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七元档卷烟“竞争高地”

2009-08-19来源:浙江绍兴烟草作者:成清

  上承十元档、下接五元档,七元档作为目前市场上一个很独特的价格细分区段,随着卷烟产品消费税政策调整的出台,开始显现出其价格分水岭的地位。近两个月接连有七元档的卷烟投放市场,由此可见各品牌继在十元档群雄逐鹿之后,也已经筹谋在七元档搏杀一番,从产品的投放前期市场调查到投放后的宣传培育、广告品发放,不可谓不重视不用心。目前在销品牌规格有六个:红双喜(硬)、红塔山(软经典)、娇子(时代阳光)、小熊猫(清和风)、黄果树(典藏)、红旗渠(新开元)(本周即将上市)。

  一、七元档竞争格局分析

  1、统治者——红双喜(硬)

  长久以来沉淀的品牌忠诚度、吸味习惯、地缘优势,以及工业企业高明的货源投放策略——让市场永远处于一种渴求的状态,使得红双喜(硬)牢牢占据了七元档的第一把交椅,至今无品牌可以撼动。今年上半年绍兴本地实现销售2626.88箱,销售额4137.14万元,毛利992.94万元。

  2、挑战者——红塔山(软经典)

  一直以来,七元档卷烟市场红双喜(硬)一枝独秀,虽然其间有不少品牌进驻,力图打破这一格局,但都以失败告终。依托红塔山系列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强大优势,红塔山(软经典)一跃成为七元档第二大销售品牌,打破了沪双喜一统天下的局面。今年上半年绍兴本地实现销售1315.57箱,销售额2071.77万元,毛利343.6万元。但红塔山(软经典)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借了沪双喜货源供应不足的光,所以也有人戏称红塔山(软经典)是七元档的“千年老二”。

  3、维持者——娇子(时代阳光)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娇子(时代阳光)慢慢进入成熟期,上市时期的销量、上柜率等各方面表现可圈可点。但是随着卷烟新鲜感热度的逐渐褪去,重复购买率呈现下滑的趋势。挤掉泡沫之后的娇子(时代阳光),眼下迫切需要的是维持销量保住来之不易的市场占有率,在七元档真正站稳脚跟。当然,一定时间内的销量下滑并不一定表明该卷烟消费群体的完全流失,或许还是一种正常的吸收阶段,正是需要加以呵护的时候。

  3、新进派——小熊猫(清和风)、黄果树(典藏)、红旗渠(新开元)

  新近连续投放了三个七元档的品牌卷烟,红旗渠(新开元)因为在本周才上市,暂且不予置评。小熊猫(清和风)因为投放时间短,黄果树(典藏)因为之前是定点投放,全面投放的时间也不长,所以还无法对七元档的强势品牌形成有效的威胁。不过,小熊猫(清和风)在本地有着一定的市场基础和消费者口碑,上市初期就颇为顺利,零售客户上柜时接受度相对较高,销售也在平稳增长,相信通过培育和反复宣传,能在七元档重分天下,形成新的市场格局。黄果树(典藏)的软肋在于其没有可依托的强势品牌,虽然黄果树品牌在本地市场不算陌生,但也只是混了个脸熟,长久以来消费者对其品牌印象只停留在五元档的黄果树(佳品),对品牌背景内涵所知甚少,这严重制约了黄果树品牌在本地中高端卷烟市场的发展。

  二、七元档卷烟市场的发展与建议

  1、七元档卷烟市场潜力巨大。

  市场细分的长期发展趋势,为七元档卷烟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后劲。而消费能力的与日俱增为也以后长足发展打下了基础。七元档抓住了行业和市场发展的机遇,从十元档和五元档之间的夹缝中脱颖而出,由竞争洼地渐渐成为各品牌争相抢占热点市场,拉动了整个卷烟结构的提升。

  2、短期内竞争格局很难发生质变。

  纵然引进了多个品牌的卷烟,都没有能真正动摇到红双喜(硬)的统治,其他竞争品牌卷烟虽然对红双喜(硬)的销量和市场份额有一定削弱,但由于自身也有或多或少的短板存在,如最有力的竞争者红塔山(软经典)也长期受到货源供应的困扰,到下半年货源紧张时期甚至自顾不暇,所以对红双喜(硬)形成的威胁一直都有限,很难引起七元档市场格局发生质的变化,红双喜(硬)的霸主地位在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保持。

  3、七元档卷烟培育迫在眉睫。

  七元档卷烟的结构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加上下半年卷烟货源情况为紧张,占绝对销量的红双喜(硬)、红塔山(软经典)供应大幅度减少,给七元档次卷烟销售带来严重威胁。在主销卷烟货源不足的情况,培育好同档次卷烟其他品牌工作就显得重要。

  4、延长新品培育周期,增加品牌寿命。

  近期七元档新品投放集中,上市间隔较短,一拥而上容易使市场一下子感觉过饱。再加上七元档品强势品牌明显,其它品牌基本起着“陪衬”和“替补”作用,新品卷烟就算要“挤”的进来,也得循序渐进,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延长品牌培育的周期,缓和市场的饱和感,有利于新品卷烟在七元档的长期扎根存活。

  5、保持合理库存,加强品牌替换。

  由于红双喜是紧俏卷烟,零售客户一般都会保持着很高的进货频次和单次进货量,在货源充足的情况下,过度的库存使资金周转率大为下降,其它七元档次卷烟的正常库存得不到有效保证。客户经理在日常品牌培育过程中,应注意适当引导零售客户注意品牌的替换和对接,降低单一品牌的断货所带来的风险,实现品牌之间的和谐共赢。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