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不一定可持续,『平衡』才可以

2021-10-12来源: 三悦有言作者: 烟花三悦本悦

从「总量控制、稍紧平衡」到「总量控制、稍紧平衡、增速合理、贵在持续」,早已不是认识问题。最近几年的贯彻落实,既体现出严肃性,行业层面科学合理设定计划,坚决拧紧产能龙头,从根本上保证并传导了「控制」的决心意志;也反映为自觉性,各经营主体守土有责,切实搞好市场建设,不盲目追求增长速度,把「尊重市场、遵循规律、遵守规则」真正落到实处。

在「总量控制、稍紧平衡」基础上提出「增速合理、贵在持续」的新标准、新要求,强调的就是在「控制」、「稍紧」的动作之上,追求「合理」、「持续」的效果,「合理增速」是重要的评价和观察,落脚点在于可持续的基础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单纯地追求,也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紧」的状态,而要更加关注「平衡」的把握,以「平衡」来支撑「可持续」。

现在的问题是,既面临着整体进度偏快的压力,也存在供需失衡的风险。

从前9个月的情况看,整体的目标进度、增长速度——尤其结构提升这一块儿——还是相对偏快。其实,从二季度开始,大家围绕市场调控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销量增长、结构增加都有明显的降速,但仍然有调不下来、控不下来的感觉,就像在四季度:精准地调,精细地控中讨论的那样,四季度调控的压力和难度都不小。

硬币的另一面,就是市场投放一再地、较长时间地从「稍紧」到「偏紧」、「过紧」,形成了调控过度的供需失衡,打破了期待的「平衡」状态,并集中反映为以低价烟为代表的供不应求、供非所求,以及今年以来持续增加的真烟非法流通。然而,如果仅仅从低价烟或者单纯的投放建设来解决问题,就有可能陷入到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循环当中。

之所以突破「稍紧」——很大程度表现为「偏紧」、「过紧」——大体上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同比增量偏大、增幅偏快,需要适当地降降速;二是超目标进度,压着限速跑;三是担心垫高基数,既然现在目标进度有把握,就努力把基数降下来,之前冲得有多凶,后面压得就有多狠;四是有意识、有计划地藏起来、留下来,「转移支付」到下一个年度。

这里面,还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节奏感。尽管这几年对于节奏均衡有明显改善,尤其思路的成熟与心态的平和,但对于「开门红」还是有本能的反应,倒不是为了年初数据更好看,终归还是希望能够为年中乃至年末留有余地、创造条件,就这样年初惯性的快马加鞭,早早地把全年的增长垫到了很高的数据上,就难以避免地恢复到惯性的前压、中调、后控,导致调控缺乏线性而失之节奏。

另一个是不平衡性。既要看到——在整体面上的「偏紧」、「过紧」之下——还有结构性的不稳定、不均衡、不协调,有些区域、有些品牌、有些价位、有些时段还是「偏松」、「偏多」。也还要看到,「偏紧」、「过紧」也形成了某种意义的滤镜与温室,对市场状态的判断有滤镜,品牌成长的环境像温室。这未见得是问题,但显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我们当然理解市场调控的现实困难,也没有面面俱到的灵丹妙药。

理想的状态,是将过快增长收藏、存储起来,就像四季时节的秋收、冬藏一样,年末的市场调控也是这样的思路,但毕竟收与藏在空间、时间上都有不小的局限,收多少、藏多久并不是把果实、粮食放进仓库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可持续不是藏起来、收起来之后的延迟体现,而是可持续的能力与活力,是今天行、明天还行、后天更行的支撑和保证。

这就需要在解决问题之前,更加清醒的认识问题。

第一,正视「偏紧」、「过紧」的状态,不过度追求也不要陷入到非如此「紧」不可的当中,更不能把「偏紧」、「过紧」当作成绩,背离了「总量控制、稍紧平衡、增速合理、贵在持续」的本意初衷。改进和加强投放建设的精准、精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不是为了来验证我们的既有思路,而是用新思维、新工具来认识和解决新问题、新情况。

第二,要增强客户服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现在的客户服务——主要是货源投放——比起以前当然有很大进步,但考虑到长时间、大面积供不应求之后,货源需求有很多注水和失真,如何让能卖够卖而不是想要就要需要更多技术层面的改善,同时响应客户需求、保证物流配送的弹性与及时性也提高空间,针对红白喜事的响应机制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三,「全国一盘棋」,首先建立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基础上的顾全大局、勇于担当。是在别人有结构压力的时候,能够发挥自己结构提升的潜力;在别人缺乏增量空间的时候,能够接过销量增长的担子,而不是「泥鳅黄鳝一样长」,生搬硬套地套用同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调控。比如说,有些基数小、基础弱的市场要允许奋起直追,那些基数高、盘子大的市场要理解增长难度。

第四,「平衡」归根结底还是度的问题,既要充分尊重零售客户的货源选择与利益维护,好的服务不是那些锦上添花、花里胡哨的服务策略,让零售客户有钱赚、能赚钱就是最好的服务。也要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合理需求和消费选择,没得选并不代表着必然选,你不做别人就会去做。再者,还要积极防范舆情风险,防止和避免夸大其词、道听途说。

最后,有一个最近的生活细节值得分享。之前我们使用地图导航,首先是驾车、公共交通、步行、骑行等交通方式的选择,其次再是时间最快、路途最近、高速优先、躲避拥堵等具体路径选项。如果选择确定开车、打车之后,至多在路途最近、躲避拥堵的算法上优化;如果选择公共交通,就只能在几号线转几号线、某某车站换乘的节点上选择。

最新的「百度智行」已经进化到了什么程度?它可以根据出行目的地和可行交通方式,结合当前行程距离、拥堵程度和出行要求智能推荐,从只能开车、打车、乘坐交通工具的单一选项变成开车、打车、乘坐交通工具的组合安排,交通拥堵就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公共交通换乘不便、路程太长就切换到打车,甚至能够根据公共交通行程提前预约打车实现无缝衔接。

借助思维更新、技术进步,类似于智能出行这样更精准、更精细的能力、运营,或许就是未来「总量控制、稍紧平衡、增速合理、贵在持续」的目标与方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