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金湖县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积极谋求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等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在全市率先建成小康县奠定了基础。
一、综合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50.92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50.94亿元,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463元,增长24.0%。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2011年全县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6.5︰41.7︰41.8,首次形成了“三二一”产业格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3.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33.1%和53.4%;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1.6%,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迅猛。2011年新增私营企业686家,新增注册资本14.28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3068家,新增注册资本5.84亿元。
生态县建设成效显着。坚持走经济与环境和谐共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执行环保优先政策,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污水排放在线自动监测系统高效运行。预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3%、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5%。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县创建,创建农村环境“四位一体”管护模式。2011年,黎城已通过国家级生态镇验收,戴楼、前锋等8个镇通过了国家级生态镇省级现场考核验收。
城乡创业、就业统筹推进。出台一系列稳定和促进创业、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全年举办大型企业招聘会8场,为企业选送员工5000多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70人;“4050”困难群体就业人员310人;举办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840人次,其中: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2620人次;举办创业培训1140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9%。
城市化进程推进加速。县城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建成了以“出水荷花”为主题的荷花广场,启动了淮河入江水道南堤大型滨水风光带改造工程。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0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53公里,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年末我县城镇人均道路面积18.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1%。年末全县城市化率为45.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3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农业增加值(现价)20.10亿元,增长14.7%。粮食生产继续保持增产增收态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8.28万亩,粮食总产量50.02万吨,比上年增加0.77万吨,增长1.6%,其中夏粮18.73万吨,下降0.3%;秋粮31.29万吨,增长2.7%,油料作物由于种植面积减少,产量比上年下降12.2%。
林牧渔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新造成片林面积0.18万亩,植树株数13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20.6%。牧业生产继续回升,全年生猪饲养量20.06万头,比上年增加0.93万头,增长4.9%;家禽饲养量508.6万只,比上年增长0.8%。肉类产量1.43万吨,增长5.4%。
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增设施农业2.5万亩,累计达到7.4万亩,比重提高到11%。全县高效渔业面积13.1万亩;全年建成1个省级、3个市级农业园区,新建4个渔业示范基地和6个畜禽养殖小区,建成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个,被省确定为全省首批、淮安唯一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县。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8.8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7.97万亩。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7.2万千瓦,大中型联合收割机2345台,水稻插秧机2168台,秸杆还田机械2870台,水稻机械化种植达82.4%,被授予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富农惠农支农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力度。建设农桥74座,疏浚县镇河道47条,整治村庄河塘19个村,启动白马湖退围(圩)还湖工程,退围(圩)还湖3.2万亩,湖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新建沼气服务网点5个,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568户。完成农村饮用水安全二期工程,新建农村公路68公里。加快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设,当年新增集中居住户1485户。2011年实现村集体资产性收入3904万元,新化解村级债务1249万元。全年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43个,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67期,参训人数4.49万人次,其中有190人通过了国家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152名技术人员与3620户科技示范户结对指导,带动7万农户开展科学种植、养殖。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43.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1.77亿元,比上年增长40.1%。(注:规模工业企业是指开票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工业重点行业支撑显着。机械制造、仪表线缆、新型建材等六大重点产业实现产值206.96亿元、销售收入200.97亿元、利税总额12.86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3.3%、93.6%和94.9%,分别比上年提高0.4、0.4和0.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提高。2011年全部工业开票销售155.09亿元,比上年增长26.3%,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118.8亿元,同比增长35.3%,其中开票销售过亿元企业25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4.76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实现利税13.56亿元,增长30.2%,其中利润9.13亿元,增长27.8%,产品出口交货值17.59亿元,比上年增长34.5%。
工业载体发展迅速。县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汽摩配产业园、石油机械产业园、科技创业园、宜兴经济开发区金湖工业园快速推进。新建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厂房42.8万平方米;建成市级镇工业集中区4个;市级重点村创业点35个。
全年工业用电量6.1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5.9%。
建筑业有升有降。由于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控进一步显现,对建筑业产生明显影响,2011年,全年建筑业总产值22.74亿元(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下降14.8%,竣工产值10.36亿元,下降59.6%,工程结算收入20.89亿元,增长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势头较快。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扩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各民生工程的投入,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其中: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56亿元,增长21.6%。在城镇和农村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本年施工项目21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9个。第一产业投资完成0.45亿元,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9.0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3.17亿元。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3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5.6万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46.4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8.1%。
重点项目支撑有力。浦金公路、金湖二桥、福润禽业等项目本年完成投资超亿元,强泰机械、翔晟钢材市场、金马高速公路等项目本年完成投资均在5000万元以上。20项重点项目投资完成18.40亿元,占城镇和农村规模投资比重的34.9%。这些大项目的投入对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房地产投资增幅趋缓。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年完成16.86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景绣湾嘉园、香港城、兰亭熙园、金荷花园、锦绣华城本年完成投资超亿元,翡翠城、金湖大商场、东方明珠、上海花园本年完成投资在7000万元以上。全年房地产房屋施工面积177.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商品房竣工面积77.0万平方米,增长45.2%,房屋销售面积48.99万平方米,下降8.0%。
