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应市而为 创新供给

2016-12-06来源:东方烟草报

  “今年1~10月份,我们的短支烟‘黄山’(记忆)销量达4.9万箱,占全国短支卷烟总销量的近70%。”11月8日,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营销中心负责人乔宇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

  显而易见,“黄山”(记忆)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短支卷烟发展的引领者。

  根植厚重的徽州文化,徽商思变进取创新的基因同样活跃在安徽中烟的经脉之中。从卷烟品类构建到新品研发,从新技术推广到新工艺应用,从烟叶原料开发到产品配方升级……一直以来,安徽中烟紧跟市场脉搏的跳动,用科技创新调整着“黄山”品牌的发展节奏,推动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向上攀登。

  让引擎输出持续动力

  “科技创新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根本动力。”安徽中烟党组书记、总经理王志彬在不同会议上多次说过这样一句话。

  无论是在顺境里求快进,还是在逆境中求突破,没有哪家卷烟工业企业的发展能离开科技创新这部引擎的驱动。

  “我们建立了以科学技术委员会为决策、以专家委员会为咨询、以技术中心为核心,企业各部门和各卷烟厂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安徽中烟技术中心副主任王程辉告诉记者,和其他卷烟工业企业一样,他们也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

  人人都有一部“引擎”,但走得快不快、远不远,关键要看引擎能不能持续稳定地输出动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让科技创新引擎持续顺畅地运转,比科技创新本身更加重要。

  “安徽省工程实验室”“安徽中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实验室”“烟草化学省重点实验室”……走进安徽中烟技术中心的大楼,迎面的墙上挂着数块牌子。

  “外部加强合作,内部实现互融互通。”王程辉告诉记者,安徽中烟近年来充分整合内外资源,搭建了多个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

  建立了“烟草行业燃烧热解研究重点实验室”,凝聚优势研究力量,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烟草燃烧热解研究成果;

  建立了在国内外烟草化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烟草化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在烟草化学分析、烟草燃烧化学、烟草应用化学和新型烟草制品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建立了以安徽中烟、中国科大烟草化学联合实验室为核心的五大科技创新平台及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建立了面向消费者研究的卷烟消费行为研究马鞍山工作站,面向原料市场的皖南优质烟叶生产联合实验室,面向薄片研究的造纸法再造烟叶生产联合实验室;

  ……

  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凝聚了科技力量,为科研实践搭建了载体,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业务骨干,较好地发挥了科技创新的“乘法”效应。

  与此同时,安徽中烟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一方面采取措施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向全体员工延伸,实现科技创新从原来的技术研发部门“一花独放”向全体员工的“百花齐开”转变。

  “以去年为例,我们在企业内部开展了‘微创新’活动,引导大家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王程辉介绍说,活动开展以来,企业上下共立项科技“微创新”课题139个,涉及产品、工艺、设备等多个方面。

  体系的完善、平台的搭建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让安徽中烟科技创新有了升级改造的引擎和高效的能源,其科技创新的动力也变得更加强劲、稳健。

  让需求指引前进方向

  毫无疑问,在过去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普通品质的产品也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在需求得到满足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在,拿不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只能坐困愁城。

  应市而动,谁动得早、动得快、动得直抵人心,谁才能抢占发展先机。

  “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几乎成为很多行业的一条行事准则。但,来的怎样?去的如何?恐怕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即使同一行业也不见得都有一样的成效。

  安徽中烟科技创新工作同样遵从这一原则,只是,他们的来和去,都格外慎重、精细。

  “就拿开展市场调研来说,消费者有时候会说‘呛’,但是这个‘呛’在我们自己的产品评价体系中,并没有明确的对应指标;当我们提到香气量、烟气浓度这些时,消费者也是一脸茫然。”安徽中烟技术中心产品研发室主任牛勇指出,“过去,‘消费语言’和‘技术语言’交流存在障碍。”

  为避免出现因为理解问题造成产品研发、维护、改进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状况,安徽中烟技术中心梳理制作了消费者评价常用语言、卷烟品吸师常用语言和两种语言彼此对应关系三张表,并据此开发了一套能够“在线翻译”的软件,实现了两套语言的互通。

