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技术创新支撑一流品质

2006-05-03来源:中国烟草交易信息
    这是一个过剩、速成也速朽的“快餐”时代。很多东西迅速地被复制出来又迅速地消逝。作为一个善于怀旧和敏感自尊的民族,人们格外怀念那些经得起岁月考验的经典的东西。而那些镌刻着我们民族太多记忆和情感的老品牌,似乎都逃不出下列四种命运中的一种。第一种命运:与时代的发展不能同步而自然或者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第二种命运:与国外品牌结合,被国际品牌同化,从老品牌的范畴中消失;第三种命运: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适应经济与技术进步,成为使国人骄傲的民族老品牌;第四种命运:从民族老品牌成长为国际品牌。
 
    很幸运,“中华”卷烟品牌成长为令所有中国人骄傲的品牌,并且正在朝国际知名品牌的方向踏实地迈进。这与几代上烟人呕心沥血,勇攀科技高峰,持之以恒地走科技创新之路,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是分不开的。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可谓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奖8项,有60项成果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申报专利33项,已有授权专利25项;征集科技论文865篇,平均每年173篇;在国家局科教司组织的烟草行业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中,上烟连续获得行业第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海在当地不产原料的情况下,却做出了“云产烟”外的另一个品类——上烟品类。上烟的过人之处首先在于技术实力和技术革新。
 
海纳百川的配方技术
 
    回顾历史,1951年“中华”烟诞生的时候,中华烟草公司挑选了最好的技术人员,精心研究设计“中华”的配方。“中华”烟用料上乘、光泽油润、香气浓郁等优点得到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逐年提升“中华”烟产量给配方原料的供给带来很大压力,再加上市场上上等烟叶的采购越来越困难,“中华”面临着配方上的瓶颈。当时的配方小组毅然对配方体系做了调整,由原来原料的少地区、少等级、大比例的配方模式转变为多地区、多等级、小比例的配方模式,以降低原料短缺给产品带来的风险。上烟的工作人员自豪地对记者说:“这是海纳百川的配方技术,它是综合了国内外上等烟叶配方调制而成的。这是我们很骄傲的一件事情。我们没有原料优势,却做出了一个独立的品类,生产出了中国品质最好的卷烟。”
 
    多地区、多等级、小比例的配方模式是“中华”烟的一个重要的技术特征,这种配方模式使卷烟的品质非常稳定。因为烟叶是农产品,如果仅仅采用一个地方或50%以上用一个地方的烟叶,一旦遇到天灾或其他问题,卷烟产品的稳定性就很难保证。目前,上烟在80%的烟叶基地实施了烟叶初配方打叶复烤技术,使卷烟配方的化学指标和内在品质更加稳定。此外,上烟还改造了烟叶预处理程序,提高烟叶的稳定性、配方的均匀性和加料的精度。
 
精益求精的制造工艺
 
    上海的制造、加工业基础强,生产出精细、高质量的产品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然而,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在“中华”卷烟的品质上倾注的智慧和心力仍然是令人叹服的。
 
    为了使“中华”卷烟保持优秀的品质,上烟专门制定了“中华”品牌内控质量标准,实施严密的质量检验,确保“中华”产品的质量不仅符合国家标准,更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追求“中华”品牌质量的零缺陷。在每年的方针目标管理中,上海烟草(集团)公司都以“中华”品牌为重点,组织课题研究、质量攻关、QC小组、岗位示范等活动,不断提高对制造工艺、外在质量、内在理化成分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生产过程的工艺质量和控制能力。
 
    为了维护“中华”品牌的市场形象, 打造合理、科学的“中华”卷烟制造管理流程,上烟从2002年年初就开展了“优化‘中华’品牌制造链,提升过程控制水平”的课题活动,其核心是以“中华”品牌质量为龙头,通过运用过程控制方法,梳理制造链业务流程,优化“中华”产品的工艺参数,进而全面提升产品质量。这是上海卷烟厂首次以品牌为主体构建制造链管理模式。
 
    所谓“中华”品牌制造链,就是以“中华”品牌为核心产品,以制造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在这一链式结构内,工厂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严格过程控制,坚持质量管理,将所有与该品牌制造工艺紧密相连的制造工序和辅助部门链接起来,不断优化工艺参数、技术条件,实施标准化生产,实现工厂生产过程控制的持续优化与整合,进而创造更好的产品、更多的价值,创造“别人不可模仿或很难模仿”的竞争优势。
 
