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潮涌黄浦江。
上海,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得改革之先、擎创新之旗,劈波斩浪、奋楫争先,在时序轮替中以奋斗者的身姿、创新者的步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根植这片沃土,30年前,行业第一家省级大型烟草集团——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组建起来。紧跟国家前进步伐,把握行业奋进脉搏,上海烟草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在时代浪潮中负冀长歌前行。
30年风云变幻,上海烟草始终如一锚定“创新坐标”。从“做精做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到成立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浦东科技创新园区等实践,再到获批国内首批“烟草行业认证重点实验室”、取得中式卷烟风格特征剖析等成果,无不折射出上海烟草创新能力持续攀升的勃勃态势。
这份精彩的“创新答卷”从何而来?是时代造就的机遇窗口,是改革前沿的区位优势,是行业智慧的集思广益,更是上海烟草创新驱动的战略选择。
从“点位突破”到“创新策源” 涵养科技创新生态
肩负“做中国人自己最好的卷烟”使命,1995年2月,上海烟草成立技术中心,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确保以“中华”品牌为代表的名优卷烟产品竞争力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这种创新基因,对于上海烟草人而言,早已融入血液。1959年,上海烟草就是通过创新,生产出国内第一支过滤嘴卷烟。
行动发端于理念。回顾来时路,上海烟草积极融入时代大局,紧紧围绕行业部署,将创新理念贯穿历次技改、应用于重点攻关,持续推动改革创新。
进入21世纪,上海烟草从“做精做强”战略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一步一个脚印稳中求进。
2003年,行业明确提出发展中式卷烟,这成为中国烟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靠自主创新。发展中式卷烟,上海烟草方向明确,坚定向着自主创新之路前进。
2010年3月,上海烟草提出“聚焦中华‘百万千亿’目标,加强自主、合作、集成创新,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上水平”目标任务,打造以“中华”品牌为代表的中式卷烟品牌。
为“中华”品牌达成“百万千亿”,上海烟草以“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为目标,建成中式卷烟代表性专用生产线——“中华专线”,在系统化设计、精细化加工、智能化控制和柔性化生产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拒绝“零打碎敲”,统筹“点位突破”,体系化推进可以最大化提升创新效能。聚焦提升管理能级,上海烟草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一个工厂、两个生产板块、两个管理层级”架构,推动生产运行模式创新。
2019年,浦东科技创新园区正式投用。
不同于传统卷烟厂,新园区定位高端技术“集散地”和高端产品“孵化器”,以世界先进的创新孵化和智能制造水平,有效助力上海烟草创新生态的构建。
自此,黄浦江两岸,“中华专线”和浦东科技创新园区遥相呼应,为中式卷烟主战场持续贡献上烟智慧、上烟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基于对创新在高质量发展全局中核心地位的清晰认知,上海烟草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创新策源”,既注重创新“点位突破”的结果,也关注引导创新发生或激发创新产出的能力。
今年8月,上海烟草通过了“集团科研创新的22条实施意见”,从顶层设计角度统筹规划创新工作。其中,22条分别都有对应的细化举措。有方向、有思路,确保创新工作可对照、可执行、可落地。
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上海烟草通过搭建创新机制,涵养“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科技创新生态,努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单兵种作战”到“集团军作战” 协同推进强链补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消费需求不断变化,卷烟品类创新成为新趋势。如何适应变化,成为摆在上海烟草面前的“必答题”。
品类创新必然伴随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是单一领域的工作,而是系统化、体系化的优化变革。哪怕是烟支长短粗细上的一点变化,也需要多部门联动攻关。
彼时,站在产业链角度,各环节创新点位相对独立,创新链条上跨部门协同周期长、效率低;站在创新链角度,产业链各环节由于岗位职责等制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市场瞬息万变,及时满足需求尤为关键。聚焦生产创新,协同强链补链,发挥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集聚效应,成为上海烟草给出的解题方向。
瞄准“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的目标追求,上海烟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协同创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入挖掘行业资源潜在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聚焦“制造一支烟”关键核心技术,颇具上海烟草特色的“1+5+1”创新体系应运而生。
