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烟“黄山”品牌“成长性”分析之技术篇

2014-05-21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杜振秋 杜星霖 刘磊

  品类构建须“有支撑、成体系、能感知”,实现这一点,技术无疑属于支撑的核心部分。

  具体到“黄山”品牌的“焦甜香”品类,在技术层面它大致走过了怎样的构建线路?

  通过技术解码,其“焦甜香”概念明确了;通过打通技术与消费间的隔阂,其研发观念提高了;通过技术实践,其对产品品质的雕琢更加精致……

概念:“焦甜香”的技术解码

  消费者,知道可乐的滋味,未必清楚其组成成分。但生产者,如不剖析其形成机理,就不可能制造出可乐的滋味。

  同样道理,品类建构中,“焦甜香”只有先从科学上说明,才能在技术上实践。

  “剖析‘焦甜香’,得从定义、基本属性、化学物质基础以及感官特征四个方面着手。”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王程辉介绍。“焦甜香”风格,原以津巴布韦烟叶为典型代表,因其香气浓醇馥郁、亦焦亦甜,体现为甜花香、酒香和焦香、木香等香气的对立统一,故被名之为“焦甜香”。

  研究表明,这种香型是原料中的呋喃酮类、吡喃酮类等关键化学分子群,交互作用、协同增益而形成的。其基本属性可概括为“mass”:成熟(mature)——原料特性,丰富(abundant)——香气特性,稳定(stable)——理化特性,甜润(sweet)——口感特性。

  那么,延伸至卷烟产品,“焦甜香”感官特征又有怎样的构成基础?

  “这只有把‘黄山’品牌置于‘中式卷烟’背景中,对比其他品牌,才能说明。”王程辉说。为此,在“中式卷烟风格特征评价方法”基础上,安徽中烟组织专家,进一步细化风格特征指标,调整评价标度值,系统评价了11个中式卷烟代表性品牌产品。

  测评后,专家组将11个品牌卷烟分为8个品类,而“黄山”品牌风格特点亦由此进一步明确:甜味适中,酸味较弱;嗅香风格以烘烤香、焦甜香、烤烟烟香为主体香韵;品吸风格表现为,在主体香韵之外,辅以果香、辛香等其他香韵组成的复合香气。

  这一结论,也在市场上得到了进一步印证。“分析调研数据后,我们发现‘焦甜香’能被大多数老烟民感知,有的将其描述为类似烤红薯或咖啡的味道。”王程辉说,从这种描述上说,浓郁甜润的特征与他们的结论是相符的。

  在具体实践中,为凸显“焦甜香”特征,安徽中烟技术中心建立起产品化学识别模型,解释了其形成的化学物质基础,明确了“焦甜香”形成机理。他们以现代分析仪器为手段,结合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叶组配方、香精香料与黄山卷烟感官、化学特征,在感官指导下,提出了叶组配方与“黄山”卷烟关键特征指标。

观念:消费与技术的“共鸣”

  市场调研本是常规工作,为创新其工作模式,安徽中烟用了大半年时间。

  “为什么要创新调研模式?因为它牵涉技术和市场的结合。从根本上讲,这是品类构建要坚持‘技术本位’还是‘消费本位’的问题。”安徽中烟技术中心另一位副主任舒俊生说。

  他认为,传统调研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选点问题,因为缺乏布局考虑,难以触摸整个市场的脉搏;二是沟通问题,调研人员与零售客户、消费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困难,形成了“调研隔阂”。

  “比如,消费者尤其重视吸第一口烟的体验,而品吸师却因烟头密度和燃烧稳定性问题,要吐掉第一口;消费者说呛,而我们最初在产品评价体系中,并不明确其对应指标。”舒俊生说。

  参与调研的这些经历,给技术中心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必须要‘敞开门’做技术。”舒俊生说,“调研不是要解释问题,而是要解决问题。”

