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卷烟工业50年回眸:励精图治创辉煌

2006-07-05来源:大理日报作者:涂序波
  还没有走进大门,一座花园映入眼帘,高大的房子掩映在绿树鲜花丛中,到大理的游客多数以为是市区图里标注的“小花园”。
 
  这就是快速发展中的大理卷烟厂。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下关刘家营兴建部队烟厂,取名“苍山烟厂”,从此,大理地区告别了不能生产“洋烟”的历史。“大跃进”时期,下关市政府筹建“下关市卷烟厂”,产品有“洱海”、“三塔”等牌子,当年生产卷烟251箱。1963年,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工厂被撤销。
 
  1970年,下关成立了“烟丝生产合作社”,利用当地资源生产雪茄烟;1976年初,更名为下关市雪茄烟厂,并成功推出了“三塔”、“田七”牌雪茄烟。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下关市雪茄烟厂被列入全国146个计划内烟厂。同年,下关市雪茄烟厂停止雪茄烟生产,转为生产烤烟型卷烟。
 
  1987年4月,下关雪茄烟厂实行厂长负责制。工厂进行了大规模的“七五”技改。1988年8月,时任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中国烟草总公司经理江明同志到大理视察,亲笔挥毫“大理卷烟厂”。同年9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下关雪茄烟厂更名为大理卷烟厂。当年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合理分离和“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原则,厂里制定了三年承包总目标。之后的三年,企业有了突破性发展,三年分别完成产量16.7万箱、19.25万箱、23.71万箱,共实现产品税金4.3亿元,净增了1.2亿元,增长162%,三年平均递增38%。
 
  1990年12月,大理卷烟厂“七五”一期技改工程竣工,达到了40万箱的生产能力。1992年9月,大理卷烟厂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同年11月,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大理州烟草公司、大理卷烟厂实行“三合一”管理体制。
 
  1995年9月,大理卷烟厂加入红塔集团。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企业通过不断技改和创新,工厂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生产环境,无论是人们的观念还是精神风貌,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经济效益得到较快增长。1997年,企业实现税利7.13亿元,利润5295万元,分别是加入集团前1994年的1.8倍和5.9倍。
 
  2003年至2004年,大理卷烟厂确立了企业的核心价值,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创新了市场营销机制,推行全员营销战略,实行了全员竞聘上岗等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使大理卷烟厂的品牌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4年,“美登”品牌产销27万箱,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并入选国家烟草专卖局《百牌号目录》;2003年,产量40.3万箱,比上年削减0.69%,实现税利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5.36%,实现利润1.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20%;2004年,产量为40.13万箱,比上年减少0.42%,实现税利13.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16%,实现利润20499万元,比上年增长48.34%。卷烟工业为大理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4年9月,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大市场、大品牌”战略,红塔集团进一步理顺了与大理卷烟厂的关系,取消了大理卷烟厂的法人资格,从2005年1月1日起,按母公司管理体制运作,当年大理卷烟厂生产卷烟40.2万箱,实现税利13.4亿元,利润2.15亿元。税金和利润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