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较好完成了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年度答卷。
一、综合
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1.62亿元,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5.06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4.15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2.41亿元,增长2.3%。第一、二、三产业占比由上年的32.76:24.03:43.19调整到32.7:26.8:40.5,第二产业占比上升2.7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06和2.69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上年的46098元上升到51204元,增长6.0%。
全市新增“四上”企业87家。全市“四上”企业共464家,其中工业172家,批零住餐181家,建筑业45家,房地产42家、服务业24家。
二、农业
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11.43亿元,增长5.8%。实现农业增加值122.08亿元,增长5.6%。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4.25万亩,比上年增加0.04万亩。全年粮食总产64.51万吨,比上年减少0.17万吨,下降0.3%。
棉花总产量1879吨,下降0.05%。
油料总产量8.64万吨,增长3.6%。
全年生猪出栏28.28万头,增长10.1%;家禽出笼343.32万只,下降8.4%;全年水产品产量42.20万吨,增长3.7%;水产养殖面积80.30万亩,增长2.9%。
三、工业、能源和建筑业
全市15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6.86亿元,增长36.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2.89%,比上年提升0.92个百分点。其中5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89亿元,增长48.2%。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例为55.29%。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0.6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2.91亿元,增长26.8%;实现利税21.92亿元,下降5.9%。全部工业企业入库税金10.56亿元,增长3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税金9.82亿元,增长46.21%。
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0.22亿元,增长21.3%;实现增加值11.53亿元,增长9.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89亿元,增长12.4%。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35亿元,增长12.2%。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70.21亿元,增长49.7%。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1.1%。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42.30%。
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2.04亿元,下降2.8%。商品房销售面积59.14万平方米,下降0.7%。
五、内外贸易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61亿元,增长3.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48.22亿元,增长14.0%。据海关统计,全市外贸出口总额8.91亿元,增长21.9%。全市招商引资引进内资20.64亿元,下降11.6%。2022年受国际环境影响,实际利用外资为0。
六、交通和旅游
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1.46亿元,下降3.8%。全市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593公里,比上年减少6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585公里。
全市旅游人次550万,增长7.84%;旅游收入40.0亿元,增长25.0%。
七、财政、金融
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18.44亿元,增长8.2%。其中税收收入15.93亿元,增长5.8%。全市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36亿元,增长13.3%。其中地方税收8.85亿元,地方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0.17%,下降2.04个百分点。财政支出(不含社保基金)65.94亿元。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414.40亿元和228.5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9.38亿元和31.3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54.52亿元,比年初增加51.71亿元。全市金融贷存比55.15%,比上年高出1.11个百分点。全市金融信用环境指数81.2%。
八、教育、体育、文化、卫生和科技事业
全市学校共87所,其中小学、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分别47所、38所和1所,另有特殊学校1所。全市在校学生7.88万人。其中小学、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分别为4.39万人、3.24万人和0.22万人。幼儿园82所,在园幼儿1.88万人。
全市共有剧场、影剧院数1个,体育场馆3个,图书馆藏书9.21万册。
全市年末拥有卫生机构数540个,其中医院8个,卫生院2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家,妇幼保健院(所、站)1家。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3090人,比上年减少95人,各类病床3656张,比上年增加52张。
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统计的企业9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5.0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2.8%,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8家。新增荆州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8家、众创空间1家、星创天地1家,年末拥有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3家、省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2家、省级星创天地2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5.53亿元,专利获授权总量466件,其中发明专利获得11件授权。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89.98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业人口38.01万人,农业人口51.9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257人,出生率5.8‰,死亡人口3744人,死亡率4.1‰,人口自然增长率1.7‰。
全市常住人口68.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5.09%,比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
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20元,增长6.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07元,增长8.0%。城乡收入比为170.39%。
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37211人,比上年增加402人。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75786人,比上年减少877人。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全市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为初步核算数,其中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