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涟水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24来源:涟水县统计局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咬定“加速奔小康,建设新涟水”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淮安争一流、苏北争上游、全省争进位”的工作基调,围绕“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四件大事,全县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显着改善,各项经济社会事业都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全面建设小康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综合

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5%;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7.43亿元,比上年增长0.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78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33亿元,增长15.7%。全县人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9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5%。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26.6:41.3:32.1转变为24.4:39.5:36.1。

全面小康建设成效显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有17个指标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其余8个指标中,按照2013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6个指标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全面小康综合得分为97.88分,比2010年提高8.54分。

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7平方公里,比年初增加12.08平方公里;县城区总人口达到30万人,比年初增加7.5万人。年末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41.5%。

城乡就业稳定上升。年末全县从业人员64.55万人,比年初增加1.68万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1.68万人,比年初增加2.59万人。年末登记城镇失业率为2.4%,比2010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全民创业活力不减。当年开业私营企业1708户,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66.35亿元,当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1113个;年末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4445个和27000个。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规模较小、工业支柱不强;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繁重;农民增收的渠道尚需进一步拓宽。

二、农林牧渔业

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规模养殖比重大幅度跃升,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持续加大投入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积极扶持产业化经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加农户比重达63%。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林牧渔业全面得到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90.5亿元,比2009年增长13.3%。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产值65.19亿元,农业增加值35.99亿元。粮食、棉花、油料、蔬菜产量全面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90.07万吨,比2010年增产1.74万吨;棉花总产358吨,比2010年增加15吨;油料总产量3.33万吨,比2010年增加432吨;蔬菜总产量71.43万吨,比2010年增加3.1万吨。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高效农业比重大幅提高。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97.76万亩,比2010年增加0.1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4500亩,比2010年减少150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8.66万亩,比2010年增加0.2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9.7万亩,比2010年减少2.21万亩。

林、渔业大幅度增长,畜牧业下降。全县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2%,比2010年上升12个百分点;全年渔业养殖面积8.88万亩,比2010年增加0.21万亩,水产品产量1.81万吨,比2010年增加871吨;全年家禽出栏1320.12万只,比2010年减少964.38万只;生猪出栏69.63万头,比2011年减少29.73万头;新植成片林1万亩,四旁植树350万株。实现林业产值1.86亿元,增长15.2%;实现渔业产值2.15亿元,增长16.6%;实现牧业产值19.67亿元,下降18.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实施超亿元工业项目124个,新增长点培植成效显着,医药科技产业园、商务飞机、辉华光伏、银海木业、意尔重工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食品酿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电子电器、冶金机械、汽车航空等六大主导产业日益壮大,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县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72户。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9.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4%;工业用电7.73亿千瓦时,增长17.4%;全部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11.74亿元,增长28.9%;全部工业入库税金11.21亿元,增长38.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91.46亿元,增长37.57%。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9.57亿元,增长10.9%;股份制工业完成产值105.46亿元,增长18.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9.2亿元,增长50.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产值114.46亿元,增长69.6%。

工业经济效益显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92.42亿元,比上年增长40.0%;实现利税24.39亿元,增长36.42%,其中利润15.31亿元,增长43.0%。

建筑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7.49亿元,较2010年增长21.7%。32个资质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19个专业承包企业、19个劳务分包企业全年建筑施工房屋面积1346.31万平方米;实现建筑业产值97.14亿元,营业收入69.77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8.67亿元,较上年增长21.8%。其中,城镇投资72.11亿元,增长16.8%;农村投资3.61亿元,增长6.9%;房地产投资32.95亿元,增长36.6%。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国有投资14.43亿元,集体投资6.67亿元;私营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54.61亿元,占500万元以上城镇和农村投资总额的比重达72.1%,比2010年上升23.1个百分点。在城镇和农村投资总额中,第一产业投资0.17亿元;工业投资47.4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62.7%,比2010年上升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21.1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7.9%。