    同时,上海烟草(集团)公司还确立了“中华”品牌制造过程控制方式,提升生产适应市场的能力,提高质量的预控能力。经过一年的调研、论证、实施后,这项课题的实施效果明显, “中华”卷烟除了在合格率、物测指标和顾客理赔率等方面有着令人满意的表现外,其他各项技术指标较课题实施前都有明显的进步。但在上烟看来,这个链式结构还仅仅是个雏形,对于整个结构中链与链之间的衔接还有待深入探索。目前,上烟正在尝试从整个“中华”品牌优化的角度出发,完善“中华”品牌的市场→生产→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实现制造链与市场有机结合,争取品牌维护和扩张上更大的主动。
 
    目前,“中华”卷烟的物测指标已达到国际标准。在行业卷烟产品质量监督市场抽查中,“中华”卷烟综合得分始终高居榜首。
 
顺应潮流的降焦技术
 
    “降焦减害和降焦稳质”是世界卷烟消费市场和烟草技术发展的趋势,是部分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广大消费者的潜在要求,是烟草行业发展的自我要求,也是烟草行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多年来一直牢牢把握这一技术发展方向。早在2001年,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就开发出了焦油含量为11mg的“中华”烟;2003年又完成了8mg“中华”烟的开发。
 
    围绕降焦减害的目标要求,上烟首先建立了卷烟有害成分检测评价平台。在确定烟气气相自由基(FR )等三类有害成分作为主要降低对象的前提下,采用化学分析检测和生物毒性试验两种方法来评价减害效果。通过与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掌握了三类主要有害成分的化学测试技术,建立了测试规范,并构筑了烟气主要有害成分的检测评价平台,实施了对减害效果的测试验证。此外,上研还研究建立了一系列如测试烟气酚类等有害化学成分的测试方法,并具备了测试能力。
 
    同时,上烟积极进行低危害卷烟核心技术的开发。通过对降害机理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收集了12种对三类主要有害成分有过滤作用的添加剂,经反复试验筛选,制作了7批共55个样品,得到了8000多个数据,最终选定了降害效果较好的、由天然植物加工和提取的强抗氧化剂和高效吸附剂组成的添加剂,并成功研制出具有特殊过滤效果的滤嘴。上烟还积极研究了造纸法烟草薄片应用技术。根据造纸法薄片化学成分均衡、燃烧性好、填充值高、能有效降焦和平衡烟气的特性,在低焦油卷烟配方中,大胆使用并合理控制、调节其比例,以达到降焦减害的效果。
 
    此外,上烟对主要辅料挥发性化学成分对卷烟感官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控制的要求,深入研究了卷烟烟丝结构、物理特性和滤嘴设计指标以及主要卷烟辅助材料的技术指标与卷烟NT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上烟专有的NT设计技术软件。从配方方面,上烟大胆突破了传统烤烟型卷烟叶组配方的模式,在保持产品品质和风格的前提下,努力实现降焦目标。
 
简约环保的包装技术
 
    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通过、实施,卷烟包装发展走势已日趋明朗。上烟顺应趋势的要求,在“中华”的包装上严格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环保性:旨在降低和消除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2、包装成本:采取多种方式降低包装成本,保持竞争优势。
 
    3、防伪性:既要保护品牌的合法权益和知识产权,维护品牌信誉,树立品牌良好形象,又要便于消费者识别,降低防伪标识成本。
 
    尽管目前国内烟草行业流行奢华的包装,但上烟并没有追赶这种“潮流”,而是把环保性、经济性放在首位,采取简单、朴素的包装风格。“中华”的外包装一直坚持工艺简洁、无镭射、慎用油墨及溶剂的原则,强调成本意识和环保意识。上烟人认为,没有成本意识,产品最终会丧失竞争力;而没有环保意识,品牌最终会失去人心。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上烟不断加大对防伪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烟2004年新推出的“中华”包装上,硬盒的折盖边印有光栅栏防伪标志。 消费者可通过目测光栅栏(毛面向下),随光栅栏片旋转角度不同,可分别看见“CHUNGHA”字样和天安门图案。硬盒上盒盖折边烫金部分有“中华CHUNGHA”微缩文字。可使用10倍以上放大镜目测。
 
    正是有了上烟人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才使“中华”不负“国烟”美誉。 在未来的发展中,上烟将坚持这样的信念:“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要有自己的特色风格、特色的加工工艺、自己的核心技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