  因此,“敞开门”做技术,最主要的是要做好消费语言与技术语言之间的“翻译”——前者笼统、混沌,是基于消费体验;后者精准、系统,是基于研发需求;所谓“翻译”,就是在后者中找到与前者对应的“细项”。

  比如,消费者讲“味儿”,其实就是技术语言中的香气值、香气量和香韵;消费者说“劲儿大小”,其实就是说香气量的大小、烟气浓度的高低等。

  沿着这样的思路,安徽中烟技术中心做了三张表。第一张是消费者评价常用语言,第二张是卷烟品吸师常用语言,第三张是两种语言彼此的对应关系。根据这三张表,技术中心做成一套软件,类似于谷歌的“在线翻译”,打通了消费语言和技术语言两套评价体系。

  而为了更科学地反映整个市场的状况,在布局上,安徽中烟目前选择了北京、青岛、广州、成都作为固定调研城市。四个城市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有东部沿海的,还有西南内陆的。

  “一切都是为了形成消费与技术的‘共鸣’。”舒俊生说。品类构建中,技术无疑是重要支撑;而技术怎样做、做得好与坏,无疑要看消费评价。“你能否听懂市场反馈,以怎样的观念做技术,左右着你技术实践的方式、方法,影响着品类构建的成效。”

实践:全方位的“雕琢”

  “黄山”品牌建设,必然要以“焦甜香”风格及质量特性为焦点。

  从2011年1月设备进厂,历时14个月整线贯通的“黄山精品线”,就为这样的风格和质量特性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与一般生产线不同,“黄山精品线”以产品配方模块化的方式,将整个工艺流程“串联”起来:两条叶片处理线并行生产,通过顺序加工可以满足多模块的生产需求;三条制丝生产线针对不同原料特性和其在配方中的作用,在设备、参数等方面实现差异化:

  ——针对填充特性模块,通过气流烘丝的高温进行强加工处理,实现降碱、降刺和低焦;

  ——针对核心质量模块,通过二次加料、适度干燥等手段进行特殊处理,赋予产品独特的风格;

  ——针对核心特色模块,通过二段式烘丝装备的低温烘丝方式进行轻处理,充分保留优质烟叶固有的香气质。

  这样,三大配方模块通过“三线并行”的方式,在最后环节掺配加香形成具有“焦甜香”特色的产品。

  “‘黄山精品线’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两头’、‘三身’、‘一尾’的特色布局,一方面是承袭合肥卷烟厂2003年就已形成的传统——分组加工,另一方面是生产效率和精细化分工的需要。”安徽中烟工艺装备室主任丁乃红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小锅炒菜’,量不大,但味道足。”

  多线并行的布局实现了产品加工的精细化,而线上诸多技术细节,则围绕提升“焦甜香”香韵,使得产品加工从精细走向精益。

  “温度对于保持烟丝香气有重要作用。”丁乃红告诉记者,“在松散回潮环节,我们将温度控制在45℃~50℃之间,低于55℃的平均线;在干燥环节,我们采用两段式烘烤方式形成近20℃的温差,这些技术手段,最大程度保持了烟草本香。”

  在“焦甜香”品类构建中,“黄山精品线”只是技术保障的一个缩影:

  以特色原料为基础,安徽中烟深入研究生态条件、生产措施和品种等因素对原料特色形成的影响,集成调控原料特色彰显的关键技术,努力彰显不同生态区域特色原料风格;

  以特色工艺为保障,安徽中烟以“分级轻度柔性加工”为主要加工模式,以香气成分分步控制为关键加工技术,建立工艺加工及打叶复烤过程评价方法,提升了工艺对“焦甜香”风格的贡献力;

  以特色配方为手段,安徽中烟以“黄山”品牌卷烟产品为载体,综合特色原料、特色设计等技术方向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到产品的开发、改造活动中,从而创造出产品的质量优势和成本优势。

  从特色原料到特色配方,再到特色工艺,在技术力量的全方位雕琢下,安徽中烟“黄山”品牌的“焦甜香”属性,正一步步越来越明晰……

黄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