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规模效益之路

2007-09-13来源:东方烟草报社 作者:付晓红
      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近年来通过引导适度规模化种植,培育职业烟农,烟叶生产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全省1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由2004年的2.13万户提高到今年的3.4万户,10亩以上规模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25万亩提高到今年的45.8万亩,占全省烟田总面积的53.3%,比上年提高了18.5个百分点。福建烟区从规模化种植中尝到了甜头。
 
引导烟叶适度规模化种植
 
      规模化种植是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这一点,福建省局(公司)烟叶生产工作部门的干部职工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他们在规模化种植面前保持高度清醒,力求做到适度规模化种植。“规模化不可能是漫无边际的,只有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适度规模种植,才能最大程度地优化生产成本、雇工成本,实现收益的合理平衡。”福建省局(公司)烟叶处处长张仁椒说。本着这一思路,福建省局(公司)始终强调,各烟叶产区必须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引导适度规模化种植,培养种烟大户,提高烟叶生产规模效益。
      引导适度规模种植,最关键的是解决土地流转问题。为此,福建省局(公司)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土地的成片有序流转;通过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土地承包纠纷调解机制,保证土地流转的健康有序;通过鼓励发展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流转土地的农户提供信息和中介服务,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土地流转情况,促使农村富余土地向种烟大户集中。
      福建省武夷山市实行了“政府引导,烟草支持,村委组织,农民自愿,专业户承包”的土地流转模式,即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打破村组界限,对全村烟田进行统一规划,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区,在保护区内设立土地流转试点,通过“统一租赁,转包到户,共同管理”,实现土地有序流转。村委会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对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租金差价、资金周转等问题,由烟草部门提供扶持。自2005年以来,该市已先后流转土地1.71万亩,平均每亩地租300元,这些土地均承包给专业户种植烟叶。通过这样的方式,土地使用权分散与统一集中规划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
      由于引导得力,福建烟区的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发展较快,适度规模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户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仅南平烟区,10亩以上规模种植面积和种植户数就从2005年的5.9万亩、4534户,增加到现在的14.62万亩、9705户。
 
探索烟农新型组织形式
 
      今年福建连城县烟叶进入收购季节后,在烟田间、烤房边、烟农家中,经常可以看到连城县烟农协会会员的身影。他们坚持每天认真指导烟农进行烟叶采收和烟叶烘烤,向烟农宣传原收原调、电子结算等烟叶收购措施,深受烟农欢迎。
      连城县烟农协会成立于2005年3月。目前像这样的烟叶生产联合体在福建省各烟区共有11个。这些组织主要由烟草部门牵头,烟农和村干部等自愿组成,目前会员已达480多名。连城县烟农协会成立两年多来,全体会员已成为烟叶生产的“生产管理员、政策宣传员、技术推广员、信息联络员、义务协调员、专业化服务员”,促进了烟叶生产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而协会会员的宣传发动、示范带动作用,更有助于提高烟农烟叶生产水平,稳定烟农队伍,促进烟叶种植面积的落实,对连城县烟叶生产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像连城县这样积极探索烟农新型组织形式的例子,在福建烟区还有很多。
    为了稳定烟农队伍,实现规模化种植,福建烟区在烟农组织管理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建立一系列完善、规范的烟叶生产机制,培育和鼓励有一定文化水平、有较丰富种烟经验的种烟能手,以农田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形式,建立或加入烟叶生产联合体,推进烟叶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烟草分公司在烟农自愿的基础上,将烤房和田块相对集中的10~15户烟农组成一个烟叶生产联合体,推举产生联合体组长。联合体采取“六统六分”的管理形式,即统一规划田块、分户种植管理;统一烟田机耕,分户整畦起垄;统一购买化肥等物资,分户施用;统一技术培训,分户督促落实;统一防治病虫害,分户承担成本;统一售烟时间,分户入库结算。通过这一形式,烟农之间实现了互相帮助,调节用工;互相学习,交流技术;互相督促,共同提高。这种烟农组织形式的创新加快了新技术推广,同时也在烟农之间搭建了沟通交流平台,实现了烟叶生产互助。
      在探索烟农新型组织形式的基础上,近年来福建烟区还通过引导烟农对种烟面积与密集式烤房进行配套,与劳动力、宜种烟田块等进行配套,努力培养了一批户均种烟面积20亩左右,拥有一座密集式烤房,年种烟纯收入万元以上的职业烟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