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原料保障筑就“金色底座”

2006-05-05来源:中国烟草交易信息
    不产烟叶的上海把原料短缺的先天劣势转化为后天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多样化的对外合作形式,工业反哺农业的基地化模式,兼容并蓄的原料使用,自主能动的技术研发,等等。
 
    在“中华”品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原料问题始终是上烟必须突破的瓶颈,而上烟为“中华”系建立的原料保障体系始终是一个坚实的“金色底座”。
 
建立“第一车间”
 
    上海烟草的发展离不开烟叶原料,上烟把烟叶生产作为卷烟生产的“第一车间”,逐步建立起一批烟叶生产基地,使卷烟生产有了自己稳定的“粮仓”。从1985年开始,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先后在贵州、山东、云南、陕西等地建立烟叶基地,根据产品生产计划组织烟叶生产,保证了“中华”品牌的持续稳定发展。在上烟所用的烟叶中,70%是由烟叶基地提供的,30%是从烟叶调拨点调拨。目前,根据集团发展的要求,从“满足上海烟草集团卷烟工业原料需求”的实际出发,上烟对烟叶基地重新进行了定位。烟叶基地已由“九五”期末的9个发展到目前的22个,烟叶调拨点由“九五”期末的19个发展到50个,基本建立了一个稳定的烟叶供应渠道。
 
    早在1985年,上海烟草就与遵义市湄潭县建立了申湄烟草基地。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烟叶部前任主任、申义公司副董事长苏德昌说:这是上烟投资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合作最好的一个烟叶基地,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合作双方始终以提高烟叶质量、改善烟叶等级结构为目标,强化烟叶质量管理,不断适应卷烟工业配方需求。2001年,双方又建立了上海卷烟工业烟叶原料质量体系,从生产、收购、复烤加工、工商交接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并明确由上海方负责烟叶质量总体管理和量化指标考核,使上烟对烟叶基地的生产技术指导由“咨询型”、“阶段型”转变为“落实型”、“全程型”。
 
    2003年,贵州申义烟叶复烤公司烟叶精选车间在湄潭正式开工投产,这是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生产车间”。合作双方均本着“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打造精品”的原则,为优质烟叶基地的长足发展,卷烟工业新产品开发,共同谱写了新的篇章。
 
科技扶持基地建设
 
    加大烟叶基地投入是提高烟叶质量的保证。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每年根据产区的调拨量和烟叶质量,确定扶持方案,落实科技项目。同时,上烟还对受到严重自然灾害的烟叶产区和产区的贫困农家子女予以资助。“十五”期间,上烟在烟叶基地实施科技项目213项,科技经费支出7243万元;捐助产区抗灾救灾450万元;通过“中华慈善教育基金”向8000名农家子女发放助学金160万元。
 
    为了强化基地科技管理,上海烟草(集团)公司自1966年起就聘请各有关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烟草专家顾问组。其主要任务是检查指导基地科技工作实施情况,参加重大科技项目立项评议和科研成果的验收鉴定,以及对新基地的考察。专家组每年活动二次,以研讨和考察方式进行。上烟一直继承着之一优良、有效、务实的传统。
 
    为实现产、学、研合作,上海烟叶基地科技管理运行体制在2000年进行了改革,分别与青州烟草研究所、贵州省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东南农业试验站、郑州烟草研究院签订了合作组建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四个烟叶原料研究室的协议,具体负责烟叶基地的科技管理。新体制建立后,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积极依靠四个原料研究室的实力,充分发挥分公司、县公司和当地政府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形成烟叶、烟叶采购和科研部门三者紧密结合,共同建成科技推广体系,有力促进了基地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
 
    上烟每年在烟叶基地科技投入方面的经费都在500万元以上。一般来说,集团公司按照基地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实效有用为原则,经专家审定批准,每年在每个基地设立2~3个科技项目,开展科技活动。这些项目为推广和运用成熟的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各烟叶基地和科研部门一起,建立了适合当地实际的烟叶生产技术推广体系,使烟叶生产技术得到较好的发展。云南文山、贵州湄潭、福建龙岩等基地的烤烟品种进一步优化;福建、云南、山东各基地集约化育苗技术全面展开;四川、河南等基地大力推广烤房“三段式”烘烤技术,新建标准化烤房工作的实施已取得明显进展;各基地土壤养分普查,测土配方施肥,增加硝态氮含量等平衡施肥工作,也取得初步实效。目前,福建、山东等基地正在实施“降碱控碱,提高可用性”的科技生产技术方案。
 
    同时,基地的基础工作有了较大进步。各个基地都建立了烟农档案;烟叶基层收购站建设有了较大进展;烟叶科技、物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同时广泛开展对烟农的培训工作,利用广播电视、培训班、发放小册子等各种形式,提高烟农的种烟技能,为新技术推广和烤烟生产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力图通过科技兴烟,不断普及和推广先进实用的技术,努力提高基地的烟叶生产水平。
 
建立“一生管理”体系
 
    烟叶的“一生管理”体系是指从烟叶的种植开始到采收、库存,直到最后运输至工厂加工以前的整个过程,这整个过程都要加以质量控制。“一生管理”质量保障体系是针对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不断提升烟叶质量管理要求所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基本思路是:采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办法,以提高烟叶质量为中心,建立起烟叶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使烟叶生产、收购、复烤加工、调拨运输、储存养护至使用整个全过程都处在受控的范围内。根据目前上烟对烟叶原料结构、数量、质量的需求和部门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质量要求,“一生管理”主要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即烟叶种植管理、烟叶收购管理、烟叶复烤加工管理、烟叶内在质量管理、外仓烟叶管理、烟叶运输管理、供应质量评价管理、烟叶使用管理等。
 
    “一生管理”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人人参与,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可以减少管理漏洞;2、管理采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每个环节有专人条线负责,每项具体工作有人层层落实;3、每项工作有记录,便于追踪到人;4、时刻把质量放在首位,确保采购的烟叶原料能满足集团公司卷烟工业发展的需要。
 
    上海烟草集团烟叶部还形成了全国首创的《烟叶原料质量体系文件》,建立了一整套分散挑选、集中加工、储存养护的管理模式,健全了预检、检验和复验“三个层次”的“烟叶外观质量控制办法”,质量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同时,积极探索以烟叶生产为主体的“农场化”组织模式,组建了攀申烟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目前,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已将烟叶质量控制的重心从外观质量转向内在质量和主要化学成分的稳定上,部分基地开始实行“户籍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经过全面实施“一生管理”,公司采购的烟叶质量进一步受控,烟叶质量有所提高,同时基地和定点采购点的管理意识、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业务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为持续提升烟叶质量打下了良好外部环境。
 
    在实行一生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上烟还建立了一些配套的基地建设体系。以烟叶养护提质体系为例,上海烟草集团以“养护提质”为目标,加强对烟叶储存养护技术的研究,完成了不同地区、不同部位、不同等级的烟叶自然醇化规律的技术研究,掌握了不同烟叶的最佳、最长、最短储存期,形成了烟叶醇化品质的综合评判标准、程序和方法,以指导烟叶的储存养护。同时,上烟开展防虫害、防霉损和熏蒸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完善以检测、控制和评价为内容的烟叶养护提质体系,基本建立了“检测控制一体化、养护手段多样化、烟叶储存区域化”的烟叶养护管理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