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字的来历

2008-09-04来源:吸烟的历史作者:李科文
    “移根吕宋是何年,芬草从新拜号烟。”——录汪师韩《金丝烟•律诗四首》
 
    “烟”字产生于三代时期。《泌阳县志》载:“三代以上无烟字。”据《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文字源流浅说》所记载的远古图形文、商甲骨文、周金鼎文里,都有“垔”、“煙”、“烟”、“菸”、“蔫”等大纂和小纂的单形与合形的字样。
 
    《说文解字》说:“烟之言烟也。”“烟音因,或作烟。”“蔫,菸也。”对“菸”字的解释是“不鲜也,从草焉声。……陆草生于谷中,伤于水”。一种草生的植物叫菸草,从草焉声,说明“菸”字是形声字,“艹”即是草,是形,“菸”读焉,是声。《说文解字》中对“菸、烟”的拆解,明确无误是指一种野生的药用野烟类植物。这种描述无疑是我国最早的对“烟”的介绍。同时,该书的卷十“火部”里,“烟”的解释是这样的:“烟,火气也。”烟的本意就是火气,是物体燃烧时产生的气体。由于吸烟时吐出来的烟,是由火出气,为火气的一种。“烟”字的另一种书写体“煙”字,采用拆字法解析,即一种土里长出之物,火使其具有奇异的功效,此物就叫“烟”。
 
    《延绥镇志》(康熙十二年刻本)中记载:“盐、茶及烟在今日皆服之,不可缺一者矣。而烟则有菸字与煙、焉字之疑,见于《说文》……见于本草、方书、药谱。”清代李调元写过:“干其叶而吸之,有烟冒出烟雾,故为烟。”
 
    烟的英语的音译名为“淡巴姑”。在日本,“烟”有一个别名叫“他巴寇”。黎士宏《仁怒堂笔记》中写道,“烟”之名始于日本,传至漳州石马。在烟的传入地——东南亚,原来也没有“烟”这个字,因此,汪师韩所著《金丝录》之《律诗四首》中说:“移根吕宋始何年,芳草从新拜号烟。”
 
    “烟草”一词诞生于中国。明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说 :“淡巴姑,烟草也。”赵翼《陔余丛书》云:“唐诗云‘相思若烟草’,似唐时已有服之者。”唐时是否有烟草尚待考证。而“烟叶”一词的定型是在清代,学者钱大昕在《村中所见》里说 :“日高编箔烘烟叶,雨歇携枷打豆其。”“编箔烘烟叶”,描绘的就是农家烘焙烟叶的真实场景。
 
    然而,大量古文献与诗词中的“烟草”一词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烟草”之意。唐代黄滔《景阳井赋》中有“台城兮烟草春,旧井湛亏苔藓新”之语。宋代陆游《剑南诗稿•小园》云:“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拓阴阳一径斜。”贺铸《青玉案》云:“试问新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周密在《一萼红》中也说:“鉴曲塞沙,茂陵烟草,俯仰千古悠悠。” 这些“烟草”,泛指烟雾笼罩的草丛、蔓草之意,既指遍地如烟的绿草,又指烟雾迷茫、杂草丛生的景象。
 
    “烟叶”一词也是如此。唐代钱起《蓝上采石芥寄前李明府》中说:“隔溪烟叶小,覆石雪花舒。”白居易《令狐相公栽竹》云:“烟叶蒙胧侵夜色,风枝萧疯欲秋声。”这里的“烟叶”也不等同于现代的“烟叶”,它们显然是诗情画意中的写意,与“烟云”、“烟柳”等的“烟”意相近。
 
    除了古文献、古诗词里大量的“烟”,在我国另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对联”里,也保存了很多“烟”的踪迹。例如:
 
    种原吕宋;名号巴菰。
 
    上联里清楚地讲述了烟草的来历。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联上联提出的是拆字格,有“柴”有“出”;下联也须拆开两字以七言相对,故下联有“烟”有“多”,才能对出。“因火成烟”成为流传千古的“解字”绝对。又如下面这副:杭州凤凰山联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另外,“烟”字在古时的烟铺悬挂的店联很多,既通俗,又生动地描述了吸烟乐趣,如:
 
    酒后茶余,香闻兰蕙;风清月白,味辨巴菰。
 
    又:
 
    呼吸间烟云变化;坐谈处兰蕙芬芳。
 
    又:
 
    气化烟云,功参水火;香同兰蕙,味辩巴菰。
 
    由“烟”字的产生和含义,衍生了无数瑰丽的意象,营造了许多美轮美奂的意境,如:烟蔼、烟波、烟雨、烟蕴、烟海、烟景、烟尘、烟雾、烟霞、烟花、烟柳、烟云、烟视媚行、烟波钓徒、烟云过眼、烟锁重楼、如梦如烟、如烟似水、秋水含烟、大漠孤烟、往事如烟等等,真可谓烟波浩渺,烟云漫漫,烟雨濛濛,烟海茫茫!
 
    因此,“烟”不仅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温柔、最绮丽、最变幻莫测、最普遍而又最独特的一个章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