的思考
 
  行业积极提高烟草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技术贡献率、土地收益率,维护烟农的种植自主权、政策享受权、成果惠及权,促进烟叶生产科技进步,奠定了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建立烟叶生产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1.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加大科技投入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投资,科技投入力度要随企业产值的增长逐年增加。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强化科技经费的管理。对烟叶生产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课题,积极组织行业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的专家进行联合攻关,开展技术应用、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工作,保证科研项目对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的服务性、实效性和指导性。强化科技经费管理,建立严格的项目经费预决算制度,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确保资金使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专款专用,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2.进一步规范烟叶生产科技项目管理。全面推行烟叶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制运作模式,充分发挥烟草行业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作用,改科研立项行政审批制为专家评议制,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实行科研成果有偿竞价转让,建立课题负责人信誉档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养科技人才,锻炼科技队伍,提高烟叶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水平。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项目的经费投入,强化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能够取得预期效果。
 
  (二)构建创新型烟叶生产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服务体系是烟叶生产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科教兴烟”的组织保证。要积极开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烟叶生产科技服务体制和机制建设研究,深入剖析当前我国烟叶生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借鉴国外烟叶农技服务的成功经验,按照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职能创新、服务手段创新的思路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烟叶科技服务体系中的各级主体、各种资源和各个要素,探索构建创新型烟叶生产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烟叶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满足新时期烟叶及烟区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新形势的需要。
 
  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构建创新型烟叶科技服务体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产业链条的延伸、现代要素的引进、市场机制的强化,提高烟叶质量和烟叶生产效益,提升我国烟叶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从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为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烟叶生产技术体系
 
  完善的技术体系应包括技术素质、技术权威、技术决策和技术服务等内容。要提高烟叶技术服务队伍素质,激发技术服务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全技术推广体系。要树立技术权威,加强技术规范的宏观决策,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健全科技推广网络,把技术应用调整到适应优质烟叶生产发展上来。
 
  针对烟叶市场需求的多元性,围绕提高和稳定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改善烟叶香吃味和可用性,增加有效供给水平,建立和推行烟叶质量专家磋商机制,明确不同卷烟档次烟叶配方的质量指标,解决生产、收购和流通环节执行烟叶标准的技术脱节问题,为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规范烟叶流通质量管理、改革卷烟配方技术、提高烟叶配伍性,提供共享信息资源,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四)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营造“科教兴烟”的氛围
 
  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了解新的试验设备,熟悉新的实验方法,把握技术研发动向,提高自身素质与水平。定期举办烟草科技论坛,争取举办国际性烟草科技年会,活跃行业的科研氛围,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了解烟草科研动态。建立国内先进省份之间和国际间技术交流的互访机制,加强烟叶生产技术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优质烟叶生产经验,生产符合中式卷烟配方需要的烟叶原料。打造烟叶生产技术骨干人才队伍,加大对烟农的培训力度,建立起技术成果应用激励机制,完善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的管理办法。
 
  (五)进一步完善烟草科研院所管理机制
 
  强化烟草科研院所的组织与管理,避免“技出多门”,把现有烟草科研院所建成集科研、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烟草经济技术实体,推行技术有偿使用,使之成为推动我国“两烟”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我国烟叶国际竞争能力的主要技术力量。
 
  增强科技进步的系统管理、层次管理、有序管理和有效调控能力,充分利用烟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坚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行业内外科研力量相结合、国内外科技力量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重点明确、优势互补、层次清晰、系统推进的烟草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创新体系。通过联合攻关、合作开发、科技咨询、成果共享、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克服低水平重复投资和重复研究,全力解决烟叶生产急需的重大技术问题,真正形成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研究成果。
 
  (六)加强烟叶生产重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强优质、丰产、高抗烟草新品种选育。以生物技术研究为核心,通过深化种质资源的鉴定与利用、基因表达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等研究,把常规育种手段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培育不同风格类型的优质抗病新品种、低害新品种以及适应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的优良新品种,尽快解决烟叶品种单一、后备品种匮乏的问题,为提高我国烟叶质量奠定基础。
 
  强化对烟叶质量风格、品质特征的成因和类型区域规划及调控技术研究。认真研究分析当前国内外烟叶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在生态类型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烟叶品质特征类型区划和品种类型布局区划,分类型、分区域制定配套栽培技术标准,建立中国烟叶原料体系,为卷烟工业提供稳定的原料基础。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烟草营养代谢机理研究、烟叶生产技术改良研究、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烟叶质量系统跟踪监测体系研究,强化烟叶生产现代化技术应用研究。
 
  (七)大力推进烟叶生产标准化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已经成为产品竞争的焦点,谁拥有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成为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要重点开展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及烟叶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以烟草公司或产烟大县为主体,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与卷烟企业密切结合,积极与地方政府协商,一手抓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一手抓标准体系的正确实施,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工作,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达到人人学标准、人人用标准,提高烟叶生产效益,增强烟叶质量特色,解决烟叶生产、收购和流通环节执行烟叶标准的技术脱节问题。
 
