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不仅仅是我们多数情况下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也是分析心理学创立者荣格提出的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隐藏在人们潜意识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模式,它在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
荣格认为,真正撼人心魄的艺术只能来自于集体无意识。这个观点已经被无数的经典文学作品所印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作品中的主人公似曾相识、主要情节感同身受,从而激起心中的波澜。这是一条由具体的、现实的“原型个体”回归到抽象的、内在的“原型心理”的发展路径。
品牌构建也是一个类似于文学创作的过程,成功的品牌往往会铭刻于时代发展的脉络,那些熟悉的形象会吸引我们回到相应的历史情境中。在学界,已经有学者将原型理论与动机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品牌原型理论,静态上将原型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并划分了12种可以观察到的品牌原型,也将原型置于动态的品牌生命周期中,认为它们是“长寿品牌的心跳”,这就将原型概念由具体变为抽象。由此,品牌已不仅仅是一种商品,而是具备了一定形象特征、拥有鲜活生命力的独特个体。
笔者认为,将原型引入品牌营销管理,已经超越了运用震撼性、冲击性的外在刺激进行营销的阶段,进入了编织情感纽带、传递品牌文化的新境界,这能够直达消费者内心深处,唤起其对品牌的认同和接纳,并且深化品牌的文化意义。
品牌构建过程中的原型,是品牌和消费者之间产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互动交流的中介。如何利用具体的原型来表达品牌的情感内涵、个性价值和文化传统,从而激发品牌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产生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进而回归到抽象的原型心理模式,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两个“共通性”。
首先是品牌原型和消费者体验之间的共通性,这是产生良性互动的前提。作为一种象征的品牌原型,它不仅提供了品牌文化内涵解释的外在具体依据,也成为品牌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和激活过程,也可以看成品牌文化的构建和辐射过程。因此,消费者对品牌原型的认同程度,也直接反映出消费者对品牌文化的接纳程度。有学者指出:“树立品牌原型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对该品牌产品产生联想,并与之形成情感联系。”这种联系平时深埋在消费者的潜意识中,需要外在刺激才会被激活。如果某一品牌含有与消费者内心深处原型心理相同的元素,产生通感,这会极大地提高该品牌特定的文化价值和消费者对它的忠诚度,使它升华成为一种文化。发掘并维护品牌原型和消费者体验之间的共通性,在具体实施上也需要注意原型的选择是否符合品牌的气质、是否符合当地文化、是否正面积极等。
其次是品牌原型和营销技术手段之间的共通性,这是发展良性互动的支撑。选择合适的原型只是第一步,好比处于孕育期品牌的点睛之笔,在接下来的品牌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等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中,品牌形象的塑造、优化、发展等同样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企业的相关行为策略必须和原型及其所包含的品牌文化内涵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明确的、鲜明的原型形象,给消费者一个统一的、稳定的形象输出,真正激发出期待中的原型心理。
原型不仅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潜意识中。在品牌培育中引入原型理论,要把握好两个“共通性”,这不仅是为了促成具体的原型和品牌的完美融合,更是为了激起消费者的原型心理,在提升品牌忠诚度的同时,编织一条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走出一条基于原型概念从具体回归抽象的品牌培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