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一个甲子,“利群”伴随着“卷烟上水平”的汽笛声继续驶向前方。
在这趟旅程中,高品质,将是“利群”孜孜以求的;同时,品质的高低,也将是决定“利群”是否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关键。
突破原料瓶颈
卷烟品质控制,起点在哪里?是生产加工,还是原料保障?
“当然是原料保障。”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料保障部的同志给出了明确答案。卷烟叶组配方是由不同产地、香型和品质的烟叶配伍而成的,因为受地域、品种、种植、初加工等因素影响,这些烟叶的风格特征、品质特点并不稳定。而卷烟品质的核心要求,正是稳定。这就好比数学中的“求和”。前面的算式很长、因子很多,且每个因子都是“变量”,但必须确保结果不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并非易事。
“原烟配方”思路的最初提出,就是要解决“变”与“不变”的矛盾。其实质就是通过“前移”分叶组调配程序使“变量”确定——产品研发人员走出实验室,指导烟区实施标准化配方作业,对烟叶原料采样和评价后,再按照卷烟品牌、产品风格要求,把多产区、多品种、多等级的烟叶按一定比例组合为配方模块,制造出“相同的烟叶”。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浙江中烟“原烟配方”技术已比较成熟。这为“利群”品质保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这不等于原料保障的困难不存在。
“532”、“461”品牌发展目标提出后,行业知名品牌向大规模、高价值发展已成大势。品牌的规模扩张,要求烟叶原料的数量支持;价值提升,要求烟叶原料的结构支持。这样,原料数量和结构现状同“大品牌”建设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买不到好烟叶就等于买不到烟叶”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利群”发展颇为“令人头疼”的问题。
面临新的原料瓶颈,浙江中烟如何应对?
保证原料量的稳定,也就是使原料“够用”,这是前提。为确保“够用”,浙江中烟将烟叶基地单元建设作为主要抓手。2010年,他们加大了对基地单元的走访和调研力度,制定了《“利群”品牌原料保障规划》,建设完成20个“利群”品牌原料基地单元,进一步完善了原料的投入保障机制。到2013年,浙江中烟计划在11个省(区、市)建成74个“利群”品牌原料基地单元,以期国内烤烟基地化采购率不低于80%。
此外,突破原料瓶颈还要确保烟叶“好用”并“用好”。通过抓技术,浙江中烟努力实现“精细化纵深挖潜、广域化配方拓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为确保烟叶“好用”,浙江中烟在基地建设中加强了工艺技术的源头管理,努力促进基地烟叶质量特色与品牌发展相匹配;完善了原烟质量控制指标,加大对指标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保持了较高的烟叶采购等级合格率。为了“用好”烟叶,他们还加强烟叶可替代研究,努力提高配方维护水平;针对烟叶原料的不同特性,建立了多模块、多参数、多工艺路线的分组加料、分类加工模式。
“适用烟叶跟不上品牌发展的速度,最后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失去市场,要么牺牲品质。这两者我们都不能接受。”浙江中烟副总经理刘建设说,“让每一片烟叶物尽其用,我们将不遗余力!”
坚持精益求精
“给你一百万个机会,你能从产品中找到的瑕疵不超过3.4个……”谈到六西格玛管理,浙江中烟宁波卷烟厂生产技术科科长菅威这样解释道。
菅威所说的是六西格玛管理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据了解,一般企业能够允许的瑕疵率为三西格玛,也就是合格率为99.73%。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水平足以令人满意。
可是,这同时也代表着0.27%的不合格率。这可能意味着,由于人为原因,全国每小时会有2000封信邮寄错误,每星期有500宗手术出现差错……精益求精的浙江中烟人追求的是产品质量的零缺陷,而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产品质量波动的原因有很多:操作工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技术熟练程度,机器设备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原辅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加工工艺、工装选择、操作规程是否严格规范等,甚至还包括车间的温湿度、照明和清洁条件。了解和监控这些波动,锁定质量波动的因素,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是生产技术部门的责任所在。
为此,浙江中烟各卷烟厂从2008年开始逐步导入六西格玛管理体系。经过几年的丰富完善,浙江中烟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质量分析与控制方法。
“均匀设计法”是其中之一。它以六西格玛管理为指导,融入了稳健性设计、多元回归等现代统计技术,其作用之一就是提高分析、解决质量问题的效率。“以滤棒吸阻检验为例,它涉及到滤棒克重、烟丝密度、烟支长短等许多参数。”宁波卷烟厂卷包车间工艺管理员杨时政说,“如果吸阻指数出现偏差,通过传统方法寻找原因需要试验310次,而用‘均匀设计法’只需试验12~16次。”
先进的分析控制手段,带来了工作效率的提升,也从根本上提升了产品质量水平。比如,浙江中烟杭州卷烟厂应用六西格玛的量化分析工具,实施了降低烟包透明纸包装折角缺陷项目。通过实施这一项目,烟包透明纸折角缺陷率由16700PPM降低至4400PPM(PPM是一种计量参数,表示百万分之几),工时损耗由370000支/月降至75000支/月。
实现持续提升
保障产品质量,要善做“翻译家”,这是记者在浙江中烟采访时的感受之一。
消费与技术、市场与车间,必须实现对接。因为,只有将“市场语言”有效地转化为“技术语言”,产品质量才能实现持久稳定和提升。这正是浙江中烟多年来坚持内在质量投诉分析工作的意义所在。
为把客户投诉程序纳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浙江中烟在各卷烟厂成立了内在质量投诉分析小组。小组由叶组配方、香精香料、生产工艺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人员组成。面对顾客的投诉、建议和需求,小组成员们要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分析、处理和汇总。
2010年7月,杭州卷烟厂内在质量投诉分析小组接到消费者投诉,称买到的卷烟“烟支燃烧包灰不好、颜色发黑”。
“经评价鉴定,我们确认消费者反应的问题属实,但产品设计及原辅材料检验结果均符合要求。”作为小组成员之一的浙江中烟原料保障部副主任吴继忠告诉记者, “问题应该出在生产环节。”根据码段标号,吴继忠和其他成员层层排查,终于找到了“病根”——由于该产品卷烟机某一新装设备自身因素出现了小几率的卷烟纸反卷现象。于是,车间及时改造了设备,从而杜绝了这一问题的再发生。
为了深入开展市场投诉分析和过程质量控制,浙江中烟各卷烟厂还制定了科室工艺质量巡检及反馈制度,将监管要求和内容分解到每个岗位,在日常巡检、在制品不合格品处理、市场投诉分析的过程中,授权工艺员就环境控制、过程质量控制等向相关部门提出纠正和预防的要求。
抓质量,不仅要能打“马后炮”,妥善处理消费者投诉,还要善做“事前功”,努力防患于未然。2009年,杭州卷烟厂建立了生产过程防差错演练制度,以半年为周期组织开展防差错演练;宁波卷烟厂则结合2010年对标工作,寻找差距、改进工艺,利用生产数据采集系统所获取的即时质量数据监控在制品质量,完善质量预防报警机制,实现了生产管理由“被动指挥型”向以预防为主的“即时指挥型”管理体系发展。
质量管理,有起点,无终点。“在行业全面推进‘卷烟上水平’的背景下,‘利群’的发展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刘建设说,“2010年,‘百万利群’工程的顺利实施得益于我们对产品品质的常抓不懈;未来,‘利群’大品牌战略的有力推进,同样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追求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