  (八)进一步加大烟叶生产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烟叶生产实用技术要以培育烟株强大根系、增强根系活力为重点,以涵养烟叶田间成熟度、促进烘烤过程中后熟充分为根本,改变烟叶生产的传统技术观念,使技术应用符合优质烟叶生长发育的规律。
 
  坚持烟叶生产“以区分类、定向栽培”,开展烟叶质量类型区划和品种布局区划,真正明确和把握不同产区烟叶质量特点、影响因素、关键技术措施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做到面积稳定、产区稳定、质量风格稳定。从有利于增加烟农收入、有利于提高烟叶质量、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有利于烟区长远发展的角度,突出烟田土壤改良技术、旱作栽培技术,克服烟田连作、套种,以及不利生态条件对烟叶产量、质量和效益的影响。坚持有机农业的烟叶生产发展方向,培育生产优质烟叶的土壤环境。规范烟叶移栽和田间管理技术。
 
  (九)高度关注烟叶生产技术队伍建设
 
  1.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切实保障基层烟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积极推进技术职务评聘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改革和完善分配政策,加速培养优秀烟草科技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素质好、创新意识和能力强、业务水平高、技术技能精、动手能力强的科技服务队伍。对烟叶生产技术骨干,可以采取送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其整体技术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烟叶生产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针对当前烟农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发挥烟叶科技服务以烟草企业为主、烟草科研和教育单位为辅、多种渠道并存的优势,以县(县公司)、乡(基层烟站)为烟叶科技服务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方式,提高烟农的技术素质。
 
  2.实行烟叶技术人员奖惩机制。行业上下联动,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烟叶生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大对国家局《关于加强烟叶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烟叶基层建设的决定》的贯彻落实力度,鼓励技术人员到烟叶生产第一线直接为烟农服务,鼓励基层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提供技术服务,对取得重大成果的要给予奖励。同时,要保障基层烟叶生产技术服务人员的基本待遇,切实增强其岗位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
 
  (十)研究制定烟叶生产科技进步评价体系
 
  只有构建烟叶生产技术进步评价体系,明确技术成果应用成效的判定依据,理清“科教兴烟”的发展思路,确定技术进步的主攻方向,才能促进劳动、土地、资金、物资和技术成果等投入因素在生产过程中互补,优化投入产出机制,提高投入产出水平。
 
  1.构建科技进步评价体系的原则。针对当前烟叶生产科技进步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科技进步评价体系应遵循五项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应主要反映科技进步的内涵要求,正确揭示科技进步的本质,突出科技的先导作用,反映科技促进烟叶生产发展的事实。二是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体系指标的建立与监测,突出科技进步的导向作用,强调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激励和引导烟叶生产科技进步活动围绕提高烟农种烟收益,降低种烟技术和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叶生产风险,满足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三是可比性原则。选择含义明确、口径一致的监测评价指标,采用合理的方法,建立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评价体系。四是可行性原则。选取的评价指标不仅应符合科技进步监测与评价的目的,更应有数据支持。五是分级建立的原则。由于烟叶产区的产量、科技部门的职能不同,应注意按分级(类)来建立评价指标。
 
  2.落实构建烟叶生产科技进步评价体系的两项保证措施。一是坚持年度的监测、检查和考评;二是把对各烟叶产区、研究所、推广站的评价结果同绩效考核挂钩。只有把评价与考核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推动和促进烟叶生产科技进步。
 

  链接
 
  科技助力我国烟草农业三变
 
  第一次转变发生在实行专卖制度前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烟叶生产从种植多叶品种和产量增长型向以“三化”(品种优良化、种植区域化、技术规范化)生产为主的质量改进型转变,实现了烟草行业从“数量短缺型”向“产量、速度、效益型”发展的战略转变。这次转变是以全面实施烟叶“三化”生产为突破点,推动了我国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品种优良化,逐步改变了我国烟叶种植品种多、乱、杂的状况;种植区域化,加大了烟叶种植布局的调整力度,使种植区域进一步优化;技术规范化,使烟叶生产常规栽培技术得以全面落实。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突出解决了烟叶“营养不良、发育不全、成熟不够、烘烤不当”的技术问题,烟草农业生产实现了从质量改进型向优质、适产、高效型转变,实现了烟草行业从“产量、速度、效益型”向“质量、品种、结构效益型”的战略转变。这次转变遵循了烟叶生产要坚持“市场→卷烟→烟叶”的基本经济规律,切实解决了卷烟企业介入烟叶生产不到位的问题。
 
  第三次转变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次转变以适应国际市场需要、适应中式卷烟配方需要为目标,以商业企业为主体、工业企业为主导、科研单位为主力,突出烟叶质量的可用性和特色品质,重视烟草农业生产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综合应用,改良烟田土壤,推动品种更新换代,平衡施肥,涵养烟叶成熟度,加强烟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开展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的技术研发,逐步替代进口烟叶在我国卷烟配方中的作用,使我国烟叶质量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次转变,将使中国烟草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实现“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的发展战略。
 

  课题组成员
 
  刘孜 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烟叶部副经理
  黄元炯 河南省烟草公司烟叶分公司副经理
  万伟 湖南省衡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副经理
  郑荣豪 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管理部副处长
  黄光伟 福建省龙岩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副调研员
  戚源明 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基础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