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卷烟消费调查——流动人口群体特征

2007-06-21来源:中国烟草
    顾名思义,流动人口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经济因素是他们“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随着工作和收入的变化,他们从目前居住地“迁徙”的可能性比普通居民要大得多。他们转换工作和居所的迁徙行为,常常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可能给各地的商品造成短缺或过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国家统计局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公布,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为14735万人,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其中,跨省份流动人口达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份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如果照此速度推算,到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将超过1.5亿。
 
    流动人口定义
 
    流动人口的概念与当前我国国情密切相关,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通常特指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的人群,即所谓“人户分离”,但排除了旅游、上学、访友、探亲、从军等情况。
 
    至于在多大空间、时间范围内的人户分离才算流动人口,则要根据实际工作来确定。国家统计局对流动人口的界定是指“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和“在本地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本次流动人口卷烟消费调查的目的是根据烟草行业研究市场的需要,针对对卷烟消费影响较大的流动人群进行分析,因此,调查的范围设定为15~60岁、离开户籍所在地6个月以上的务工、生活人群,分为“省内”(本栏目将直辖市及自治区等也统称为“省”)流动和“省际”流动两类。
 
    流动人口的构成
 
    从流动人口的性别构成来看,流动人口以男性居多,占60%左右。以广东省为例,流动人口中男性占58.3%,女性占41.7%;上海市流动人口中男性占60%;天津市流动人口中男性占63%。另外,从事不同职业的流动人口的性别有着明显区别,以北京市为例,在建筑工地上劳动的流动人口,男性占98.4%;而从事家政服务的流动人口,女性占63.6%。
 
    从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一般呈“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态势。而且,“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趋势越来越向极端发展,表现出“两头更小,中间更大”的状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中老人、小孩(分别指60岁以上和15岁以下人口)的比例合计在30%以上,现在该比例降为20%以下。进一步看,在劳动适龄人口中,流动人口又主要集中在15岁~45岁年龄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这个年龄段的人数占流动人口中适龄劳动者的80%左右。北京市15岁~45岁年龄段人数占流动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的83%,上海市为85%,深圳市为84.3%(见图1)。

    流动人口的收入状况
 
    从全国来看,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并不是很大,这与流动人口的流向比较自由有很大关系,哪里务工的收入高,哪里流动人口就会聚集,充分体现了市场的作用。北京流动人口中月收入在1000元~2500元的占54%;广东省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为1400元左右,上海为1350元左右,深圳市为1298元。
 
    流动人口的流向分布当前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大,分布面较广,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内地到边疆,从汉族聚居区到少数民族自治区,到处都有流动人口。但流动人口流向比较稳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些流动人口或是由政府劳动部门组织,或是由亲戚朋友介绍,或是在外地已有就业门路的务工者所带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流向。流向的稳定性也表现为流出地与流入地具有相对集中性,且大多数是从农村流向大中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流动人口中,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区域分布的选择上具有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讲,42%左右在本县内,28%左右在本县外、本省内,流动到省外的约占30%。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别,东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在省内流动,约占流动人口总数的82%;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在省外流动,约占45%以上;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流动比例也比较高,约为73%。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流出人口较多的省份有湖北(804万)、湖南(769万)、河南(688万)、贵州(630万)、福建(615万)、江西(542万)、四川(530万)等;流入人口较多的省(市)有:广东省(2611万)、深圳市(850万)、江苏省(380万)、上海市(438万)、北京市(357万)等。
 
    流动人口的行业分布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流向来看,绝大部分流向城市传统产业部门。基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的流动人口以自谋职业的方式进入城镇,发挥着“拾遗补缺”的作用,干着城市居民不愿干的工作,如建筑工、清洁工、临时摊贩等,这种类型占流动人口的大部分;另一种类型的人口则流向城镇正式部门。北京市流动人口职业构成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全市83.9%的流动人口从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社会服务业。
 
    对我国所有流动人口来说,务工经商、学习培训、因婚姻迁移和随家迁移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四类原因引起的流动人口占我国总流动人口的80%以上。这四类主要原因中,务工经商比例最高,学习培训次之,因婚姻迁移又次之。这种顺序反映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动因变化趋势。可以预料,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务工经商而引起的人口流动将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在要求,也会使因学习培训而产生的流动者数量增加。
 
    调查数据显示,在流动人口数量较多的广东、深圳、北京等地,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占有更高的比例。以广东省为例,据广东省公安厅的资料显示,2005年在广东的流动人口中以务工为主的约有2160万人,约占流动人口总数的82.7%,经商的有207万人,为7.9%,其他的有244万人,为9.4%。深圳市流动人口也以务工、经商、服务等为主(见表1)。

    流动人口的流动时间及规律
 
    我国流动人口在流动时间上的分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人口流动的高峰期有一定的周期性。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期间,数以千万计的民工、数百万放了寒假的学子、远在异地各条战线的人员都纷纷返乡。这样的周期性人口流动潮一年高过一年。此外,在“五一”、“十一”、学生寒暑假等重要节假日,社会型、文化型流动人口也大量增加,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以流动人口数量约占全国流动人口五分之一的广东省为例,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每年的2、3、4月份外出(即春节后),共占了72%,在其他月份外出的占28%。
 
    二是流动人口在外滞留时间日趋延长,大有“扎根”趋势,有些人常年流动在外,只在节假日才回家休息和家人团聚。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市的流动人口中,平均每年在上海滞留超过半年的占90%以上。在北京市的流动人口中,滞留时间在半年至一年的占86%,他们中的一些人可以说是没有北京市户口的“老北京”了,在一些流动人口的聚居点,甚至已形成了他们自成系统的多功能小区。
 
    仍以广东省为例,调查数据显示,广东省流动人口中一年在广东滞留时间超过6个月的超过了80%,平均每年在广东务工时间为9.3个月,其中,9个月以下的占26.7%,10个月及以上的占73.3%(见表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