  不仅如此,安徽中烟还形成了一套“311”市场调研体系,即3个标准化手册(操作手册、工具手册、指标手册)、1支队伍(经过培训的具有市场调研技能的技术人员队伍)和1个“由点及面”的市场覆盖体系(在全国筛选了12个重点城市作为市场调研定点市场,形成以点带面的市场覆盖体系),将看似简单的调研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以前,搞产品研发是我们技术人员‘一张嘴’说了算,现在,我们是靠‘两张嘴’形成一个声音说了算,听取消费者的意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主。”安徽中烟技术中心产品研发室工程师张李明如是说。

  科技创新固然是品牌发展的支撑,但科技创新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归根到底还需跟随消费需求的指引。

  安徽中烟将消费者的意见纳入到产品研发、生产、维护过程中,用技术的手段实现与消费声音的共鸣。

  如,围绕增香保润,开展自主调香技术研究,自主开发、合成近百种香料;围绕降焦减害,确立了卷烟危害性评价指数综合调控关键因素,开发多种减害技术;围绕品牌需要定制原料,在生产过程着力彰显烟叶风格;围绕彰显品牌风格特色,在传承行业首创分组加工特色工艺基础上,创新定制了一套轻柔独特、精细精准、柔性高效、适度混合的特色工艺加工模式……

  也正是基于这些,安徽中烟近年来开发的“黄山”(天都)、“黄山”(大红方印)等明星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今年新开发的“黄山”(徽商)新品,更是集纳了安徽中烟近年来科技创新的精华。

  让品牌凸显勃勃生机

  品牌兴则企业兴,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从“一品黄山,天高云淡”的经典传颂,到开启全新的文化营销时代,再到引领短支烟风潮,安徽中烟发展路上每一次成功的突破,都是对“黄山”品牌活力的激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同徽风古韵造就了“贾而好儒”的徽商精神一样,安徽中烟将皖南烟叶亦焦亦甜的风格镌刻于“黄山”品牌之中,赋予了其更具特色的生命。

  2013年,安徽中烟整合各方资源,实施协同创新,构建了“黄山”品牌“焦甜香”核心风格,并确立了其在中式卷烟主流香型品类中的地位。这不仅是对“黄山”品牌形象、特色、活力的一次全面提升,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对中式卷烟品类构建模式与内涵的创新、丰富,是对中式卷烟品类构建做出的积极探索。

  “焦甜香”品类的背后,是涵盖原料、配方、工艺以及香料等特色技术创新开发的支撑。

  在农业生产环节,安徽中烟会同商业企业研究特色原料关键技术,开发实施了“焦甜香”特色烟叶原料土壤选择与改良、差异化施肥技术和烘烤调制等相关技术;

  围绕叶组配方,安徽中烟以香韵标度法为主线,设立“焦甜香”香韵设计、辅助香韵设计和功能性指标设计3个配方设计维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维立体配方设计方法;

  针对“焦甜香”,安徽中烟从彰显风格、丰富香韵和提升品质入手,自主开发了特色香料以及负载糖苷潜香物质的卷烟纸,并将其应用于“黄山”品牌新产品中。

  基于此,安徽中烟“黄山”品牌风格特色更加凸显,其发展又一次实现完美转身,步入一个新的境界。

  作为安徽中烟“焦甜香”新品类的代表作,“黄山”(天都)、“黄山”(红方印)一上市就博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黄山”(红方印)快速成长,上市第一年销量就跃至其价位段卷烟的前列。

  近两年来,针对市场状态、消费需求快速变化的实际,安徽中烟更是扬鞭奋进,不断丰富“黄山”产品线,先后开发短支、细支等适应新消费需求的产品。

  “短支烟并不是减短烟支长度那么简单,长短变化会带来吸阻、通风率等指标的变化,感官质量也会发生变化,解决这些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谈起新产品的开发设计,牛勇以短支烟为例,指出科技创新是应对变化不变的选择。

  通过科技创新,让供给市场的产品源源不断地彰显出品牌活力。近年来,安徽中烟在品类构建、增香保润、降焦减害、特色工艺、烟草化学、燃烧裂解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并取得一定的突破:70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奖励,其中获得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取得科技成果159项,其中省部级鉴定成果6项……

  发展大潮涌动,未来,企业能攀登到什么高度,科技创新将会给出答案。

黄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