五、交通的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业增加值5.69亿元,较2010年增长13.6%。全县公路总长度达到21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9公里,一级公路122公里;航道通航里程176公里;年末拥有民用汽车29458辆,比2010年增加4998辆;其中私人汽车23260辆,比2010年增加4475辆。

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34618万元,增长11.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8.39万户,比年初增加4.6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42089户,比年初增加11364户。

消费品市场活跃。同乐坊商业街、今世缘商贸城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3个星级酒店正在加紧建设,成功引进大润发等大型连锁超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34亿元,较2010年增长23.2%。分地域看,城镇零售额31.36亿元,增长30.7%;乡村零售额21.97亿元,增长13.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7.27亿元,增长23.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07亿元,增长22.5%。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162.16亿元,同比增长25.8%。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新签三资项目26个,比2010年增加8个;合同利用外资31967万美元,增长59.8%;实际到帐外资21045万美元,增长110.3%;外贸进出口总额20647万美元,增长60.7%;出口总额17523万美元,增长57.9%。

七、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36.64亿元,较上年增长62.3%。其中上划中央10.96亿元,增长37.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28亿元,增长89.9%;养老保险收入3.81亿元,增长23.5%。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财政支出44.91亿元,增长52.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8.55亿元,增长53.9%。在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34亿元,增长46.9%;教育支出8.73亿元,增长31.9%;科学技术用支出0.76亿元,增长56.6%;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3.99亿元,增长41.4%;医疗卫生支出4.12亿元,增长122.6%;农林水事务支出5.66亿元,增长41.6%。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加。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52.23亿元和89.86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5.2%和23.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78亿元,增长14.4%。

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办学条件显着改善。年末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3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普通中学42所,职业中学4所,小学85所;在校学生14.32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3230人,普通中学在校生5.67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1.24万人,小学在校生7.03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5.0%;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68.0%。全县拥有专任教师7883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790人,小学专任教师3504人。教育质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全县二类本科达线数占全市达线总数的三分之一,本科录取数、万人本科录取率、文理科总分均居全市第一;县职教中心通过省四星级职校验收,职教对口招生全市第一。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健全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圆满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规范化创建;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1.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全县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52个,拥有病床2433张,卫生技术人员2397人,其中执业医师879人,注册护士873人,卫生防疫人员47人;每万人拥有病床22张,全县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

文广工作繁荣发展。全县19个乡镇新建高标准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现代淮剧《鸡村蛋事》在第六届江苏省淮剧艺术节和戏剧节上分别获得17项和13项大奖,民俗表演《二喜摔跤》代表淮安市参加保加利亚国际面具节;建成河网、前进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红窑镇入围江苏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乡镇;成功举办中国(涟水)·中华缘文化节,并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节庆”。

体育工作再上台阶。全县举办各类体育比赛68次。参加市以上比赛130人次,其中国家10人次,省级35人次;获得各类奖牌60枚,其中金牌10枚,银牌20枚,铜牌30枚;获得国家家级奖牌22枚,其中金牌4枚,银牌8枚,铜牌10枚。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

人口总量进一步得到控制。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110.34万人,比年初增加0.99万人,增长9.0‰;年末常住人口为84.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16万人,乡村人口49.56万人。

社会保障得到加强。认真落实改善民生举措,新农保参保32.57万人,参保率达到98.4%。年末城镇三大保障覆盖面达到93.2%,比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13万人,覆盖面为94.5%,比2010年上升0.2个百分点;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31万人,覆盖面为92.3%,比2010年上升1.4个百分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1万人,覆盖面为86.7%,比2010年上升1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为3270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35865人。

人民生活稳定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9431元,比2010年增长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8元,比2010年增加2352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43元,比上年增加1352元,增长20.2%。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3.3%,比2010年上升2.2个百分点;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6.9%,比2010年上升0.5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83.6分,高于全面小康标准3.6分。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