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黄山”记忆

写在“黄山”(记忆)上市之际

2015-03-24来源:东方烟草报

  记忆,有酸有甜,如缕如烟。

  它是时间的馈赠,镌刻着成长的历程。

  对安徽中烟人来说,亦有难以忘怀的记忆。一路走来,品牌记忆犹如幻灯片一般在眼前穿梭,曾经的种种,历历在目。为了唤醒埋藏在脑海深处的点滴,他们用刚刚上市的74mm短支“黄山”(记忆)去纪念那一段激情的路。

深耕细作一包烟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一则来自香港的报道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关注。

  1993年7月,香港《大公报》以“石破天惊”为题,刊发号外,对一场卷烟发布会进行报道。自此,主角“黄山”(特制)登上了卷烟历史舞台,以华丽舞步大放异彩。

  “那场发布会,我一生难忘。”1991年至今一直从事科技研发工作,亲历“黄山(特制)研发过程的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徐迎波回想往事,感慨良多。

  在那场发布会上,有近70名消费者受邀品吸了“黄山”(特制)。同时,安徽省公证处受邀对品吸结果进行现场公证。“品吸采取的是‘盲吸’方式。把‘黄山’(特制)和其他产品一起,用纸将滤嘴包裹,消费者拿在手里根本看不出是哪个品牌。”说到这儿,亲历“黄山”(特制)卷烟研发的徐迎波难掩激动, “结果出来后,“黄山”(特制)高居第一。”

  上世纪90年代,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各烟草企业开始拼技术、拼品牌。当时的蚌埠卷烟厂领导班子强烈地意识到:要在高档卷烟市场立足,必须拥有具有绝对竞争力的王牌产品。

  1991年,蚌埠卷烟厂成立了科研所,聚集了企业内烟叶原料、产品配方、香精香料等研究方面的人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15人技术团队。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利用一年多的时间成功研制出“黄山”(特制)。

  他们引入“化学平衡理念”,分析不同产区、不同等级烟叶的配伍情况,以化学指标来设置最佳配比;利用“多因素矢量消元法”,进行模块组合,构建稳定的叶组配方……

  “各工序的严格把关,成就了这包烟。”时任蚌埠卷烟厂生产科科长的赵敏介绍说,配方确定后,生产科、工艺科、检验科、烟叶科联合进行烟叶初选,再由烟叶备料库进行包选、片选。而后,在每道工序上都会有严格的质量管控,这种管控指标的确定,在当时来看,近乎苛刻。正是这种质量意识,成就了“黄山” (特制)支支优良。“当时,大家深感责任重大,竭尽全力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在赵敏看来,责任担当、勇往直前的精神最难忘。

  优良的品质为市场开拓创造了条件。在市场推广上,蚌埠卷烟厂也没有贪大求全,而是采取重点市场、地区逐个开拓的营销理念,深耕细作。

  同时,“黄山”品牌在各种奖项评审中也屡获佳绩:上海首届世界名酒名烟博览会最高荣誉“金烟斗”奖、深圳第一届国际名烟名酒系列产品博览会最高荣誉……

  “‘黄山’(特制)的成功对行业发展格局变化、发展方式变化带来了影响,对行业、企业的改革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安徽中烟营销中心总经理赵立拿着“黄山”(记忆)如数家珍,“新产品延续了‘黄山’(特制)的烟标设计,主图案为迎客松。淡淡泛黄的背景色体现了沧桑感,这是回忆的色彩。”

  在安徽中烟人看来,“黄山”(记忆)是对一包烟的回忆,更是向激情奋斗岁月的致敬。

经典创新“记忆”情

  “黄山”(特制)成功后,在该规格的技术、品质基础上,“黄山”(红)、“黄山”(绿)先后问世。2000年,“黄山”(一品)更是创造了半年销售7万箱的“一品黄山现象”。

  2003年,在行业工商分设的改革浪潮中,安徽中烟工业公司应运而生。体制机制的改革为安徽中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他们顺势而为,深刻思考:品牌之路如何走?

  当时,安徽的5家卷烟厂都有自己的品牌。其中,“黄山”、“皖烟”、“迎客松”都是行业名优卷烟品牌。安徽中烟人认识到,要想在全国市场上有所作为,就要有所取舍,重点突破。经过长时间的商讨研究,安徽中烟以分步走的方式完成了联合重组。

  2005年3月,安徽中烟所属的蚌埠卷烟厂、合肥卷烟厂、滁州卷烟厂取消法人资格,组建黄山卷烟总厂,完成第一步联合重组,并将黄山品牌确立为核心品牌。次年,黄山卷烟总厂、芜湖卷烟厂、阜阳卷烟厂取消法人资格,并入安徽中烟工业公司,完成第二步联合重组。

  联合重组后,安徽中烟构建了清晰的品牌发展体系:以“黄山”品牌为核心,“都宝”品牌作为潜力品牌,“王冠”雪茄作为特色品牌。安徽中烟发挥整合优势,推动三大品牌的高速、协调发展。

  2005年,以超值理念设计、“中国香,中国味”为风格特色的“黄山”新品一族陆续上市。2007年,“迎客松”、“皖烟”作为子品牌,联合进入“黄山”母品牌,实现“黄山”与“迎客松”、“皖烟”的三合一。通过品牌整合和新品推广,“黄山”品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实现了销量超百万箱、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双百工程”,当年销量达到105.5万箱,销售收入达到121.5亿元。

  2012年,安徽中烟开启了“黄山”品牌的第三次创业征程,基于新架构、新品类基础上的“黄山”(天都)、“黄山”(红方印)、“黄山”(中国松)等一批市场定位精准、质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卷烟规格,以“黄山品牌发展座谈会”为平台,强势进入市场,赢得了市场美誉,为“黄山”品牌注入了鲜活动力。

  “如果说‘黄山’(特制)的成功主要靠的是胆量,敢想敢做,那么‘黄山’(天都)、‘黄山’(红方印)等规格靠的是文化底蕴、是智慧,体现出了高技术含量、文化含量。”几包鲜活的新品获得了“黄山”品牌发展座谈会的高度评价。

  安徽中烟依托皖南生态烟区,打造有“本香之冠”之称的“焦甜香”品类;依托有“御封红方印”历史传奇的贡烟文化开展文化营销;围绕“品质、成本、效益”实施“三维六法”精益管理。鲜活的品类、鲜活的产品、鲜活的文化、鲜活的推广,构建出一个能感知、成体系的鲜活品牌,推动了“黄山”品牌的持续向上发展。“黄山”品牌卷烟销量也由2005年的22万箱提升到2014年的225万箱,向着“跻身强势知名品牌行列”的“黄山梦”扎实迈进。

  “一路走来,我们对品牌发展的记忆是美好的。”安徽中烟党组书记、总经理朱建华言语之间饱含深情。但记忆属于过去,品牌发展更需瞄准前方之路。如今,善讲品牌故事的安徽中烟人,用一包“黄山”(记忆)去纪念那段辉煌的品牌传奇,更用这样一包经典创新的产品续写一个发生在春天的故事。

黄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