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润州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28来源:润州区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弘扬“迎难而上、奋勇争先”的润州精神,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类挑战,实现了“十二五”顺利开局,开启了“全面城市化、率先现代化”的新征程,开创了跨越发展的全新局面。

一、综  合

经济实力继续增强。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95.19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120.1亿元,增长12.8%。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为1.06:43.74:55.2。

全年财政总收入26.42亿元,增长31.6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52亿元,增长37.17%。

二、农  业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 3.64亿元,同比增长31.30%。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39千公顷,同比下降1.2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0.48千公顷,同比下降2.04%,油菜籽播种面积0.25千公顷,同比下降7.40%,蔬菜播种面积1.65千公顷,同比下降11.29 %。全年生猪饲养量2.9万头,同比增长9.02%,肉类总产量3812 吨,同比增长15.20 %,家禽饲养量 51.6万只,同比增长1%,水产品产量4198吨,同比增长4.19%。

高效设施农业全力发展。一是抓好了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了总投资近2000万元的润州区蔬菜花卉组培中心工程建设,对组培设施进行了完善,配套建设了组培苗的驯化室。二是抓好适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区的结构调整工作。全区各地努力克服土地制约因素,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平山村建成了蔬菜花卉苗木基地建设260亩,还利用原有一品红草莓基地和食用菌种植基础,扩种草莓、食用菌80余亩;嶂山村新建果树基地280余亩;乔家门东山村按照蔬菜基地建设要求,规划并加速建设150亩蔬菜基地;全区6000亩养殖水面以异育银鲫主混养和螃蟹生态养殖为主推技术,全部实现了高效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异育银鲫标准化示范区、蔬菜标准化示范区两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受到省专家的充分肯定。

农产品品牌获得新发展。继“彭公”、“五洲”、“南山滴翠”后,“嶂山”牌果品今年也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全区省级著名商标数达到4个。

绿化造林成效显著。充分利用江滩绿化是我区绿化造林主战场这一有利条件,重点实施了3000亩血防林国债林项目,受到省林业局领导高度评价,全区共完成造林面积4800亩,完善农田林网2500亩、完成四旁绿化12万株。完成村庄绿化达标24个。

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劳力2.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9万立方米,投入资金1635万元。全年疏浚河道(县乡河道)14.75千米,长效保洁7.5千米。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974吨,农村用电量7368万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205.88亿元,增长14.7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和集体完成总产值11.31亿元(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下同),比上年上升22.69%;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总产值49.12亿元,增长17.93%;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69.09亿元,增长20.0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总产值76.35亿元,增长7.67%。分行业看,船舶及配件制造行业实现总产值71.33亿元,增长11.70%;电子电器行业实现总产值35.63亿元,增长5.75%;小型工程机械行业实现总产值19.02亿元,增长8.34%。

全区工业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8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5%,实现利税22.74亿元,增长13.93%。

建筑业发展趋缓。全区年末具有建筑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建筑企业69家,全年建筑业总产值130.24亿元,同比增长9.54%,施工面积576.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37 %。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和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全区1-12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46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产业投资完成70.91亿元,同比增长48%;工业投资完成25.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幅名列全市第一;服务业投资完成147.28亿元,同比增长21.9%;新兴产业完成20.75亿元,同比增长102.7%;服务业产业投资完成45.73亿元,同比增长111.2%,增幅名列全市第一;房地产投资完成31.12亿元,同比增长21.4%。

全区二、三产业投资持续增长,投资结构优化。1-12月全区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5.1亿元,同比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47.28亿元,同比增长21.9%,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4.56% 、85.4% ,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房地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年全区房地产投资完成31.12亿元,同比增长21.4%。全区新开工商品房施工面积335.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08%;全区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43.3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2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9.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4.93%;商品房平均价格1002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4.15%。

五、贸易和对外经济

国内市场持续旺销。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86 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批发业零售额34.54亿元,增长90.6%;零售业零售额40.92亿元,下降7.2%;住宿业零售额1.12亿元,增长12.4%;餐饮业零售额5.27亿元,下降18.5%。市场交易活跃,年末拥有亿元贸易市场4个,分别是:镇江九州国际装饰家居广场有限公司,黄山市场物业管理中心,镇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惠龙港国际钢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成交额272.17亿元。

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8.6亿美元,其中:进口2.13亿美元,出口6.47亿美元。全年新批三资企业3家,工商注册实际到位外资3259.9万美元。

六、科技和教育

全年财政科技经费支出3200万元,增长50%,教育事业费总支出32583.9万元,增长29.69%。

科技事业发展。全年立项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项目  25项,争取经费1000余万元,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  项。年末,全区共拥有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各1个,累计建成孵化面积29.5万平方米。全年共申请专利114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6件;专利授权787件。

教育质量巩固。年末全区拥有小学16所,在校学生11608人,普通中学4所,在校学生3198人。九年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100%。小学、初中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100%和100%。初中升高中段的比例达到100%。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发展。现有中等职业类学校1所,在校学生2003人。年内向普通高校输送新生158人。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年末全区拥有文化馆(站)7个。全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基本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区行政村(社区)实现全覆盖。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年举办区级演出、展览12场。组织文艺下乡、下基层演出40场次、送电影180场。全区文艺创作者在市级以上获奖作品280余件,在书画、美术、舞台文艺等方面发表作品160余件。

卫生保障健全。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92个、床位330张;有卫生技术人员365人,其中执业医师133人、注册护士144人、药剂人员36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同步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100%。

体育水平提升。认真抓好各竞赛项目的运动员队伍选拔和训练,共向上推荐、输送运动员60余名。积极组队参加市及省两级比赛,共获市级以上团体金牌7枚。全区已建成体育健身路径点103个。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1132人。

八、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有待加强。2011年全区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六个断面中有3个不达标,达标率50%,入江支流运粮河永庆桥断面劣Ⅴ、新河桥断面劣Ⅴ类、古运河京口闸断面Ⅲ类,达标率为33.3%。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全年总监测天数365天,环境良好天数326天,达标率8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除4类区交通噪声外,其余各类区昼间和夜间噪声值均能达到标准要求。4类区夜间噪声达标率为100%。小康社会环境综合指数74.5分。

九、人口和居民生活

人口增长保持稳定。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2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5人,死亡人口133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1.16‰。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98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95元,增长18.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3平方米。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进一步增加。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179台,空调器180台,洗衣机101台,电脑91台;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204台,空调器161台,洗衣机92台,电脑60台,摩托车46辆。

社会保障能力提升。2011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4180人,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4665人,登记被征地失业农民就业率99.8%,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853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160人,201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38%。全区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1个,总面积 28.3万平方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98%,共有4410名城乡老年居民享受到政府养老补贴,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均达96%以上。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