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这篇文章,还可以好好做做

2024-10-10来源: 三悦有言作者:烟花三悦本悦

先说题外的观点,不管是市场规模、品牌影响,又或者产业化、成熟度而言,中国茶距离中国烟之间还差了一个中国酒的距离。

但是茶这篇大文章,又确实值得烟好好去做,而且暂时还没有做透。

无论朴实的柴米油盐烟酒茶,又或者诗意的琴棋书画烟酒茶——烟与茶之间——既有天然的亲近感,出现在各种场景都不违和,又有相似的价值观,能登大雅之堂亦能入寻常百姓家。在功能层面相似的舒缓解乏、提神醒脑之外,更多体现为精神层面共性的情意表达、情绪价值和情感连接。

这样的熟悉亲近,让烟与茶之间具备更多的品类关联、空间打开。

一是产品层面「引茶入烟」。烟对于茶的技术性引入,主要集中在茶香的捕捉和融合,以茶香为风格标签、产品主题,特别是随着爆珠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以茶香为题材的爆珠烟一度成为新的市场热点,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了烟香的题材品类,另一方面又发挥了茶香有益的改善性,实现了烟香与茶香的无缝融合。

二是场景层面「烟不离茶」。从烟酒不分家,到烟茶更百搭,如果说烟和酒之间充满着大把的豪情、江湖,那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扑面而来,那么烟和茶之间就更多了几分雅致、细腻,来自于更密切、更亲近的场合里敞开心扉、坦诚相待,较之烟酒,反而有着更为贴近、更加契合的场景融入。

三是价值层面「烟茶相伴」。随着新的社会风气形成,情意表达、节礼往来有了晴朗化、亲近化的本色回归,以茶和烟作为互为心意表达的伴手之礼更符合传统的人之常情,而且越来越接近于——我有了好的发现、新的体验,乐于同朋友们一起分享——分享逐渐成为了烟茶相伴的内容载体和桥梁纽带。

四是文化层面「烟融于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渗透,经年传承下来,既有脍炙人口、津津乐道的逸闻趣事,又有诸多附着于具体品类、产区之上的神奇秘闻。这些,都为「有故事讲、把故事讲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以及潜在的空间拓展。

得益于这几个方面的基础、氛围和可操作性,一直有品牌在积极尝试做茶的文章,期待把茶的文章做好来彰显差异化,前些年也一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茶香热,一些茶香风格的产品建立起来不错的势能和口碑,吸引到了一批偏爱茶香风格的消费群体,市场对茶香风格的产品形成了具体化的感知和认同。

然而,大家的动作似乎更集中于技术性改良,而少有上升到品类化升级。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立意之初就更侧重于增加丰富性,而非以茶香为主题的体系化。所导致的结果是,尽管有很多点上的动作,却失之面上的效果。对于茶的结合与深化在宽度、深度上都有所欠缺,更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在做但确实做得不够深入不太系统。这也进一步影响到很多消费者,知道有茶香风格的卷烟却很难与具体的品牌建立品类联系,也没有形成口粮化的消费习惯。

这样的思路,决定了茶香产品「品类不够热、品牌不太强」的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独立的茶香品类,或者说还没有品牌真正把茶香品类立起来,现在还只是停留在具体的香型风格这个层面,市场也没有建立茶香的品类认知、品牌联想,没有强势领导品牌、缺乏足够市场热度与市场规模还不够大之间,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互为因果。今年1—8月,广义口径的茶香产品大概有40万箱左右的商业销量,算得上细分中的细分。

积极地看,这也意味着茶还有很大的文章可做。尽管市场表现算不上惊艳,但正如前面四个层面的分析,烟和茶之间不仅有着这么多天然的关联性,也还可以围绕品牌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场景融合展开更多深层次的跨界融合,随着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所形成的新形态、新空间、新场景,为烟茶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间,烟茶文章完全可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将来的机会,在于——以融合为载体和支撑——除了在技术上有新的提升,以茶香的思路和风格来更进一步丰富「三感合一」的内涵与体验,赋予烟香更多样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同手还可以在场景营造、消费体验和品牌协同上有更加深入的文章来做,围绕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茶类、不同的时态来展开烟茶之间的深度融合。

对于烟茶融合的观察只是一个窗口,更大的关切在于我们是否缺乏将创新特色、市场细分做深打透的耐心和韧劲。

最近,看到一些非常不错的新产品,看得出很有想法,也试图打破一些既有的条条框框,但终归有些浅尝辄止、意犹未尽的感觉。

一方面,产品设计——尤其风格输出、审美表达——在跳出传统套路的边界之后,看起来了向前迈了一大步,但又向边界这边退了一步回来,反复徘徊在了边界边缘,原本到顶的进度条退回来成了完成度只有80%、90%,最后的保留拖了后腿。

另一方面,市场经营也缺乏落地落实的过程和细节,有些产品本身资质不错,潜力也有,上市之初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但因为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N的执行不到位,导致100%的产品力只发挥出80%、70%,倒在了新秀墙外。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做大文章,品牌规模要做大,市场覆盖要做宽,零售终端要做多,做大没问题,这也是「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题中之义,但不仅大本身需要做深打透来支撑,尤其考虑到超大规模市场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和新消费群体的喜好偏爱,做足特色、打通细分不仅意味着产业责任,也提供了市场机会,就像查文章的做足做透,既是有意义的需求激发,也为品牌创造了近乎蓝海的市场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做茶的文章就不止于、不拘泥于茶而已,而是用做深打透的思路、标准来贯穿于打造产品特色、培养细分市场全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