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品牌。它迎风击浪、拼搏进取,最终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在这条路上,有着一连串闪光的路标:从1995年品牌改造上市时的2900箱年销量起步,到2002年,该品牌年销量首次超过10万箱;此后,保持着每年 25%以上的销量增速,到2010年,年销量突破100万箱……
经过岁月淘洗,这个品牌就像是阅尽沧桑的行者,平和、从容、淡定、稳健。这种境界正如那句话——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这,就是“利群”。
确定“平和恬淡”的风格特色
1960年,“利群”创牌于利群卷烟厂(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卷烟厂的前身)。“当时的‘利群’品牌多是低档卷烟,主要从量上满足农村市场需求。到上世纪80年代初,‘利群’系列产量最高时达到每年7万余箱。”浙江中烟副总经理刘建设告诉记者。后来,全国烟草生产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利群”年产量逐渐减少,1987年和1993年,该品牌的两个规格一度停产。
“在产品风格上,浙产烟模仿过行业老大哥。但市场告诉我们,如果不能从模仿和学习中突出重围,就只有死路一条。”刘建设说,“利群”要生存,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路。
“利群”如何实现突围,走出自己的路?
风格定位是“利群”突围的关键一步。
那么,卷烟产品风格定位的关键又在哪里,是包装、价格、产地,还是吸味?
浙江中烟对“消费者购买卷烟的关注因素”的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卷烟包装的关注度为1.2%,价格为8.7%,产地为6.3%,吸味为54.7%……无疑,吸味必然成为“利群”风格定位的第一要素。
“‘利群’要做中式卷烟‘醇和’口感的代表品牌,追求一种‘淡淡的满足’——‘淡’是一种味道,不强烈不刺激;‘满足’,是对分寸的把握,要回味悠长。” 浙江中烟市场营销部品牌策划部的同志解释道,“这与低焦油低危害的卷烟生产大趋势一致。”
这种风格定位并非凭空构想。经过长期探索,浙江中烟在生产工序中确立了“利群”的特色工艺:在原料保障上,“利群”品牌烟叶基地建设以山地为主,采购优质原料,确保口味的丰富性;在叶组配方上,利用不同产地烟叶成分和特性的波谷和波峰值差异,以期吸味平衡协调、醇和饱满;在生产技术上,突出柔性加工和深度醇化,采用独特的工艺储运烟丝,确保加工过程中香气不流失,建设生物酶催化技术“醇化库”,激发烟叶潜在特性……
浙江中烟的不懈努力为“利群”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相关市场研究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6个城市消费人群的调研显示,“利群”在品牌无提示第一提及率、品牌知名度、主抽保持率等多项指标中保持了明显优势;消费者对“利群”评价为“口感醇正、品质稳定、商标鲜明”,“平和”、“恬淡”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最终获得了市场认可。
规划贴近市场的产品线
做中式卷烟“醇和”口感的代表品牌,这样的定位为“利群”确立了进取方向。朝着这一方向,科学规划产品线则为“利群”发展设计了市场道路。
产品线,就是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产品集合。对于卷烟来说,产品线集中体现为产品的规格与品类。
产品线规划的意义何在?他们告诉记者,产品线规划是否合理,事关品牌生存与发展。产品线要有合理的“长度”,品牌产品从高端到低端的规格分布影响着该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线还要有一定的“宽度”,一个品牌同一价位区间产品种类的多少影响着该品牌在这一价位区间的竞争力。