该体系以技术中心为核心,充分整合储存养护、烟草薄片、滤棒技术、包装设计、香精香料5个领域的创新资源,联动发挥烟草机械配套技术支撑。把这个体系比作一个星系,其中既有聚焦行业和企业重点课题的“公转”,也有深耕专项领域的“自转”。
“1+5+1”创新体系,多元开放、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一种高效协作、推进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的科学创新方式,让上海烟草科技创新由“单兵种作战”转向“集团军作战”,创新效率大大提升。
以“中华”(双中支)为例,这款双铝包中支产品的研发、生产,既有整个设计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也涉及包括卷烟纸、成型纸、接装纸、滤棒材料层面以及切丝、加工等工艺层面在内的整个产业链条上不同点位的技术突破。
协同创新体系在此显现出了独特优势。在前期技术创新基础上,从研发产品到生产产品,工艺、材料、装备、标准和检测等各环节高效有序衔接,不到半年便促成“中华”(双中支)上市,为“中华”品牌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行业中支品类创新贡献了力量。
“1+5+1”,不只是“加法”,实则具备“乘数效应”。“公转+自转”,全链条协同联动,各点位环环相扣、紧密协作,提高了创新效率,发挥了资源价值,推动了上海烟草技术创新取得累累硕果。
特别在品牌技术创新上,上海烟草相继完成卷烟技术12个研究领域的科研布局,练就了细支烟烟香纸、等离子打孔接装纸、叶组配方分组模块设计与制丝工艺研究等高“含金量”的“独门绝技”,为品牌推陈出新提供了硬核支撑。
通过系统创新推进强链补链,上海烟草持续完善生产制造体系,通过烟印、薄片、滤棒、香精香料、物流等供应链企业一体化发展,从“中华”品牌首款中支产品——“中华”(金中支)开始,打开了上海烟草从“老三包”向“新五包”的新赛道,创新产品相继问世,为品牌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新空间。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 按需探寻最佳适配
回溯上海烟草改革创新历程,信息化建设必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信息化工作刚起步。从克服国外MRPII软件在企业内的“水土不服”,到对业务进行计算机“写实”实现业务电算化,再到整合形成产销集成系统、财务集成系统和人力资源集成系统,上海烟草敢为人先、蹄疾步稳,创新走上了两化融合的快速发展道路。
立足行业,上海烟草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前列。早在1982年,上海卷烟厂就引入了第一台计算机,开启了量体裁衣寻找最佳适配方案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2002年,上海烟草在全国率先建立“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卷烟销售网络经营模式。
作为该模式的重要支撑,零售终端信息系统正是上海烟草商业网络信息化建设创新成果的缩影,成为上海烟草商业网络建设工作领先行业的重要标志。
稳扎稳打,上海烟草持续创新,以ERP系统、MES平台、物联网建设等为重点,实现了信息化技术与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的全方位融合。
凭借信息化建设扎实举措,2012年,上海烟草入选工信部“两化融合”试点单位,2015年,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迈入数字化时代,上海烟草在信息化建设基础上,稳步有序推进数字化转型。
去年,上海烟草统筹14个条线,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由研发域、制造域、营销域三大业务应用、职能管理和专业管理两大管理应用域、1个信息技术支撑共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对于全国烟草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以下简称“行业一体化平台”)和全面实施行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工作部署,上海烟草高度重视、快速推进。
在行业一体化平台建设上,上海烟草既承担着国家烟草专卖局的统一实施应用建设任务,还要同步推进省级端部署项目,几乎涉及“1242”总体架构的各个领域,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覆盖广。
主动作为、迎难而上,上海烟草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行业一体化平台早建成早见效。目前,包含9大类56种云软件产品、900余台服务器设备、150多台配套网络安全设备的云平台主中心(上海)节点正式运行。
基于数字化转型成果,上海烟草推进行业一体化平台项目,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
创新将行业推广实施要求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相结合,上海烟草分别从工业、商业、政务等领域协调落实行业一体化平台项目,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目前,上海烟草已完成自身云平台部署,打通了国家局和企业数字中台的数据传输通道,创新开发出一批适用、管用的数字化转型应用,数字化转型工作有序稳步推进。
从涵养科技创新生态,到协同推进强链补链,再到按需探寻最佳适配,30年来,上海烟草始终将创新作为一种战略,引领驱动企业改革发展;始终将创新作为一段过程,培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始终将创新作为一种方式,解决攻克重大发展难题,企业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强化,自主创新活力有效激发,持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回望来时路,成绩来之不易,创新举足轻重;站在新起点,转型亟需攻坚,创新任重道远。今天,上海烟草这艘巨轮,创新优势正加速汇聚成发展胜势,乘风破浪驶向美好未来。