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2月份卷烟市场回顾

2009-03-13来源:浙江宁波烟草作者:张贤鑫

  告别了轰轰烈烈,奋战“开门红”,捷报频传的双节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春节过后2月份宁波卷烟消费市场是怎样的一般光景。

  正如想象当中的那样,随着节日气氛的趋淡,节后的市场虽然不似经过战争洗礼的战场一般一片狼藉,但也难以再续元月时期的高潮猛起,供销两旺,热闹非凡的繁盛局面。这也本是意料之中的,可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其背后深藏的原因是什么呢?果真如我们以往所臆测的仅仅是消费需求锐减,社会库存较大这么简单吗?笔者近日就此问题走访了宁波当地的卷烟消费市场,以期能够更加真切地了解节后市场反应冷淡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自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时,中国虽然由于金融体系开放不久,入世不深,受到冲击的力度不是很大,但也未能全身而退。进出口贸易遭受前所未有的市场冷却,日益减少的订单使原本那些缺乏技术活力单纯依靠订单而活的企业难以为继,只能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停产倒闭。大量农民工由于失业导致“返乡潮”提前,而且“有去无回”的占很大一部分。这场“寒冬”的“寒冷”已经在去年下半年的卷烟销售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虽然双节期间的热闹景象说明消费者的卷烟消费能力并没有大幅受损,“饥饿营销”后,消费结构的稳步上升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这一些足以掩饰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但节前许多零售户普遍反应这场金融危机使得部分原来的高档烟消费群体沉默了,许多消费者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也不再以烟酒作为礼品首选,而是转向更为实惠的油米。节后随着节日用烟高潮的退却,市场又逐渐恢复冷静。由于近几年来宁波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不少,对于有吸烟需求的消费者来说提供了一个提高消费档次的基础,所以卷烟消费结构的提高是这个因素催动下的直接结果。要不是这场金融危机,结构提高的幅度可能会更大。

  为对应节后情况,本期所取日期为2月2日至2月27日,同期所取日期为2008年2月10日-2008年3月6日

  二、节日“后遗症”——部分规格社会库存较大

  在货源普遍充足的情况下,许多零售户在双节期间备足了货源,这给零售户把握市场良机,做好节日销售带来很大的裨益。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紧俏烟由于其货源的稀缺性,虽然双节月期间货源充足,但动销较快,所以节后社会库存不大,节后仍是零售户订货的重点;与之相反的是,非紧俏烟(主要集中在100元/条以下的)则表现大相径庭。据调查发现100元/条以下的许多卷烟在节日期间销售表现并不十分乐观,导致节后社会库存较大,要消化这一部分库存,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零售户表现为有选择地订货,这样就促使了订单总量的下降。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二月份与一月份相比,100元/条以下卷烟销量明显下降,排除一月份礼品烟对其的挤出效应,在总体货源充足的情况下,也进一步从数据分析层面说明了其社会库存较大,零售户订货欲望不强的状态。

  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未返程

  这一因素从两个角度促成了节后卷烟销量的下降。

  (一)低档烟消费群的减少。外来农民工是低档烟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而低档烟的本地消费者比例不是很大。这次农民工的提前返乡和迟迟不归造成了低档烟消费群的大量流失。再者,二月份的订单天数为20天,一月份的订单天数为22天,无形中二月份比一月份订单天数又少了两天,所以低档烟销售更是雪上加霜。

  (二)订货零售户的减少。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在宁波地区打拼多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这其中就有一部分选择在宁波地区开烟酒副食店的。春节期间不少这样的零售户回家探亲,有些地方有“不出十五,仍是春节”的风俗,所以许多外籍零售户正月十五以后回来,导致上半月订货的实际零售户减少,造成部分区域的零售户订货空白,部分地段的消费需求没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满足。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每日订货的零售户的数量在2月上半月一直维持在8500户以下,直到20日以后才恢复到平时正常水平。每日订货零售户的减少直接导致日订单量的减少,也就间接影响了全月销售的总体情况。

  四、供应与需求的不匹配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并不是零售户由于存在一定的库存,对所有卷烟都需求冷淡,而是集中表现为几个规格的卷烟断档引致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每天供应的大部分却是零售户还有较大结余库存的卷烟,造成需求降低的假象。正如宁波市本级出现了南京(红)、哈德门(精品)、红旗渠(银河之光)、白沙(硬)、红梅(软黄)、石林(硬)、红河(硬甲)等七个订单满足率很低的品牌规格,按照需求每天有2000多箱,假如按照70%的订单满足率,那也有1400多箱的市场缺口。

  诚然,这里面很多是紧俏烟,有着计划限制,然而订单满足率如此之低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已经不是所谓的“稍紧平衡”,而是“过度饥饿”了。其实,这也从一个方面对我们提出了警示,我们的货源组织和催调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纰漏,我们对市场信息的应变能力还不够强,还没达到随时掌握市场信息,紧跟市场需求而动,我们在与工业企业的货源衔接上还有待改善。如何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提高与工业企业衔接的效率是我们接下来应该考虑的重点。或许下一步建立价、量、存的预警体系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好的解决办法。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