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12-11来源:蓝田县统计局

201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主题,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不利因素,育产业、强基础、惠民生、促和谐,着力推动“人文山水蓝田,西安东部新城”建设,全力以赴稳增长,多措并举惠民生,真抓实干促和谐。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GDP)9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45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35.21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36.07亿元,增长11.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7%。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6.1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8.6%,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6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3.87万人,劳务输出人数3.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39人。

全年财政总收入38717万元,比上年增长4.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721万元,增长25.9%,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47.2%、-52.7%、-46.6%和-33.9%。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3.4%,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24.3%,教育支出增长46.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3.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6.2%。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7.7万亩,比上年增长6.2%;油料播种面积2.54万亩,下降1.6%;蔬菜播种面积8.55万亩,增长5.4%;棉花播种面积3191亩,增长33.0%。全年粮食产量28.99万吨,比上年增长9.0%,其中,夏粮12.99万吨,增长10.4%,秋粮15.99万吨,增长7.9%。

全年农用机械总动力29.2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01万亩,下降5.0%;农用化肥施用实物量9.49万吨,下降0.2%。

三、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72亿元,较上年增长17.0%。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28亿元,较上年增长18.8%;驻地工业总产值6.44亿元,较上年增长8.3%。

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9亿元,增长11.1%。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15亿元,增长15.1%。实现利税总额1.35亿元,同比下降56.9%,其中,利润总额0.86亿元,同比下降64.5%。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9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5.04亿元,较上年增长12.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54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9.70亿元,增长33.4%。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92.0%;第二产业投资24.46亿元,增长77.2%;第三产业投资41.07亿元,增长49.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2132万元,下降29.0%;商品房销售面积21.47万平方米,增长15.5%。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765.0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2.4%。各类房屋竣工面积1626.25万平方米,竣工率11.5%。共有1122个城镇建设项目建成投产,项目建成投产率53.8%。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67亿元,增长1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81亿元,增长19.6%。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42.89亿元,增长20.1%;餐饮收入额7.48亿元,下降1.4%。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1.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64.4%,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了6倍,日用品类增长27.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4%,文化办公用品下降5.9%。

六、招商引资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00万美元,增长1.0%;引进内资额10.08亿元,较上年下降4.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1957万吨,比上年增长48.0%,货物运输周转量139038万吨公里,增长48.6%。旅客运输总量7578万人,比上年增长3.2%,旅客运输周转量36221万人公里,增长54.0%。

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1927.2万元,增长17.0%;电信业务总收入3967万元,增长14.1%。全县固定电话年末用户4.99万户,下降2.3%。移动电话用户38.20万户,互联网用户1.89万户,其中,电信移动电话用户8.30万户;电信互联网用户1.81万户。

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8亿元,增长12.0%。

八、金融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9.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33亿元,增长17.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7.86亿元,增长21.0%,其中,短期贷款6.71亿元,增长8.7%;中长期贷款28.18亿元,增长37.7%。

中国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蓝田支公司全年保费收入1.05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40万元,下降11.8%;人身险保费收入9446万元,下降5.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普通中学46所,在校学生3.7万人,高中毕业生6657人;小学244所,在校学生3.5万人,毕业生863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

全年科技活动筹集资金总额864万元。当年申请专利量17件,当年授予专利14项。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全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22个。全年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88场次。全县拥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

通有线电视的镇16个,通有线电视的自然村364个,有线电视用户数50500户。

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31个,其中,医院5个、卫生院28个,疗养院和妇幼保健院各1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94人,其中,医生566人;卫生机构床位1005张。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常住人口51.88万人,出生率为12.25‰;死亡率为7.54‰;自然增长率为4.71‰。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64.67万人,比上年下降1.19‰;年末总户数18.6万户,其中农村户数15.63万户。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57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7824元,增长16.7%。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9.6%,农村为38.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平方米。

全县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4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8万人,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人数达55.4万人,实际参合率95.6%。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支出2.3亿元。年度完成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县门街综合改造工程2680万元、城区人行道改造工程648万元、排污管网建设工程280万元、西区绿化休闲广场2100万元、点亮工程208万元。城镇居民生活用天然气累计4450户,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62公顷。

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7.5万吨,市容清洁人员353人;农村安全饮水人数38.83万人,解决农村安全饮水投资3910.1万元。

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2514起,比上年减少228起;死亡34人,比上年减少2人;受伤1341人,比上年减少122人;经济损失631.4万元,比上年减少118.7万元;全年共发生火灾事故187起,比上年减少35起,经济损失96.9万元,比上年减少20.9万元。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4、六大高耗能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5、从201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因此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数与2010年不可比,但比上年增速是按可比口径计算的。与此同时,月度投资统计制度将统计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城镇和农村企事业组织,并定义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6、从2010年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采用新的分组,即将经营单位所在地分组由“市”、“县”、“县以下”改为“城镇”、“乡村”;取消按行业分组,新设按“商品零售额”和“餐饮收入额”两种消费形态的分组。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蓝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县招商局;公路运输数据来自县交通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县邮政局;电信数据来自中国移动蓝田分公司、中国电信蓝田分公司、中国联通蓝田分公司;旅游数据来自县旅游局;货币金融、保险业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蓝田支行营业管理部;教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县科技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县文化广电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县卫生局;城建来自县住建局;城市污水处理来自市容园林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县环境保护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县安监局、公安局等;其它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