五、商业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2011年,由于受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惠民工程推动,各类市场均衡发展,消费市场呈现出销售、效益同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从规模看,限额以上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亿元,增长9.9%,限额以下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3亿元,增长24.4%;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8亿元,增长23.2%,住宿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9亿元,增长22%。以卫生保健、旅游、娱乐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异军突起,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出口总额1.48亿美元,增长34.1%。注册外资到帐1.51亿美元,增长16.4%。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强化大交通建设。全年完成交通投入7.46亿元,金湖二桥、淮金公路、331省道至332省道连接线建成通车,金马高速金湖段和农村客运站快速推进。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1521公里,其中:国道4.14公里,省道128.58公里,县道282.7公里;一级公路83.5公里,二级公路127.35公里,三级公路98.17公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年预计实现邮电业务收入2.14亿元,比上年增长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19万户,小灵通用户0.6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9.37万户,互联网用户4.23万户,全县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旅游业快速发展。实施6个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旅游项目资金投入3.1亿元。建成白马湖环湖旅游大道,大佛寺复建工程有序开展,荷花荡景区、白马湖景区成功申报3A风景区和2A风景区。全年旅游总收入3.86亿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21万人次,接待海外旅客393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8.6万美元。年末,全县现有星级宾馆7家,旅行社7家。
七、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2011年全县财政收入26.3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9%和48.5%,财政支出26.48亿元,增长36.5%。
财政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稳步加大,教育支出3.88亿元,比上年增长4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医疗卫生支出2.00亿元,增长87.4%;环境保护支出1.28亿元,增长132.8%;农林水事务支出3.79亿元,增长49.0%。
金融服务水平提升。组织银企授信签约到位资金42.21亿元,出台1000万元小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5.39亿元,比年初增加13.00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居民储蓄存款61.88亿元,同比增长19.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81.15亿元,比年初增加9.2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短期贷款49.64亿元,比年初增加3.51亿元,中长期贷款30.41亿元,比年初增加6.87亿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营造科技发展环境,夯实创新型经济发展基础,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6个,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2个,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新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着名商标2件、省名牌产品3个。金石集团HH级井口装备成功获批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全市仅两家);理士科技和红光仪表厂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石油机械、汽车零部件获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启动了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建的工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成功创建成国家科普示范县。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努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启动了城南幼儿园扩建工程,建成了金湖娃艺术小学,城区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全县现有幼儿园26所,小学25所,初中9所(含民办初中1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中专校和成人中专各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其中,四星级普高、四星级职高、三星级普高各1所。全县在校生4.09万人,专任教师0.33万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95.6%,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持续保持在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3%。全县中小学“省合格学校”比率、现代教育技术覆盖率、校园网建设完成率均达100%。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义务教育发展先进县”。
九、文化和卫生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第十一届荷花·美食节。第三届中韩文化交流影响海外;社区文化艺术周、“三送”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深得百姓喜爱。镇文化站站房全面达标,农家书屋全覆盖,建成县级首个以艺术家命名的“陆功勋艺术作品陈列馆”。实现县有“两馆一院”,镇有“一站一中心”,村有“一室一屋”文化阵地全覆盖,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发展的目的。年末,全县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159平方米。全县有线电视用户8.5万户,城乡有线电视门樘入户率98%。启动了城区数字电视转换工程,年末完成1.72万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创成了全市首家“省有线电视户户通县”。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医院2个,标准化卫生院1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9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587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47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349人,注册护师35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45人。人民医院易地新建、县妇幼保健院迁建等工程主体竣工。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100%。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通过国家现场验收。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管理进一步加强。2011全县年末总户数(公安户籍)12.96万户,总人口35.7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83‰。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优化收入增长机制,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11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预计为34013元,比上年提高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35元,比上年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36元,比上年增长20.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4.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42.3平方米,均达到小康目标值。
民生保障坚持统筹发展,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坚持和谐发展,实施惠民工程。2011年建成保障性住房3.2万平方米,当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5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补贴41万元。全县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失业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为94.5%;全县新农参保率达99.46%。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40元和210元。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3600元和3000元。对集中、分散供养的孤儿分别按每人每月1150元和690元标准发放生活费。尊老金发放实现城乡一体化。建成残疾人康复培训活动中心,在全省首家实行了残疾人部分康复项目进医保。对城乡一级重度残疾人分别按每人每月100元、50元标准发放护理补贴;在全市率先向低保家庭中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金,对城乡低保户一级重度残疾人分别按每人每月80元、60元标准发放护理补贴。提高企业职工退休金,人均月养老金达到1200元。失业金标准由每月370元提高到442元。继续开展“爱心爸爸”、“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困难家庭,使百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住有所居”。
平安创建迈上新台阶。加快健全调解机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清网”在册逃犯追捕率100%,位居全市第一。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五五”普法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秩序,建立了安全生产经营单位数据库。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增长的外向拉动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难度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以“率先全面达小康,率先建成生态县”为攻坚目标,大力实施强县、兴镇、壮村、富民“四大工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有效投入、突出转型升级、突出统筹发展、突出民生改善,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的跨越式发展。
注:本公报使用的数据部分为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