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福建烟区烟叶生产工作报道

2007-07-06来源:烟草市场作者:付晓红
      近年来,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按照国家局的宏观调控政策抓好计划的落实,根据规范管理的要求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地市级公司的经营主体作用,加强县级局烟叶生产收购、基层建设的工作职能,全面加强基层建设,促进了烟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烤烟原收原调:坚持诚信规范管理
 
  收进来什么烟就调出去什么烟;烟叶收购时不仅要在烟包上打码,在收购站出库和在市烟草公司中心库进出库时还要分别进行3次扫码——这是今年福建烟区在全国率先推行烤烟“原收原调、一打三扫”的具体内容。
 
  福建省局(公司)烟叶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烟叶收购实行原收原调,各烟草站点收购的烟叶调到市公司中心库后,直接与烟厂交接,不再进行清选,坚决履行对烟农作出的“绝不压级”的诚信承诺,保证收购的烟叶始终在系统内流通,杜绝烟叶收购的体外循环。“一打三扫”则是保证烟叶“原收原调”的必要手段。
 
  原收原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握好原烟收购等级质量,即合格率和纯度,为此,今年福建烟区将在收购方面严把“三关”:入户预检关、收购环节质量关、移库验收管理关。在移库验收时,以烤烟国家标准和仿制收购样品或市公司制定的实物样品为标准进行验级。
 
  由于烤烟原收原调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今年福建省局(公司)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烟叶预检管理办法》、《委托加工清选管理办法》等,并召开专题会议,与省内外工业公司、卷烟厂进行充分沟通,协商解决有关问题。目前,三个烟区各项培训及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标准站建设:打造“烟农之家”
 
  提起基层烟草站,许多人的印象是场地狭小、设施简陋。然而,到武夷山兴田烟草站走一走,相信就会改变你对基层烟草站的一贯看法。武夷山兴田烟草站是福建首批标准化建设站点,整个烟草站分为办公生活、收购仓储及附属用房三个区域,宽敞明亮、功能齐全且经济适用。在这里,烟农们可以购买到烟叶生产所需的所有物资,可以随时向技术人员咨询烟叶生产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或通过现场操作学到实用的烟叶生产技术,可以快速完成烟叶交售,还可以在接待室和茶水室里休息。这里,被当地烟农亲切地称为“烟农之家”。
 
  兴田烟草站只是福建烟草标准化烟草站点建设的成功范例之一。福建省局(公司)认为,烟草站建设是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2006年,他们结合编码收购流程,重新修订出台了《基层烟草站建设规范》,并下发基层烟叶工作站典型设计方案,力求使基层烟叶工作站功能齐全、流程优化、环境整洁、经济实用、管理科学。
 
  《基层烟草站建设规范》按收购量把烟草站分为三类:年收购量500吨左右的为小站、1000吨左右的为中等站、1500吨左右的为大站。该规范严格规定了大、中、小烟草站的基建规模,使其既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又不致于造成浪费。为加强基层站信息化建设,福建省局(公司)还要求每个烟草站至少配备6台电脑,并且纳入全省烟叶技术交流平台和烟草行业网站,全面实现烟叶种植合同、烟用物资购销存、烟叶收购调运等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标准站建设是件便民又利己的大好事。”泰宁县朱口烟草站站长温余平告诉记者,该站原先租用的房子,售烟场地面积只有现在的1/5,遇到下雨天,一不小心烟叶就被淋湿,“现在新站点地方大了,交售窗口增加到3个,编码收购条件更完善了,烟农售烟比以前更方便、更放心了。”
 
   据了解,目前福建全省标准化烟草站占烟草站总数的50.67%。福建省局(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福建省局(公司)将继续按要求统一基层站建设标准和建筑规范,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全省建成200个左右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环境良好、管理高效的标准化烟草站。
 
密集式烤房群:提质节能为烟农
 
  “这种烤房炉膛大,不用经常换煤,而且容易操作,烤出的烟叶质量比以前更好。”将乐县万安镇烟农杨学武一边忙着将绑好烟叶的挂竿装进烤房,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杨学武的新烤房是万安镇新建的40座联体烤房群中的一座。这片烤房群建于2006年11月,总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有烟农技术培训室、晾烟棚以及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可满足800多亩烟叶的烘烤需要。
 
  万安烟草站站长肖才文告诉记者,密集式烤房的优点在于省工节能,烤出的烟叶质量高,便于对烟农集中指导,便于烟农之间学习交流、互相帮助。
 
  据福建省局(公司)烟叶处有关人员介绍,目前,福建全省推广应用了18535座密集式烤房,占烟叶烘烤总量的43%,有效解决了烟叶烘烤排湿困难等问题。
 
  在密集式烤房推广过程中,福建烟草还积极开展新材料研究和开发工作:2004年,他们使用高铝耐火砖换热器、陶制换热器代替钢制换热器,使每座烤房降低建造成本2000元至3000元,使用寿命增加3倍以上;今年起,他们又着手开展小烤房的普改密工作,用高铝耐火砖换热器代替钢制换热器,大大提高了烤房性能。
 
灾害风险保障:造福地方反哺农业
 
  2005年国家局提出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后,福建省局(公司)着力加强了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建设和基本烟田建设规划工作。考虑到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易遭受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他们把福建烟基建设的重点确定为以排为主、排灌结合的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和方便烟农作业的田间道路项目。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烟农们提到烟基建设中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时都赞不绝口,汾水村村民钟美华把烟基建设称为“造福工程”:“以前下田走土路,坑洼不平,收烟时只能靠肩膀一担担地挑。现在烟草公司帮我们修了水泥路、机耕路,到地里干活方便多了。”
 
  其实不只是干活方便了,烟基建设在灾害风险保障方面的功能更让烟农们感到安心。2006年4月,福建烟区遭受强台风袭击,五六月份又连降大雨,引发了洪涝灾害。在洪灾中,烟基渠系排水顺畅,做到了雨停烟田基本无积水。据估计,当年烟基工程挽回损失超过2亿元。据悉,“十一五”期间,福建全省计划投入20亿元资金,按照“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的标准,建设基本烟田180万亩;建设烟田水利、道路项目16000个。
 
  除了烟基建设之外,福建省局(公司)还在烟叶生产灾害风险保障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建立全省人工增雨防雹减灾系统,制订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应急处理方案,设立救灾专项补贴资金,积极帮助烟农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2006年起,三个烟区分别与地方气象部门合作,建立了覆盖全省烟区的人工增雨防雹减灾系统。在去年4月至5月和今年3月至5月两次强对流天气中,烟草部门共投入资金721万元,发射炮弹1635发,使烟叶基本没有遭受冰雹灾害,挽回经济损失900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烟区烟农的雹灾问题,增强了烟农种烟的信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