产品线规划的要点是什么?贴近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经济已逐渐走到全国前列,区域市场发生了明显变化。当时“利群”卷烟大都是低档卷烟,这显然脱离了那时的市场现实。为此,浙江烟草工业科研人员研究目标消费群,采取差异化策略,以中高层次消费群体为突破口,对“利群”进行了翻新改造。经过一年多的研发,1995年10月,新款高档 “利群”卷烟成功推出。
之后,一系列围绕“利群”的产品改造动作展开了:在卷烟包装以“红色”为主基调的特色中,17元/包的“利群”(蓝)适时推出,掀起了卷烟消费的蓝色旋风;研发人员提出“滤嘴长一点,健康多一点”的减害思路,开发了20元/包的“利群”(长嘴)和35元/包的“利群”(软长嘴);为适应软包产品的消费潮流,“利群”(软蓝)和“利群”(软红长嘴)应时而生……
目前,按照产品吸味特点和规格区间,“利群”品牌发展成四大系列:休闲版,突出“自然、高雅、甜润”品质,共两个规格,属一类卷烟;阳光版,讲究甜美润泽、醇厚绵长,共两个规格,属一类卷烟;经典版,推崇醇和满足、细而不腻的风韵,共4个规格,属二类卷烟;原生版,注重烟草原味本香,共5个规格,属二类卷烟。
在传统基础上坚持向上延伸,“利群”形成了一条比较清晰的向上阶梯状发展的产品线。“现在‘利群’一、二类烟比例为38∶62,仍有较大的结构提升空间。”刘建设告诉记者,“未来2~3年,我们储备研发的重点将是低焦油低危害产品,这将为‘利群’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
建立市场驱动型的供应链管理
品牌建设,从产品线规划到市场现实,还需要经过原料、生产、技术、营销等诸多环节。其中,市场是中心,是起点,也是落脚点。
“比如,某个月卷烟生产什么规格、生产多少,都要以市场的存销比为依据。”浙江中烟生产管理部的同志说,“生产多了,社会库存就会增加,有损品牌价值;生产少了,就容易导致供货紧张,妨碍品牌扩张。”因此,建设品牌,必须“跟进”市场。
跟进市场,困难在于,与市场的风云变幻相比,原料、生产、技术、营销等环节的反应相对滞后。
为此,浙江中烟着力建立了市场驱动型供应链管理模式——以需求预测为龙头,力求实现生产作业计划、原辅材料备料计划、质量检验计划、市场销售计划协调联动、灵敏反应。
这就好比根据水池的大小来确定水管的放水量。在从生产到投放的供应链管理上,生产管理部贯彻一个“跟”字——市场消费走多快,就跟多快。凭什么跟、跟多少、跟多快,不是按照目标销售任务定,而是按照当时的存销比定。
登录浙江中烟综合营销业务网上平台,只要输入日期、选定地区,该系统就会显示“利群”各规格在该时该地的条批发价、市场零售价、销量、存销比等信息。
为维护品牌发展,加大市场监控力度,浙江中烟市场营销部近两年在全国各销区陆续建立了2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在对一个周期内采集到的价格信息和库存信息比较分析后,他们就可以对下一周期的市场需求做出预测。
而这一思路,在2010年浙江中烟“百万利群工程”(“利群”产销量过百万箱)开展后,又被再次强调和升级——浙江中烟要求其分销区市场工作人员“关注每一个品牌规格、发挥每一个规格的充分潜能、调动每一名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关注每一个零售客户、关注每一次订货”。这一切都是以市场为中心,力求更准、更快地调整供应链管理。
现在,对“利群”所有规格产品,浙江中烟市场部门要每10天一次滚动提交需求预测;预测须具体到后60天每天的需求订单。其间,市场部门还要对预测跟踪进行检查,发现异常立即重新预测。滚动预测提交后,生产管理部就以此为依据分别编制备料计划和生产计划,下发至物资供应部、卷烟厂、市场营销部等相关部门。此时,市场部门的一个数据,可能关系着生产计划的调整、原辅料的购备等相应变动,供应链各环节间的信息交流也由此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以滚动预测为龙头、滚动生产为核心,以动制动、以变应变,才能使市场驱动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流程上真正实现。”刘建设自信地表示,“近年来,‘利群’存销比持续低位运行、市场价格稳定,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们对市场有效的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